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公关话题二:关系与沟通

(2008-05-08 16:18:00)
标签:

关系

沟通

传播

公关

杂谈

分类: 公关与传播

前面提到的关系:两个事物之间距离和品质相似度的度量。

那么决定距离和品质相似度的要素又分别是什么呢?

决定距离的主要要素为二者的接触频率。

接触频率分为两种,一种是法定接触频率,或者交框架频率,另一种是沟通接触频率。

法定接触频率是一个系统设计的概念,如父子,如同事,这些都是对法定接触频率的描述,我们常常能听到父子关系,同事关系类似的概念,但是这样的关系描述,仅阐述了法定接触频率,我们并不能凭借这些信息,准确的了解关系的状态。

自主沟通频率是与两事物之间,主动沟通频度的选择。恒定的自主沟通频率可以拉近关系的距离属性。

因此,我们得出了关系管理的第一个管理维度,就是沟通频率的选择。

决定品质差异度的要素是什么呢?

品质差异度有两个层次的含义:客观品质差异度,主观品质差异度。客观品质差异度,这是一个只有上帝知道的概念。在自然科学里面,科学的势力不断的在 侵蚀上帝的地盘,不断的去翻上帝的底牌,以证明答案不在上帝手里,科学同样可以去知道客观品质差异度;然而在社会科学领域里,科学的探索依然显得很无力, 实际上变成了未可知。基于这种未可知,稳定的关系就无可构建,实际上,人与人的关系的判断和构建,主要是基于主观品质差异度。

主观品质差异度其实就是偏好差异度。个体通过对第三方评价的差异来确定二者之间的差异,并据此来确定两关系主体之间的主观品质差异度。

在此,我们引入了一个参数:评价

关系的品质差异度的确立,主要在于评价的交换,也就是评价的沟通,基于此双方为彼此在各自的关系体系里面定位。而正因为主要通过评价的沟通来确定,品质差异度变成了一个沟通的因变量,也就是,客观差异度和构建的差异度是可以存在差异的,意味着沟通改变关系的有效性。

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