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得堂讲座:洪武开滇与云贵军屯文化
(2015-11-10 02:44:03)
标签:
习得堂讲座:洪武开滇文化历史 |
习得堂讲座:洪武开滇与云贵军屯文化
◆ 洪武帝朱元璋赋予屯民相当大的特权。“汉家住街头、苗家住山头、仲家住水头”的俗语至今还在云贵高原流传,反映出明代的屯田多半占据交通要道。
◆ 洪武帝朱元璋把我国始于汉代的屯田制发挥得淋漓尽致,开始了滇地真正意义的第一次大开发,健全了滇地的封建行政制度和以后建省的基础。
600年前,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初,云南还不在其治下。当时盘踞云南的元朝残部梁王,踞险峙守,并连续诛杀两名明朝特使。朱元璋震怒之下,亲自部署,命颖川侯傅友德为征南大将军,永昌侯蓝玉、西平侯沐英为左右副将军,集合了30万雄师浩浩荡荡从南京应天府大坝柳树湾出发,先从水道循江而上,穿过八百里洞庭,从武陵踏上陆路,沿着东行古道过湘西、进贵州,走过雄峙在滇黔接壤处的胜境关,远征云南,史称“洪武开滇”(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这30万明朝大军,以南京人为主,包括江苏、江西和安徽等地的人。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12月在曲靖白石江战役歼元梁王主力,旋即分兵定滇,沐英至陆梁,攻克小堡城(今陆良古城),擒帖木儿王子兄弟。
云南即平,留开滇将士屯兵,这军屯文化的光辉史,是和尚出身的皇帝朱元璋再次创造的。朱元璋颇为眼高,对元朝藩王把刺瓦尔密和土司的管束是文功不成再施武卫的。为永固江山,他下旨屯田戍边,在边陲建立“卫所制度”。洪武十七年(1384年),明王朝从中原移民到云南屯田。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沐英“率军征陆梁,号召部族归顺”,时鲁昌有酋长刘氏五兄弟结寨反叛,被沐英举兵讨平。时值六月,天气阴霾清冷,沐英以古有“变作人间六月冷”诗句改为“信是深山六月凉”,命改陆梁州为六凉,也作陆凉。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二月,因陆凉为滇东重镇,置陆凉卫,并置指挥使司,卫城设在南盘江南岸今鲁昌村,下辖5个千户所,每个千卫所设有10个百户所,总兵额5600名,明军规定屯田将士必带家眷,男人的世界是世界,女人的世界是男人,兵娘有的欢颜露靥,有的哭得梨花带雨,自愿不自愿的5600个“军屯”家庭从此永别家山。胜景关——云南、贵州两省交界处古代汉民入滇第一关,“通京大道”的起点与终点。六百年前,无数汉民的祖先,披星戴月、跋山涉水,从中原内地一步一步走来,从这里进入云南,落地生根。
在这些军士中,有一拨内地方姓、皇姓、余姓、雍姓、常姓的将士,来到陆良坝子,他们依据交通、军事要塞,安营扎寨,军营皆以首长姓氏为据,故有了“皇官营”、“方官屯”、“薛官堡”等浸染军屯文化血液的寨名。荣誉是什么?那是一个人挺直腰板的本钱。“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这句话有的地方不适用——明代的屯田将士是至死不能调动的。现在的发誓和承诺就像随行就市的叫卖声,而明代戍边将士对朝廷的承诺是看成和命一样重要的。
军屯的长矛穿透不了土司多年编织的藤盾,震慑不住分裂的野心。洪武皇帝赋予屯民相当大的特权。“汉家住街头、苗家住山头、仲家住水头”的俗语至今还在云贵高原流传,反映出明代的屯田多半占据交通要道。江南一带的无田贫民、无业游民、犯罪富户大举迁徙滇黔,身后是洪武皇帝的霸王长鞭,他们相约而至,来到陆良湖西岸、南岸,打探虚实,择定风水,起房盖屋。在撤走废弃的土著民族原居住地遗址上,依照自己家乡、民族的习俗规矩,构筑栖身之所。朝廷分发的土地、种子和农具,的确让这些“民屯”人家暂时忘却思乡的痛苦。有备无患是朱元璋的戍边准则,相当数量的江南商人冲着优渥条件加入屯田,他们募人开荒种植,所收谷物换取“官盐”用于长钱。“商屯”冒出滇中,与军屯、民屯相映交辉。他们闲时为民,战时为兵,朱明王朝的长矛寒光亮彻西南僻壤,土司望而胆怯,噤若寒蝉。
屯民的等级是分明的,社会地位的高低以“军屯”、“商屯”、“民屯”依次排列。他们的根虽同在江南或中原经济、文化发达地区,但祖上当年骑着高头大马赴滇的赫赫威仪,他们的子孙传统的优越心态挥之不去。对于土著民族,他们是征服者、占领者;对于填南汉人,他们是先驱者、开拓者。这就是“汉到夷走”,这就是到现在为止整个陆良坝子中只有汉人的原因。正宗的观念感,“门当户对”的婚姻观,军屯户绝对不会与当地民族通婚,也不会与商屯、民屯联姻。“龙配龙”、“凤对凤”的单向性婚姻,形成互助互动的人际网,保存了固有的信仰、习俗等文化具象。
随后,又有许多姓氏的始祖们接踵而至,来到村子里,落地生根。向氏,从四川盆地走来,从大巴山下走来;常氏,从安徽走来,从淮河边走来;余姓,从山西静乐走来,从黄土高原窑洞深处走来;钱氏,从江南走来;杨氏,从湖广走来了,不约而同地汇聚到滇东大坝子这同一块土地之上,生儿育女、躬耕劳作,接受着岁月时光的磨砺摔打,增添着汉人村子的人气。
快乐有人分享,就有双份快乐;困难有人分担,只有一半困难。婚姻之外,鳗有鳗道、行有行规,军、商、民屯平时保持着不疏不近的联系,各干各的事,像同在一块田野捡吃农人遗落的五谷的山雀。战乱时刻,他们毫不犹豫互相救援。亲不亲,故乡人。
衣、食、住、行是人的一生的基本任务,朱元璋的“调北填南”国计也对民生通盘考量。“四坊”、“五匠”的足额配备,稳定了屯、堡的社会秩序。青、蓝是染坊选定的服饰主色调,青与绿同义,是生命的象征,水是生命的泉源;蓝色,浸透着忧伤和期待,不能不认为是对故土的青江蓝海的依恋。
文弱的江南人经高原风一吹,人就剽悍如狼,以前遥远的军事一下子得天天面对。屯、堡的房屋形制虽然沿袭徽派风格,但细部设计都尽量满足军事上的需要。厚重的夯筑土墙,转角处或墙头都用石块砌筑来抵御外侵;翘楚的屋顶紧连着,便于在各家的屋顶上走动,一旦时局紧张,四通八达的街巷连接着各家各户,一个村落就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小城。而瓦片鱼鳞样错落布叠,屋顶的瓦片最初是响瓦(不用泥土焊接),可以轻松取出,高空抛物,当作弹雨,抛向敌人。
朱元璋把并非首创的屯田制度发挥得淋漓尽致,开始了滇地真正意义的第一次大开发,健全了滇地的封建行政制度,奠定了建省的基础。当代的“生产建设兵团”建制,和“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治国方略,都渗透着朱元璋久远的思想。
随着人口的剧增,村子愈来愈热闹,四乡八寨的人们都喜欢到这里赶街凑热闹,以铜板或贝币交换物品,村子也就有了“街”的实质,而马街也就因马的交易而定名为集镇。村口北面稍远处,波光粼粼的中涎泽上,几座岛屿若舟,点缀碧水、蓝天、渔船。近处四周,田野阡陌、绿树成荫、雀鸟啁啾。村子内外,几汪龙潭泉水,汇入碧水汩汩的小河、沟渠缓缓而行。土围子筑好了,两条横贯东西、交叉南北的百米小街心形成了,几大家族的儿女们毗邻而居。东街,是余姓、杨姓;西头,是侍姓、常姓、皇姓。房舍俨然,充满了中原内地格调的民居大院建筑鳞次栉比。数百民居、五座宗祠、二十多座各式各样的魁阁、寺庙星罗棋布分布其间。一时间,群祠争辉,庙宇俨然,鸡鸣狗吠,袅袅炊烟,人来人往。就这样,占据地理优势要道的军事屯堡,也就成了县城之外的几个最大集镇,成为了点缀于高原深处,滇东大坝子里的一道中原移民氏族文化风景线。
(资料参见:《通河坝子与一座村庄的历史记忆》、《解读迤沙拉》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