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弘毅”的内涵以及“弘”与“毅”的辨证关系

(2012-08-29 00:16:57)
标签:

弘毅

辨证关系

杂谈

“弘毅”的内涵以及“弘”与“毅”的辨证关系

 

市委 丁新正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

 《论语》中所说的“士”是封建社会中具有一定社会身份和地位的特殊阶层,是四民之首(四民,即士,农,工,商)。宋代以后,士逐渐成为一般读书人的泛称。但春秋以前,士只是一个等级(即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的名称,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到了战国时期,士虽然仍具有等级特征,但逐渐演变成社会上的一个阶层。战国时期,争霸兼并战争频仍,列国多以得士为荣。在儒家经典中“士”多次被提及,如《论语》中,孔门弟子子贡、子路都问过“何如斯可谓之士矣”这个问题。孔子在回答子贡的提问时将“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作为士的最高标准,对于子路,则以“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对其予以勉励。作为孔门弟子,儒家思想最得力的继承人与传播者,曾子提出的为士标准最为后人称道,即“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可见,在儒家眼里,士是理想人格的典型楷模与儒家社会理想的坚定执行者。

曾子认为,要想成为士,必须具有两种涵养,即“弘”和“毅”。关于这两个字的解释,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谓:“弘,宽广也。毅,强忍也。”朱熹又在《朱子语类》中说:“所谓‘弘’者,不但是放令公平宽大,容受得人,须是容受得许多众理。若执著一见,便自以为是,他说更入不得,便是滞于一隅,如何得弘?须是容受轧捺得众理,方得。”“毅是立脚处坚忍强厉,担负得去底意。

这就是说,作为士人,应该心胸宽广,有容人之量,更有容物之量;不偏执己见,不自以为是,目光远大,见识高超。这是弘的含义。但仅是这样还不行,还应该坚毅、果敢并具有超强的忍耐力,即苏轼在《晁错论》中所谓:“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弘”与“毅”两者不能偏颇,相互统一,缺一不可。朱熹谓之“非弘不能胜其重,非毅无以致其远”,且引程子的话解释道:“弘而不毅,则无规矩而难立;毅而不弘,则隘陋而无以居之。”(《四书章句集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