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毅”的内涵以及“弘”与“毅”的辨证关系
(2012-08-29 00:16:57)
标签:
弘毅辨证关系杂谈 |
“弘毅”的内涵以及“弘”与“毅”的辨证关系
市委 丁新正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
曾子认为,要想成为士,必须具有两种涵养,即“弘”和“毅”。关于这两个字的解释,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谓:“弘,宽广也。毅,强忍也。”朱熹又在《朱子语类》中说:“所谓‘弘’者,不但是放令公平宽大,容受得人,须是容受得许多众理。若执著一见,便自以为是,他说更入不得,便是滞于一隅,如何得弘?须是容受轧捺得众理,方得。”“毅是立脚处坚忍强厉,担负得去底意。”
这就是说,作为士人,应该心胸宽广,有容人之量,更有容物之量;不偏执己见,不自以为是,目光远大,见识高超。这是弘的含义。但仅是这样还不行,还应该坚毅、果敢并具有超强的忍耐力,即苏轼在《晁错论》中所谓:“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弘”与“毅”两者不能偏颇,相互统一,缺一不可。朱熹谓之“非弘不能胜其重,非毅无以致其远”,且引程子的话解释道:“弘而不毅,则无规矩而难立;毅而不弘,则隘陋而无以居之。”(《四书章句集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