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新高考方案配套政策怎么折腾
(2014-12-18 08:00:02)
标签:
教育 |
恢复高考制度37年了,我这篇博文的读者,至少有一半儿以上,沾了高考的光。假如没有高考,其中有不少人,肯定还像爹妈那样,在某个村里周围的田地里劳作,或者在某个城市打工。
因此,我们判断高考制度的改革,一是看是否公平,二是看改了哪些内容。如果还不如以前那么公平,改革就是瞎折腾。如果依然让学生那么累,那就是换汤不换药。
一、毋庸置疑,新高考方案的配套措施,公平度有提升,但没质变。
十八大后,官场风气日益清廉。加上高考是全面自我监督的竞争,谁要是作弊,会有N双眼睛盯着。高考依然是中国大地上最公平公正的竞争活动。本次新高考制度的配套措施,无非是换一个考法,不分文理科,由着学生挑选计入高考成绩的科目。反正大家都这样考,一碗水端平,其公平性肯定能保证的。多少年来,提拔干部开了很多玩笑,但是没有人拿高考开玩笑。
自主招生政策也改了,好。但是,高等院校招生的名额没有改变。几个直辖市依然霸占着大批的名牌大学的招生名额,河北省没有985、211大学,得到的名牌大学招生名额却不增加,确实有点不公平。类似的还有河南和西部地区,在招生名额的分配上,依然不够公平。因此,我觉得这种改革,在公平度上没有产生质变。
二、擦亮眼睛,等级之分会使得语数外成为拼刺刀。
新的高考改革措施中,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的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以等级呈现,其他科目一般以“合格、不合格”呈现。以等级呈现成绩的一般分为五个等级,位次由高到低为A、B、C、D、E。原则上各省(区、市)各等级人数所占比例依次为:A等级15%,B等级30%,C等级30%,D、E等级共25%。
这在操作上还是有难度的。高等院校是根据高考分数来录取学生的。不同的等级,相同的等级,具体折合成什么分数呢?有点麻烦。等级划分虽然降低了文理的差距,但是还会带来预料不到的新问题。如果都是A级,我考100分是A级,你考95分也是A级,我比你多考了5分,岂不是白考了吗?
如果A级折合成高考分数是一致的话,那么,语数外的竞争将会刺刀见红了。因为对于三科都占A的尖子生而言,要想上名牌大学,只有拼语数外。
高考,惟一的录取标准就是分数。如果高考的改革,缺乏了分数的比较,那就会产生不公平。 唉,想想都头痛。
三、自选会出现难点,高等院校在录取时,应该有一段摸索。
自选科目的选择,与大学专业的录取有什么牵连,现在还没有明确答案。教育部的这个政策,有点操之过急。譬如,我选了史地政,考了650分,与我选了理化生也考了650分,我报考北大的数学系和中文系,是看总分,还是看理科的分。目前,各大高校也没想清楚,更加细致的配套招生措施也没有出台。这给考生尤其是家长们带来了疑惑。
衡中校长张文茂在接受访谈中提到,某些院校某些专业的录取时,除了语数外,高校会限定考试必考某一科,剩下的两科另选。这在操作上也很难。是每个大学各自为政,来规定录取考试的必考科目呢,还是国家教育部统一规定某个专业必须要选学某一科呢?譬如,北大化学系,必定要求考生考化学。但是,人力资源管理之类的专业,会限定考生选考什么科目呢?估计,到时候会引起社会各界的热议。
甚至,会有人抱怨,改来改去,还不如以前那么好认“家门”呢。
四、所谓的改革,弄不好,折腾指数超过改革创新指数。
高考录取“3 3”,貌似灵活了,似乎尊重学生的兴趣了。其实未必,面对高考的竞争,对于绝大多数的学生而言,分数才是硬道理。大家选择的,就是容易考高分的哪一科。学生在选择选考科目的时候,不仅要有眼光,还得从结合自己的长处。貌似灵活了,实际上有点折腾了。实际上,文理分科已经减轻了学生的负担,这次“3 3”,无关于文理分科。
即便是学生不受折腾,学校这回得被彻底地折腾个疲惫不堪。按照衡中校长张文茂的说法,高中得按照学生的选择科目去编班。6选3,在数学上是排列组合问题,我请教了一下胡小鹄同学,他说有20个选法,也就是说,学校要根据不同的6选3,编成20个班。这对任何一个学校都是考验,因为20种选择里,人数不一样,怎么分班?再就是以前的实验班、重点班、普通班的分班模式,基本会打乱。
总之,现有的教学秩序,会跟着高考指挥棒忙得团团转,会遇到一些新问题。那些教学资源不够突出的高中,在竞争中会继续吃亏。
折腾成本大的还有考试。高考的压力小了,因为6月7日当天就考完数学和语文了。但是,对考生而言,一刀死个痛快变成了钝刀子凌迟。高考改革的配套措施,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考得多了。每年都要考,3 3时,选择的科目不同,每年考试的科目大抵就不同,学业的轻松度也不同,学校对学生学习节奏的指导,也会变得有些棘手。
将大锅菜换成小锅烩,实际上的举办考试的成本增大。不知道具体实践中教师们有没有抱怨。高考貌似变得轻松了,实际上无非把一锤子买卖,变成了零存整取而已。
此外,考试还有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招生参考,尽管向学校和社会传递素质教育的明确导向,但是,这种评价没有综合标准,怎么认定?更何况,乡村中学在考试以外的综合素质,肯定比京上广的学生,有一定的差距。这在招生时怎么参考?会不会产生地域歧视?有点令人摸不清头脑。
我最想说的两句话是——面对这种高考改革,谁再想对高中生减负,那就是说鬼话;招生名额的划分不向社会低阶层倾斜,这种改革依然是瞎折腾。
高考最大的弊病,不是考试方法的弊病,而是高等教育资源的划分不公平。低社会阶层的孩子们在拼命抢夺有限的招生名额,北京的孩子们既能出国还能守着那么多的招生名额。城乡教育资源的差别,不同区域招生名额的差别,这是教育资源的最大不公,改变不了这种境况,非要改变竞争的方式,那就是瞎折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