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瓜种豆,各有选择;或喜或忧,各得其所
(2014-11-11 19:55:39)
标签:
教育 |
写完这一篇,我就不再讨论衡中了。
连日来,中国青年报上发起了关于衡水中学的讨论,我想,作为家长,谈自己的见解,定然是比较真切的,写的稿子也会优先发表。果然,8号的中青报就发表了《我为什么是衡水中学的虔诚拥趸》。在这之前,有感于专家杨东平的《假如我的衡中校长》,我写了篇《杨东平要是衡中校长,就该给他几个耳刮子》。这两篇稿子发表后,引起了不少的反响。
今天才知道,杨东平的《假如我是衡中校长》发在了今天的中青报上。我有点发笑,他当校长的那种模式,在一二三四线的普通中学都在沿用。凡是升学率高的学校,哪里会有那样的模式呢?唉,这些想当然的理论家们,真是引导教育脱离现实的瘟神。
有衡水的朋友问我,衡中给了你多少好处,你再次鼓吹衡中,忽悠可怜的家长们。我很惊讶,学生进了衡中,就裹挟到刻苦学习和严格管理的氛围中,甚至想松懈也由不得自己。如果几年下来,考不上重点,那就是自己的原因了,或者是自己不够专注,或者是自己基础不扎实,或者是自己托关系进了该校。总之,靠成绩进去衡中,基本上都能闯进211的大门。朋友的孩子高考不理想,于是就抨击衡中的教育模式,唉,刻苦是学生学习的本分,如果孩子到了衡中还考不上211以上的大学,那埋怨衡中是没有道理的。
当然,有很多学生一下子适应不了衡中的紧张,那没办法,只能忍忍,逐渐去适应,或者退学回家。衡中精神的内核其实就是刻苦学习和拼搏精神,吃不了苦,名牌大学怎么向你敞开大门?
朋友说,你不知道多少家长反感和反对这种教育机制。我无言以对,有句话我不好意思说:如果你家孩子天资不够,再不刻苦,家长下的功夫也不到位,那么,任何教育机制,只要是竞争的,你家孩子有什么理由占得先机呢?先刻苦学习起来,才有资格说遗憾。
反感衡中体制的家长,让你们说,给你们家孩子制定一个什么教育机制,才能竞争过那些刻苦学习的孩子呢?你们找得出这样的体制吗?适应不了衡中的严格和苦读,那就别抱怨了吧。
我接连在我的博客上转了几篇争鸣的文章,除了杨东平的《假如我是衡中校长》显得分外幼稚外,别的文字都是各有见解。众多的作者,都绕不开教育理论,去探讨教育的本质。因为时光不可逆,教育模式的选择上,不能兼得,作为衡中模式的既得利益者,我自然要赞赏衡中,这是无可厚非的。一些人一直在拿教育理论说事儿,莫非衡中的校长们不懂得教育理论,非得挨着批评去开创衡中特色?
有的人提到了衡中学生进入名牌大学后的作为。要知道,进入清北后,衡中学生跟别的学生一样,都是同龄人的佼佼者,你再让衡中学生做佼佼者的佼佼者,这就有难度了。再就是,衡中模式的学生确实是苦读得到的高分数,如果别的对方的学生是轻松考上名牌大学的,那在智力上,我承认衡中学生是有落差的。天资是高分数的一种基础,我们必须承认,考试名牌大学的孩子,智商上是比较优秀的。因此,不能继续用那种瞩目的高度的标准,去要求衡中的毕业生。对于一个家庭而言,孩子进了名牌大学就足够了。
苦尽甜来,衡中毕业的孩子们显然享受着衡中毕业给他们的快乐收获。我儿子这次北京APEC会放假,他没有回家。有两个晚上,他躲到了三联书店,通宵看书,他甚至说,看到那么多数,恨不得把整个书店都买下来。我想,正是因为在衡中有过专心学习的沉稳,他才能迅速地适应了大学环境,读自己喜欢读的书,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再就是,这几天,他们高中480班在北京搞了次聚会,小子说去了13人,估摸着怎么也得有20多人在北京读书吧。要知道,他们班考上清北人大的就11人,其他985、211的学生也有一些。不再背负着苦读之累,此时的同学聚会,该是多么的惬意啊。
教育理论可以说千万套,我们家长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我们的一线教育工作者必须从实际出发。下面我摘引一句校长的话吧——记得前几年传说我省一所高考升学率非常高的著名中学校长曾经说过,什么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最广大人民利益是什么呢?一句话,老百姓最大的利益就是自己的孩子考上大学,你办学就得让人家老百姓的孩子都考上大学,考上名牌大学,你办学学生什么大学都考不上,还办什么学,素质教育就是应试教育,应试教育就是素质教育,考不上大学就是没道理,老百姓才不管你什么素不素质教育呢。这话无法写到中央文件里教育政策里专家著作里行政官员的讲话里,但是事实就是这个理儿,话糙理不糙,离开老百姓的切身利益,讲什么都不好使。所以课改也好,高考改革也好,对老百姓来说,考试一种最公平的竞争形式,也是老百姓想让自己的后代能够进入社会上流的唯一可能通道,我们千万不能堵死这唯一的一条能够改变家族命运希望的通道。
不争论了,种瓜种豆,各有选择;或喜或忧,各得其所。那些脱离现实的理论,谁听信了,谁期待着绕开竞争去赢得名牌大学的一张座椅,那只能是白日做梦。看看上面校长的话,家长们应该知道为孩子的成长,选择什么样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