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中国式家长”是衡水模式的幕后推手
(2014-11-11 17:12:38)
2014-11-09 11:15:00
归档在 教育 | 浏览 10
次 | 评论 0 条
11月8日,《中国青年报》刊登了《我为什么是衡水中学的虔诚拥趸》一文。撰写该文的胡姓家长盛赞衡水中学给孩子所带来的成长激励,认为是衡水中学帮助孩子考上名牌大学,使孩子将来有可能得到好的就业和收入,切实改变命运。最后,他还发出了一句颇具代表性的感慨:有什么比让孩子多考点分数更加实在?又有什么比考上名牌大学更加令家长欣慰呢?
实事求是地说,该文的确反映了相当一部分家长的心声。衡水中学式的“高考训练营”之所以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正借助于这些“中国式家长”前赴后继地不断推动。 “可怜天下父母心”,难道一心为孩子着想的家长会眼睁睁地将孩子送入“火坑”?如果家长的选择是正确的,那么社会主流舆论和教育专家视其为不正常的学校又作何解呢?难道是陷入该家长所说的“不合实际的臆想”?
要搞清楚这些矛盾分歧,必须回到原点,从教育本身的特点入手,确立起基本的评判标准。姑且抛开那些艰深的理论,就活生生的教育而言,笔者以为有三大特点。一是既具有强烈的专业性又有明显的非专业性:专业性主要体现在教育存在一定规律,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办事;非专业性则体现在人人都可以谈教育,而且讲起来都有自己的一套。二则是具有不可逆性,即不可能换种方式重新再来一次。三则是具有鲜明的个体性,也就是要因人而异。
因为教育的不可逆性、个体性和非专业性,站在个别的、局部的和眼前的立场上谈教育,任何人都能自成一说,旁人也很难确证他的对错。具体而言,胡先生刚考上人大的儿子可能的确适宜于衡水模式,而且新近进入名校之后目前自我感觉完全可能挺好。但是,如果探讨仅仅是站在一己立场上进行,那又有什么意义呢?也就是说,我们对衡水模式的探究必须基于整体的、全局的和长远的立场。从这个意义上讲,就必须尊重教育规律。一旦站在教育规律的高度审视,衡水中学显然就经不起推敲了,甚至完全可以称为泯灭人性的“考试机器加工厂”。倘若仅仅因为它取得辉煌的高考成绩,学生在学校里激情澎湃、无怨无悔,就认为值得肯定,那么使人如痴如醉的传销和为改善生计自愿出卖身体等行径也应该予以肯定,当年令无数人蠢血沸腾、取得辉煌战果的德日法西斯就更应当顶礼膜拜了!
或许,“中国式家长”们会说:不要空谈什么教育规律,要回到现实!其实,规律与现实之间并不矛盾,简而言之,只有遵循规律使孩子身心健康成长,才是最大的现实。否则,以牺牲身心发展为代价拼命考上名牌大学又有什么意义呢?即便考上了,也并不意味着就高忱无忧了,因为高中过分开发而滋长的厌学情绪导致后续发展乏力便是最常见的问题。作为一位有着近二十年教龄的资深教师,对此深有体会:毕业后,原先“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乖孩子往往鲜有作为,相反那些令人头痛的顽劣学生却更能混得风生水起。而且,说起这种现象,常常会引发同仁们的强烈共鸣。就此还有一点补充,笔者的学生里不乏考上北大、清华、人大等名校的,假期回母校的交流中,他们常常会提及一种现象,那就是他们大学里的衡水同学大多显得缺乏潜力。在此,我想善意提醒一下胡先生,请您务必适当关注令郎的后续发展问题。
有一句广告说得好:“没有买卖,就没有杀戮”。借用其意,衡水模式之所以如此红火,不正是“中国式家长”们虔诚拥趸的结果吗?没有了趋之若鹜的“中国式家长”,衡水模式自然不攻自破!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