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日《邢周报》“逸致胡说”发《方知少年曾轻狂》
(2011-10-01 10:48:55)
标签:
杂谈 |
方知少年曾轻狂
胡子宏
熬到年逾不惑时,方知少年曾轻狂。这两天,我的博客里,有些人留言,教我怎么写作,怎么教育学生。譬如,你要像路遥写出那样的好作品;你的家教方法有悖于教育规律;先教孩子做人,再教孩子作文,等等。看到这些“指点”,我想起来自己年轻的时候,忽然感到,自己年轻时,也是自信爆棚,轻狂得厉害。
人生有四个阶段: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不知道自己知道,知道自己知道。当你处于“不知道自己不知道”阶段,你读了点理论,做了点成功的事儿,很容易觉得自己前途光明,天下无敌。譬如,有个踏入校门不久的老师,才干了5年,就觉得悟透了教育,俨然成了教育的行家里手。他喜欢给我讲述一些大道理,教育我怎么做人,怎么教育孩子等等。我暗自感叹,做人也罢,家教也罢,就像在莽莽林海中寻找出路,俺都摸索了20多年了,你指给俺的路子,俺早就踏了几遍了。你才吃了几碗干饭?
还有些年轻人给我讲述“快乐成长”、“赏识教育”的高明。我暗自叫苦,求求您了,这些理论俺基本领略了。俺让孩子快乐了,结果他玩电脑成疯了。俺赏识孩子了,结果孩子总是强调自己的优点,忽略自己的缺点。那么多教育家,谁不懂得教育理论呢?依然解决不了中国的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矛盾。两张皮,挂在教育的躯体上,弄得老师也是明暗各一套。
年少气盛时,容易信誓旦旦,口若悬河,能许下很多诺言,但无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年少时,轻狂得很,至今回味起来,真是汗颜。我的文章进了一个课外的读本,哎呀,我就觉得自己成了著名作家了。我老是跟身边的作家们较劲,你的文章进过读本吗?殊不知,人家出版过小说,人家开过作品研讨会,人家的名气在圈子里大多了。我的一篇短文在16年前,进了《读者》,就觉得死而无憾了。几篇稿子入选《青年文摘》后,就觉得自己成了什么青年作家。最近几年,自己才思枯竭,写不出好东西,才知道,自己压根不是什么作家。
我写过一篇短文《一万个小时的磨砺》。我说,在某个圈子里或行当中,你坚持了一万个小时的钻研,下够功夫,即使你没有显著的成就,也算得上行家能手。若非一万个小时的摸索,你怎么能归纳出属于自己的窍门和技巧来呢?
熬到年逾不惑时,方知少年曾轻狂。很多生活的真谛,只有你敢于并习惯于放弃之后,才能感悟出来。真正的行家里手,谁是拿着理论指手划脚的呢?都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优秀的老师,都是因材施教的,犯不着把任何活动,都冠以什么意义。
当你熬到年逾不惑,你就知道自己在很多领域都很草鸡。轻狂一旦被社会现实磨掉,剩下的选择,就是找一件事情做,做好,享受其中的快乐。你不会成为专家,不会成为名人。即使有点成就,你一抬头,前面有的是名家。因此,我希望能读到这篇文字的青年朋友,时刻要避免一些不该有的轻狂。
这真是:幼时许愿凌云志,誓言天下要称王;熬到年逾不惑时,方知少年曾轻狂。
后一篇:我的教室我的家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