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孩子上,很多家长的嘴是最多余的器官。我在28岁时有了郑亚旗,当时我的身份是工人。我就想,为了教育他,我要奋斗一回演示给孩子看,让他目睹父亲如何把一贫如洗的家通过正当劳动变得富有。”
最近,“童话大王”郑渊洁对网上流传的博文《儿子,爸爸不是郑渊洁》做出回应。博文中,作者胡子宏对郑渊洁的育子方法提出质疑,他对自己的孩子表示“我们父子与郑渊洁父子不是一个档次,他的家教理论不适合我们。你作为平民百姓的孩子依然要沉浸在校园的课程,除了刻苦学习别无选择”。究竟郑渊洁父子只是特例,还是有普遍借鉴意义?带着这个疑问,《羊城晚报》记者独家专访了郑渊洁。
成功使命不能全留给孩子
记者(以下简称“记”):《儿子,爸爸不是郑渊洁》的作者称“我们父子与郑渊洁父子不是同一个档次”,您的家教理论不适合他们。您对此有何看法?
郑渊洁(以下简称“郑”):请注意,我原来也不是“郑渊洁”,生儿子时是工人。那时我就想,为了教育他,我要奋斗一回演示给孩子看,让他目睹父亲如何把一贫如洗的家通过正当劳动变得富有。
记:您强调示范和榜样的力量?
郑:是的,教育就是亲力亲为加以示范,用活生生的榜样“润物细无声”加以影响和引导。你叫孩子成功,那你先成功给孩子看,让他有成功的经验可以效仿。所以,关键还靠父母的示范和奋斗。
记:这对家长的要求是不是太高了?
郑:合格的父母要把为家族创造荣耀的责任自己承担,给孩子一个快乐惬意的人生。注意,是人生,不是童年。如果每个家长都切实承担起责任,不把使命留给下一代,那么整个社会的发展将更趋良性,至少孩子更快乐,大人也更充实。可多数家长的做法都是把自己从“为家族创造荣耀”的重担中解放出来,让千斤重的担子压到孩子肩上,这完全搞反了。你都承担不了,让一个小孩去挑起来,这说得过去吗?
记:可是人始终都有一种美好的愿望,希望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下一代可以完成,那样生活才有希望。
郑:现实是,绝大多数家长到头来会失望,因为他们的方法本末倒置。家长和孩子应该始终站在同一个战壕里,输赢都在一起。如果你今天讲“儿子,爸爸不是郑渊洁”,明天你的儿子就可以对你说:“爸爸,我不是某某某(代表某位成功人士)。”这种做法是从你身上学到的,最后可能演变成两代人都在推卸责任。
记:但有人说您有钱,才敢让儿子不接受学校教育,因为他不用为找工作发愁。
郑:孩子的教育不能儿戏,你输不起我同样也输不起,不同的是大家的教育观念和方法不一样。我看重想象力,他们看重分数。
闭上嘴,演示给孩子看
记:教育需要动真格的,不是动动嘴皮子就能做好的。
郑:是的。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很多家长的嘴是最多余的器官,并不是说得越多越有效果。很多人问起我的教子经,我说是“闭上嘴,抬起腿,走自己的人生路,演示给孩子看”。可是,很多家长只会指指点点,或者抱怨。如果把“郑渊洁”视为一个成功的符号,那你自己都第一个认输、自动弃权成为“郑渊洁”这样的成功人士,又怎么能要求孩子成功呢?
记:在教育孩子这个问题上,您给中国的父母什么建议?
郑:我给你讲个真事。我在小学二年级时,班主任赵俐要求写作文《我长大了干什么》。我估计其他同学都写远大理想,我就写《我长大了当淘粪工》。没想到被赵老师推荐到校刊上发表。从那刻起,我就产生了一个错觉:“这世界上我写得最好。”试想如果当初老师狠批我一顿,可能今天就没有《童话大王》了。还有一件事,前不久比尔·盖茨的父亲写了一本如何将儿子培养成世界首富的书。这本书出版中文版时,我为其作序。作序前通读该书,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句话,老盖茨告诫天下为人父为人母者:“作为父母,你什么都能做,就是不能贬低孩子。”
记:“死读书”就必然导致“想象力丧失殆尽”吗?
郑:应试教育和想象力是冤家对头。因为应试教育重死记硬背,标准答案只有一个。想象力的特点是没有标准答案,答案越多越好。最近有项调查,中国孩子计算能力世界第一,想象力倒数第一。因此爸爸越不是“郑渊洁”的孩子,越不能“好好”上学,换句话说,越不能因为死记硬背应试丢失想象力。只有拥有想象力才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只有进行创造性劳动才能出人头地。
每天放学要肃清应试流毒
记:如果只谈想象力和玩耍,孩子输在应试教育上考不上大学,就会被很多工作机会拒绝,这样的孩子拿什么去和同代人竞争?
郑:可以把孩子交给学校拿张文凭。孩子每天放学回到家里,家长要肃清当天应试教育流毒,让孩子在家里多玩多看课外书,多接触大自然。两手都要硬。读书改变命运没错,但也要看读什么样的书,如果只读学校里的教科书,就很难出人头地,原因很简单,绝大部分人都在读它们,你拿什么来超越他人鹤立鸡群?和别人的知识结构完全一样是人生悲剧。
记:您说上学就是为了拿张文凭,如果全中国的孩子都在应付学校,未来的科学家将从哪里出呢?
郑:每个人的天赋和个性都不同,现实中不可能所有人都成为作家或者科学家。不管当作家还是科学家,想象力至关重要,没有想象力的人只能重复前人的工作,难以突破创新、出人头地。
记:您刚才讲两手都要硬,在学校之外要多看课外书、多玩耍,为什么不能单靠学校教育?
郑:从某个角度讲,学校好比流水线工厂,孩子们就像工厂里模板批量制作出来的成品,这些成品也许能顺利卖出去,但不会有个好价格,因为那是批量生产出来的,数量太多不符合“物以稀为贵”的法则。所以,仅有学校是远远不够的,更大的比重应放在学校之外(这里并非指课外名目繁多的辅导)。
记:有些孩子拿您做挡箭牌,说郑渊洁小学没毕业也能成功,以此作为讨厌学校的理由,这是不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
郑:“郑渊洁成功”和“小学没毕业”两者没有必然联系,更不能把它演变成这样的逻辑:因为郑渊洁小学没毕业,所以他成功了。应该看郑渊洁在校外做了什么,看了什么书。我之所以反感学校和应试教育,是因为它只允许出现一个标准答案,扼杀了想象力,没有想象力就没有郑渊洁。实际上,也可以说没有想象力就没有李开复、比尔·盖茨、爱因斯坦、牛顿……任何一个成名成家的人都知道,想象力至关重要。
黄亮
●相关链接
儿子,爸爸不是郑渊洁
(博文节选)
儿子,今天爸爸给你谈的是:我与别人的爸爸有何不同。
先提及三个事例:一是李开复对女儿说,成绩只不过是虚荣的人用以吹嘘和慵懒的人所恐惧的无聊数字而已;二是郑渊洁在儿子18岁后,送给他两个礼物,一辆车和一盒避孕套;三是广西有个学生考上了清华大学,父母的教育秘诀是——没有什么特别的办法,只是让他快乐地成长。
你是读着郑渊洁的故事长大的。童话故事为郑渊洁赚得盆满钵溢。在这种家境中,郑渊洁的儿子拒绝了校园里按部就班的课程,在玩耍中发展自己的人生。他去非洲旅游,回来后竟然瞒着父亲出版了摄影集。而像我这样的爸爸,顶多给你一些远游的路费。我们父子与郑渊洁父子不是一个档次,他的家教理论不适合我们。你作为平民百姓的孩子,依然要沉浸在校园的课程,除了刻苦学习,别无选择。
儿子,请记住,那些声名显赫的家长,因为家境的殷实,下一代不存在就业谋生的压力。一些教育家声称的“赏识教育”、“快乐成长”,那仅仅是理论层面的说教而已。古训中的“头悬梁锥刺股”、“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倡导的就是对学业的刻苦和严谨。你刻苦学习的目标很简单:好成绩,好大学,好职业,好生活。
儿子,让我们一起踏踏实实过好我们的平民生活吧。我们不会有“李开复”和“郑渊洁”式的奇迹。爸爸与别人的爸爸不同,爸爸其实又跟更多的爸爸相同——那就是渴望着下一代有个令父辈欣慰的前程。20多年后,你也像当今的我一样,接过爱心的接力棒,对你的孩子讲述这些枯燥而丰实的人生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