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的五个追求(熊育群)
(2008-10-23 09:38:25)
标签:
杂谈 |
散文的五个追求 |
www.xtxcm.com |
|
散文从来就是乱的,属于概念不清的一个文体。现在觉得应该清晰,也许,这反映了散文发展的内在需要。中国古代“散文”观念是除诗歌(韵文)之外的一切文学或文章都算作散文。现代白话文把应用文等一些文体排除出散文,建国后,突出了艺术性散文,上个世纪90年代“大散文”风行,又让散文成为文字收容所,文体净化回到原处。这使得这些年从文学的角度谈论散文变得褊狭,甚至没有意义,“散文”的界说形不成定论,结果导致创作无序,理论批评失范。散文有从文学清除出去的危机。 进入新世纪,散文的文体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上世纪末的“新散文”、文化散文继续发酵,新的原生态散文、现场主义散文、感觉主义散文、新体验……纷纷涌现,都在提出自己的散文主张,从主旨到风格都有自己对散文的认知。作品大都遵从真实性原则,进入个人灵魂深处,展示了其他文体无法达到的艺术效果与高度。这是散文文体无法忽略的表现,也是它作为独立文体获得文学体裁意义的本质显现。这在小说、诗歌走向沉寂与现实的背景下,散文反而突显了自己的文学性,文体自觉意识已然形成,并出现各种流派。 如果我们承认散文是文学体裁之一种,它无疑要具备文学性。现在是时候区分文学意义上的散文与大散文了,不妨把文学性散文之外的文章称作随笔,前者是必须重视语言与表达的。文学性,首先表现在语言上,它不是信息符码,而是艺术符号,语言上没有追求,谈不上文学性,而语言美的最高境界是它的诗性。 散文是建立在个人感觉、感受与感悟上的一种艺术表现,它把作者鲜活的感觉带到了文字的现场,使文字具有了生命的特性与活力,是一个人与世界遭遇所激起的反应,唤醒了脑海中的感知、想象、情感、思考等精神的活动,散文再现并表现这样的精神活动,再现并表现作家眼里的世界,从而给客观的世界打上强烈的精神烙印。因此,它具有鲜明的个体的特性,它不是知识、历史等资料性的东西,甚至也不完全是经历性的记述(要求散文像小说一样重视叙事是片面的),它的视角是极其个人化的,不是公共的,公共的东西永远都是文学的公敌,它是与心灵有关的,都是触动心灵的东西。一篇好的散文没有个人的灵魂在里面,它就不会是一种创造,甚至是虚伪的。散文是生命的一种延续,其精神是有呼吸的,是不可复制的。 其次,艺术是讲境界的,中国文化所追求的天人合一,让历代文人创造出了许多意境深远的经典作品,让人类的心灵得到极大的安抚与提升,散文的高下也在于其境界的高下。中华文明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所取的诗意化追求,让人与自然达成了最富审美性的和谐。这种文化上的追求,让艺术在表现自然世界时自然寻求诗意的表现。它就像宗教,历代散文都在这样的意趣下去进行创造。这是散文的正宗,主旨是讲审美的,是人与世界诗意的相遇。 我认为散文有五个追求:一,以有限的个体生命来敏感地、深刻地体验无限的存在,张扬强烈的个体生命意识;二,强调在场,就是写自己身体在场的事物,哪怕历史,也不是来于书本,而是来源于现实的存在,哪怕只是一物一景,却是一个时空的物证,是时空连接的出发点,重视身体,身体生理的心理的反应是我得以体验世界、表现世界的依据;三,正是因为个体生命的短暂,才具有强烈的时空意识,才打通历史,连接历史,这里的历史不再是文字记载、不再是知识,而是从生命出发的一次更幽深的体验,如同从现实的层面打开一口深井;四,表现方式上重视东方式的“悟”,文字灵动,摒弃套话空话,语言是人的灵魂,像呼吸一样自然,像情绪一样起伏,像站在你面前一样真实;五,文字以最大限度逼近体验,因此,独特、别样是必然要求,个性是自觉追求。(熊育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