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临帖

(2017-08-13 10:24:55)
标签:

文化

杂谈

花如掌灯

分类: 雨是水尘埃(杂记)

前几天与友人闲聊临帖,朋友说我,你一会说不用临帖,一会又说要临帖,是什么意思?我的意思是:五十岁又不是五岁,还临个什么帖?五岁学童,被人逼着,一把鼻涕一把泪,那是没办法,你五十岁人写字没人逼你,临帖就是逼,逼自己与别人一样。


又何况,第一个写书法的人临谁贴?学问要无师自通,能通则通,不能通就不通。通与不通要看那根筋,如果没这根筋,只会越临越土。有一个兰友是上海的一个老画家,八十多岁了,我去他家时看见,他每天在临黄庭坚,临到八十岁依旧形神都不是。八十还临贴是可以被庸人拿来用作励志例子的,事实是头撞南墙式勤勉。


必须是非常主观的人才会形成自己的书法风格与特点,历代书家,如果不是丧心病狂地偏执一端,其法帖不会传世。风格说穿了就是心理残疾。宋朝徽宗的瘦金体就是典型,小刀削面,他偏这样写,笔笔神经质。开疆拓土都是神经质的人,不愿意与人雷同,山寨中国以前并不山寨,山寨成风后没了艺术与创造,风气就是八十岁还临帖搞坏的。黄庭坚心思古怪的一个人,米元章半疯,徐文长全疯。这些可爱的人疯着并美伦美奂,你一个正常人学不会的,学来也没他的那个“真”。五岁是要临帖的,不但要临还要描红,那是学写字,字认得还要会写,只只让人认得出,蟹脚钳都绑好,可以放到箩筐里,否则要乱爬。


八大山人传世的书法作品中,有一幅是临兰亭序的,他根本就没法临得像样,一半以后干脆就自说自话写,再后来不要写了,留下个没临完的残篇。他写《心经》也这样,才260字,开头楷书认真写,写到后来没耐心了,就逸笔草草收场。他就这样,没人可以按捺住他这种人的心灵。我至今认为作为中国文人书画,八大都是空前绝后的。我这么说,你可能不以为然,但中国文化的顶端一路是讲文脉的,是非再怎么颠倒都不会影响它丝毫,再兵荒马乱都不会丢失泯灭。这有天意的。


汪曾祺先生说他蒙童时临过帖,后来一直读帖而不临,忙是不忙的,有时间读也自然有时间临,读着读着按理会兴起临几笔,但他不。汪先生晚年写得一手似好似不好的字。我对他神魂颠倒般地喜爱就是因为他这种说不出来的腔调,就因为他这句话我平躺沙发上时就读历代法帖,读了十年。读而不临为什么呢?读帖是为了知道好坏,连好坏都不明白,临是白临写是瞎写,只有眼高手低的,决没有眼低手高的。汪先生的懒是肯定的,喜欢之外的事懒得做,这应当叫作求逸,别人说好的你都做,做人何来安逸。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人迹罕至
后一篇:5个记忆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