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童野食五种
(2008-11-17 21:45:01)
标签:
乌米饭野食村童荒村郭公南山杂谈 |
分类: 《僻壤》(随忆集) |
荒村旧事录17
荒村孩童的野食,散在四季里,是有味的草木,草木都是有味的,除去苦与有毒的,似乎其余都可拿来作闲食。人之馋,莫过于童孩时,天天惦着的事,就是吃。兹记野食五种,看客一笑之。
茅针
“一月且错过
二月芥菜大
三月拔茅针
四月拗乌笋
五月煮蒲羹
六月乘风凉
……”
三月拔茅针。茅针是茅草的花芽,针状三寸来长,形如未抽的麦穗般。茅针在三月里最嫩,嫩得微甜。茅草是到处都有的,孩童在路边荒坡拔茅针,三十几枚就是一握,一枚一枚剥开来,鲜嫩的花蕊银白,有绒光,如月色。
春后的野食自茅针始,约摸大半个月时令,天天拔茅针。至天日渐暖,茅针就老,再老就抽穗扬作花,是“白茅蔚蔚”了。茅针一老,吃了要流鼻血。农历三月是正时辰,也正是桃花李花的季节,茅针最肥时,所谓阳春三月。
小男孩晒太阳,小女孩拔茅针。寻茅针是细心活,吃起来又要剥,蕊肉也只有一点点,女孩子们喜欢。喜欢的还有读书郎,三月里踏青,穿得花花绿绿的,成群结队,边嬉笑边寻茅针。我们坐在暖地里晒太阳,看都不看我们一眼。
郭公
路边一点红
生在草丛中
大人走过要绊跌
小人走过不肯息
郭公也叫一滴血,就是覆盆子。杜娟鸟叫“郭公郭公”,正是郭公红时。郭公有大麦郭公与小麦郭公,熟有早晚,草也不一。小麦郭公早熟,颗粒也大,是草。大麦郭公晚熟,颗粒小,是刺藤,又繁多。但味是一样的,红时酸甜,紫黑时蜜甜。郭公还有一种叫蛇郭公,人是不吃的,其叶果就是草莓状,比草莓要小。郭公是味如草莓的,但大麦郭公是多年生刺藤,大的一“树”如一个桌子面。
地边山边都有,一红就很醒目,所以“小人走过不肯息”。
郭公放在碗里置一夜,第二天吃有酒香。还有用灯芯草串了,一串一串如糖葫芦。郭公是桨果,是童年最值得珍惜的野食。
今年母亲节,在街边突然看见有农妇在卖郭公,用灯芯草串着放在竹篮里,我连篮都给买了来,我八十岁的老娘看着,笑得孩子似的。
酸毛蕻
酸毛蕻在初夏,形同菠菜。捋去叶,取草茎嚼。只是酸,满嘴口水。
荒村孩童无吃食。嘴里实在寡淡时,有嚼无嚼,放在嘴里弄出点滋味来。多吃心要发慌。就大口大口喝凉水,吃得肚子圆圆的,有饱的样子。
毛栗
毛栗是野蔷薇的果。海岛山上有开白色花的野蔷薇。
毛栗在初秋熟,形如酒埕的叫酒埕毛栗,形如荸荠的叫荸荠毛栗。毛栗子房在果内,肉质的壳可食。子房多子多绒毛。需要用竹削成毛栗竹刀做工具,梭形,一头尖刺,一头T状,
T状那头用来旋果内子房的,旋去子房,毛栗腔内仍多绒毛,就用尖刺的另一头刺住,在石头上敲。将绒毛震荡出来。
敲时,孩童合着节律说歌:
跌跌绊绊
翻过南山
南山北麓
四龙环环
……
这歌,据说许多地方民间的小孩都唱,又说南山是终南山。有《诗经》遗韵,但诗三百翻遍,没有“跌跌绊绊”。
有一年胖白小孩从城里来荒村,混熟后,我带其上山摘茅栗,我又为其做好竹刀。胖白小孩与我背山向阳坐着在石头上敲毛栗。他母亲赶来,一把夺过胖白小孩的毛栗竹刀扔掉,大骂我没教养,只半天就把她家宝贝带成了野孩子。胖白小孩大哭不肯去。
秋风里幼年老花独坐山石上纳闷,“教养”是什么呢?这东西一定比毛栗还好。
胖白小孩出息了否?每见毛栗,从此总要记起胖白小孩。
乌米饭
秋风深处,山上都有乌米饭。作家陈琨说,我的长篇小说《奇花》中,把采兰花与摘乌米饭写在了一起,有误否?没误的。秋天采的是兰草,兰草一般也叫兰花,春兰草在三月开花,草则经年都可采。
乌米饭是小灌木,山上与杜鹃花一样多。荒村多兰草,兰草与乌米饭树共生。乌米饭比米饭粒稍大,圆的。长在枝丫间,一串一串的,一捋就在掌中,香甜而糯,又耐饥。从白露到霜降,枫叶红了。我的童年就这样吃遍青山。
一直想写乌米饭,用感恩的心写,作一遍怀念。但密得满心满眼都是,拨不开。乌米饭如字,乌米饭字,或许我的所有字,都是我吃过的乌米饭变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