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见“草”
(2008-08-10 20:42:20)
标签:
车前子鹊巢采采野菜天君文化 |
分类: 雨是水尘埃(杂记) |
读《诗》见“草”
近日认真地读诗,是想把一些草木的名称与现在的作一些对照,读诗能“多识草木鸟兽之名”,这是孔子说的,从小在农村长大,我喜欢记野草的名字,认识的草有百余种,但大多是“土名”,比如我认识的“天君突”,学名叫车前子,《诗》中叫“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这是一首挖野菜的歌,国风-周南第七首,题目就叫《芣苢》。
诗三百,我喜欢“风”。风是民歌,有野趣,有大俗,鲜活灵动。现在读起来,还可以击节咏叹。《诗经》可谓大雅,但当初是土得不能再土的民歌,芣苢—车前子,是野菜里面很难吃的一种,轻油小炒后还有怪味,是涩还有些苦口的东西,我是吃过的,是野菜中的下品。但有人要去采,还边采边歌,这说明是许多人在采,而且经常采,这民就不是一般的民,是饥民。饥民采苦口的野菜,唱采野菜的歌,我读来,其中竟是天然的无忧,这就可以向往,可以仰望。
说这样的话,因为有差异,这样去想,读《诗》能洗心。
“诗三百一言以敝之思无邪”,这倒未必,看对邪作何理解。《鹊巢》是讲鸠占鹊巢的,就仿佛一个姑娘嫁了一个有钱的老头,而老头是有原配的,否则就不是鸠占鹊巢。
维鹊有巢 (这里有个鹊巢)
维鸠居之 (班鸠想来占有它)
之子于归 (有个姑娘要出嫁)
百两御之 (开来了一百辆宝马)
……
姑娘嫁过去,就鸠占了鹊巢。最后是“子之于归,百两成之”,是一百辆车载去的。这就很现代。这“邪”现代还有。
再说车前子,我们这有一种菜,叶子硕大黄绿色,叶面有“水立方”这样的波突,叫“女菜”,有涩味。女菜也叫“君突”(金塘至今还这样叫)。车前子虽比女菜小许多,但形似,我估计就是所以叫“天君突”的原因,也有可能是先有“天君突”,又把女菜叫君突,但反正都不如“芣苢”(音:浮以)动听。
车前子叫车前子是因为汉时有一将军,金疮难愈,有一车夫献药,瘉后将军问神药何来,车夫答:车前。
我们小时候,把青蛙摔半死,然后用车前子包起来,置一夜,青蛙就会活过来。我家的老狗阿汉二年前在公路上被汽车压后,拐到家里躺了三天,有一天我就看见它像羊一样啃草,一看就是车前子。它也在“采采芣苢,簿言捋之”。
《诗经》中频繁出现的是“葛”,葛就是葛藤,上山采过兰花的就都见过。城里人没见这葛可以去看紫藤,野生的紫藤就是葛。葛是以前的纺织品,葛、麻、棉、丝、皮、化纤,葛恐怕是皮之后人类首选的衣料了。葛藤的皮是粗纤维,可以加工成线和绳,《葛覃》中就这样说:“……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是刈是濩(割呀煮呀),为絺为绤(织成粗布织成细布),服之无*(穿着舒服)。”现在还有山区山民用葛做土布,叫做夏布。
有兰花的地方就有葛,葛生命力极强,攀岩缠树地生长,有时候长疯了,一个山头都是。葛的根如薯状,富含淀粉,用葛根制作的淀粉叫葛粉,做出来的粉条葛色。葛的藤也含淀粉,三年自然围难期间,海岛居民上山砍葛蕂磨粉,以渡荒。我虽生于天灾之后,但听了无数遍关于葛蔼粉的念叨,于葛有好感,而且还为此挖过葛根,做过粉条。
《采葛》
彼采葛兮
一日不见
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
一日不见
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
一日不见
如三岁兮
萧是青蒿,艾是艾草,嫩叶在清明前萌发,采了做糍粑,我们叫青饼,也叫麻糍。萧艾都是野菜,是这采野菜边思情人的歌咏,“一日不见如三秋”,原是村姑的情话,你料不到吧。
*:电脑无此字,是译字去言加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