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专题阅读:《诗经•氓》赏析之比较阅读 孙以昭 傅道彬

(2018-12-10 18:56:08)
标签:

转载

分类: 语文教育

http://s2/mw690/001r2fNAgy70FLTpabD01&690孙以昭 傅道彬" TITLE="[转载]专题阅读:《诗经•氓》赏析之比较阅读 孙以昭 傅道彬" />

《氓》赏析   作者:孙以昭

 

    这是一首弃妇诗,大概是民间诗人所作,也很可能是女主人公的自作。诗中通过女主人公叙述她与“氓”从恋爱、结婚到被虐待、被遗弃的经过,写出了她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表达了她的怨愤之情。

    全诗共六章,可分四段。首章追写初恋订婚时的情况。首四句于追述往事之中,也点出了“氓”的狡狯的本质,“匪来贸丝,来即我谋。”“我谋”,按古汉语的习惯用法,宾语提前,即“谋我”,为动我的脑筋,打我的主意的意思,含有贬意,写法极妙。接着写女主人公当时情意真挚,一直送“氓”渡过淇水,直到顿丘。末四句以女主人公与氓对话的语气说明了婚事拖延的原因,并且确定了在秋天结婚,这就充分写出了女主人公的天真、温婉、大胆而又痴情。“将子无怒”也含蓄地透露出“氓”在嬉皮笑脸掩盖下隐伏着的粗暴性格。第二章追写结婚的经过。开头“乘彼垝垣”六句生动地描绘出热恋中钟情少女心理变化的情态,写出了女主人公对“氓”的一往深情。后四句(“尔卜尔筮”等)说明在占卜吉利的情况下,女主人公答应嫁给“氓”。值得注意的是“复关”一词,它对我们明确“氓”的身份,理解全诗,是极其重要的。对于“复关”的解释,历来有三说:一说为氓之名号,而孔颖达认为,“复关者,非人之名号,而妇人望之,故知君子所近之地。”一说为地名,另有一说,释“复”为返,“关”为近郊所设之关卡,并以之借代“氓”。这些解释都很难真正讲得通。因为“关”如是地名或关卡,都是固定的,女主人公只要“乘彼垝垣”,即可望见,怎么可能存在“不见复关”的现象呢?前些年高亨先生在《诗经今注》中对“复关”提出新解,值得重视。他说:“复,返也。关,车厢也(《墨子·贵义》:‘子墨子南游使卫,关中载书甚多。’关即车厢。)复关,指回来的车。”显然,这里是以关代车(因车厢是全车的隆起部分,最高,站在墙上,能最先望见它),又以车代人。“氓”外出驾车何干呢?联系到首章“抱布贸丝”句来看,“氓”当是驾车去“贸丝”的,他是一个从事农业、手工业兼营商业的人。至此为第一段,追述与“氓”订婚和结婚的经过,都是赋的写法。

    第三章为第二段,写女主人公追悔当时轻陷情网,并总结出沉痛的教训。首二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有人说是比,有人说是兴,我看还是朱熹说得对,是比而兴的手法,主要是比,也有点兴的意思,“其叶沃若”是比喻自己年轻貌美,但由桑叶的茂密,桑葚的结实,又想到斑鸠吃桑葚易醉,于是又以此为喻来说明女子不可沉迷于爱情,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于嗟鸠兮,无食桑葚”诗人极其善于状物写情,还能就近取譬,《鄘风·桑中》:“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水上矣。”可知淇上确有桑林,桑树确为本地风光。《东坡志林》卷十称赞说:“诗人有写物之功。‘桑之沃若,其叶沃若’,他木殆不足当此!”后半章“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是议论,是女主人公从亲身经历中总结出的沉痛教训,其中寓寄着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认识,同时也预示了日后“氓”的负情变心和自己的不幸结局,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转折作用。

    第四章一开头仍以桑为喻,从桑叶由绿润嫩茂变成枯黄陨落,比喻女主人公容颜衰老。其实并非真老,“自我徂尔,三岁食贫”,这“三”无论是虚数,还是实指,也没有多少年,女主人公也不可能老掉牙,而是心力交瘁,未老先衰,因此色衰爱弛。但这还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则是“氓”逐渐富有了。前面讲过,“氓”是兼营商业的,再加上女主人公勤俭操持家务,“靡室劳矣”,也可能兼织布,因而“氓”不断外出经商,才较快富裕起来,所谓“贵易友,富易妻”,于是“氓”就喜新厌旧,抛弃女主人公了。接着写被遗弃回家的情景。被弃归家,已是极其痛苦,那堪更遇淇水猛涨,溢车漫帷,更增添了无限凄凉。后面“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四句,是对“氓”喜新厌旧卑鄙行径的强烈谴责和愤怒控诉,是女主人公从内心深处迸发出来的。这一章写女主人公对被“氓”遗弃的怨恨之情,从而把诗推向高潮。第五章进一步倾诉婚后的痛苦生活。“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四句,不仅写出了女主人公嫁给“氓”以后多年辛劳、勤操家务的善良品德,而且与前章“三岁食贫”、“女也不爽”两句紧相呼应。“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两句,也衔接前章,既是对“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和“士贰其行”的重要补充,又进一步地揭露了“氓”的凶恶面目。这种不公平的命运本应得到亲人的同情,可是“她”得到的却是嘲笑!“兄弟不知,咥其笑矣”,这是多么令人心酸气恼啊!在这接二连三的无情打击下,“她”只能独个儿为自己的不幸命运悲伤了!四、五两章合起来为第三段,写出了女主人公对“氓”负情变心的愤懑,这凝聚着无限辛酸的血泪,也反映了无数劳动妇女的共同命运。

    第六章为第四段,以悔恨交加的心情和决绝的态度作结。诗人运用回忆对比和就近取譬的手法,表达了女主人公内心深沉的怨恨。“及尔偕老,老使我怨”,女主人公回想起当初“氓”与自己海誓山盟,表示要“偕老”,如今想起这话就更加怨恼,这里既有对“氓”负心的怨恨,也有对自己轻陷情网的悔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两句,仍然就近取譬,以本地风光作暗喻,表明惟有自己的愁苦没有尽期。下面接着回忆幼小时青梅竹马欢乐的情景,实际上也是以此与现时“氓”的行为相对比。“氓”当时是那样诚挚地发过誓言,哪里想到他会违反盟誓,负情变心呢?!最后“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两句戛然而止,由往事的回忆进入到理性的抉择,女主人公在遭到如此严重的打击之后,既不向“氓”乞怜,也不消沉,而是在用事实和道理控诉之后,毅然与“氓”决绝,一刀两断,这就充分写出了女主人公的刚烈不屈的性格,令人同情,使人崇敬。

    《氓》是《诗经》弃妇诗中最优秀的篇章,对后世《孔雀东南飞》等作品有很大影响。它是一篇带有叙事性质的抒情诗,不但做到了叙事和抒情相结合,叙述受骗被弃的经过,抒发悔恨交加的痛苦和愤懑的心情,在抒情的气氛中叙事,寓抒情于叙事,使二者浑为一体,融合无间;而且还自然地糅进去一些议论,如“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就使得事实的控诉,感情的抒发和理智的思考巧妙地结合起来,从而增强了诗的思想性,深化了主题。

    《氓》最主要的艺术特色是运用回忆和对比的手法,抒发女主人公复杂的思想感情,揭露“氓”的卑劣品质。尤其是回忆中有对比,而对比又是通过回忆展现的。特别是对比手法极为突出,其中有女主人公与“氓”的对比,“氓”前后行为的对比,女主人公前后思想感情变化的对比,使得有情与无义、往昔与今时、乐与悲、笑与恨相互对照,于悲伤中写出欢乐,则悲增一倍,于无情中思有情,则恨添十分。《氓》诗不仅通过对比突出了人物的性格,而且还写出了人物性格的发展,勾勒与塑造了两个鲜明的人物形象:一个是痴情、大胆、勤劳、善良、刚烈、理智的女主人公的形象;一个则是虚伪、狡狯、卑鄙、自私、粗暴、无义的“氓”的形象,有其一定的社会意义和认识价值。

    另外,就近取譬的贴切、比兴手法和一些明白如话的口语,也大大增强了诗的形象性和生动性,丰富了诗的表现力。

    作者:孙以昭,1938年生,安徽寿县人。196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曾任安徽大学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中国古代散文研究会常务理事等。出版有《道家二圣——老子和庄子》《庄子散论》,古籍整理著作《毛郑诗考正校注》《司马相如集校注》(合著)等多部著作。

 

http://s5/mw690/001r2fNAgy70FLYTJo8f4&690孙以昭 傅道彬" TITLE="[转载]专题阅读:《诗经•氓》赏析之比较阅读 孙以昭 傅道彬" />
 

至于顿丘  作者:傅道彬

 

    每次来到河南,总会想起一个地方,这就是顿丘。对顿丘的向往,源于《诗经·卫风·氓》中那段著名的诗句:“送子涉淇,至于顿丘。”《氓》被选入过高中教材,也是各类《大学语文》《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学作品选》等选取的经典篇目,可以说这是受过高中以上教育的现代中国人大都熟悉的诗篇。诗篇中那个纯情的卫国少女在付出一片深情之后而被遗弃的命运,曾经无数次打动过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送子涉淇,至于顿丘”,热恋中的卫国少女不辞路远,而将心爱的恋人送过了淇水,来到了顿丘。每看到此,常常发问,顿丘何在?痴情少女钟情的蚩蚩之氓,是顿丘人吗?

  2008年7月去河南鹤壁参加“淇河文化研讨会”。会散了,代表们纷纷离开,而我坐的返程列车却是晚上的。还有一个白天的时间,何不趁机寻找那个叫顿丘的地方。便约了中国传媒大学的姚小鸥先生,去寻访一下顿丘故地,同行的还有小鸥兄的研究生王克家及《鹤壁日报》的总编姚菊泉女士。河南有两个顿丘,一个是汉所置顿丘县,三国曹操还做过顿丘令,在今河南清丰县,属濮阳;一个是《诗经》中的春秋卫邑顿丘,即《诗经》的“顿丘”,在今河南省浚县,属鹤壁。清代嘉庆年间编撰的《浚县志·古迹》云:“顿丘有二:一在黄河故渎之东,后魏景明年间置,今清丰县西南二十五里有顿丘城是也;一为古顿丘城,在浚县境之古顿丘城,即《水经》之顿丘也。”《诗经》的顿丘,是属于古顿丘城的。《诗经》的顿丘,紧邻淇水,显然不是河南清丰的顿丘。《氓》中的女主人公住在卫国国都朝歌,无论她怎样痴情都不可能越过黄河而将“氓”送到百里之外的濮阳城西的。《诗经》中的顿丘,应当就在淇水之畔,就在离朝歌(现淇县朝歌镇)不远的地方,即《水经》的顿丘,是属于古顿丘城的。

  《中国历史地名大词典·下》记:“顿丘,一作敦丘。春秋卫邑。在今河南省浚县西。《诗经·卫风·氓》:‘送子涉淇,至于顿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2110页)可是“浚县西”实在是一个范围宽广的地域,还是语焉不详。倒是当地一位对淇河文化感兴趣的王革勋先生的一篇《千古文明话淇河》的论文,说出了准确的方位:“浚县蒋村的顿丘城,位于古淇水南岸,以《诗经》‘送子涉淇,至于顿丘’而名扬中华数千年,是齐、晋、赵、卫的交通重镇。”[《淇河文化资料汇编(一)》内部资料)]虽然标注已经明确了,而寻访顿丘也颇费周折。

  带我们去的司机,就是浚县人,自然熟悉这里的地理。而当我们曲曲折折找到蒋村的时候,村民却告诉我们这里是大蒋村,真正的蒋村在屯子镇,当地人叫小蒋村。之所以有大小之别,是因为小蒋村人是从大蒋村迁移而来。沿着宽阔的乡间柏油路,车子走了不到十公里,就到了屯子镇,我们把屯子读成tunzi,而当地人古音犹存,读得重,称为dunzi。镇里人告诉我们,只前行二三里就是蒋村了。

  可是到了蒋村,并没有人知道有顿丘城的存在。我们以为知道顿丘的人,应该是当地的老人,于是问遍了路边乘凉的六七十岁以上的老人,但老人都说根本没听说过有什么顿丘城在。小鸥兄更是走进了不少农家,连村委会也去过了,也没有人知道。这让我很着急,会上发的资料里明明写着顿丘城就在蒋村,为什么当地人一点都不知道呢?为了平稳一下自己的情绪,我甚至和路边的老人开起了玩笑:“你这村里有个叫氓的人吗?”老人认真地追问:“氓?啥样个人?姓个啥?”“爱笑,蚩蚩地笑。不知道姓啥,活着的话,已经好几千年了。”“几千年了,那往哪知道啊?”老人浓重的河南乡下话,诚恳而动听。小鸥兄看我还有闲心开玩笑,便急匆匆地拉了我走。在村外一条尘土飞扬的土路上,遇到了一位骑摩托车的青年,倒是这位青年说得清楚,他指着一片绿油油的田野说:“从屯子镇到蒋村这一带都是顿丘,没啥看头了,啥也没有了。”

  当我们重新返回蒋村时,路边一位做手工的妇女说:“恁不是找顿丘吗?我家老头知道。他刚从田里回来。”热情的大嫂还找来了她的丈夫蒋廷保,一位五十五岁的农家大哥。蒋大哥迟疑了一阵后,还是把我们带到了村西边二百米的一片田地上,他指着一片茂盛的庄稼地说:“这就是顿丘遗址,地里尽是砖头瓦块。”功夫不负有心人,顿丘终于找到了。

  顿丘遗址位于善化山下,放眼望去,沃野十里,满目葱翠。走进田里,细碎的瓦片、砖头,俯拾皆是,散发着古老文明的气息,述说着往日的辉煌与繁荣。走进田野深处,有季节河冲刷的痕迹,形成了一米多高的冲击断面。断面显示着文明的层层积累,有周代的筒瓦、战国的瓦当、汉代的青砖,小鸥兄还找到了一块汉代砖雕,花纹细腻,雕刻精美,一层层地累积着早周、周代、战国、汉代的历史文明遗迹。昔日繁华热闹的顿丘城,已经归于沉寂了,连废墟也已经消逝了。彼黍离离,草木深深,掩映着人类从远古走向现代的历史足迹,只留下些许残砖断瓦,挣扎地叙述着往日的繁荣。这曾经是一座历时久远美轮美奂的古老城邑啊!卫国国都朝歌与顿丘之间不到二十公里,当年深情的朝歌少女就是越过了淇水,将氓送到了顿丘城来。

  淇河发源于山西,东流经林州市和鹤壁市,再折向南流,至淇门附近入于卫河。现在的淇水流经河南的淇县和浚县之间,是淇县与浚县的分界线。朝歌在淇县,顿丘在浚县,两地之间尚有十几公里的路程,而春秋时代的淇水与顿丘更近。淇水历史上曾发生过改道的现象,史念海先生根据《水经注》的有关记载考证,蒋村一带包括刘庄、张贾店、瓮城、余营、东王村等村庄,村民在打井时发现了大量的“白蚌壳的粗砂卵石层,而且埋藏的深度都大体相当”,把这些村庄连成一线分明可以看出这里就是淇河故道(史念海《河南省浚县大伾山西部古河道考》,《历史研究》1984年2期)。

  顿丘之“顿”,与现在“屯子镇”的“屯”字,当是一音之转。春秋时代的顿丘,应当包括现在的蒋村与屯子一带,面积是相当广阔的。顿丘一带,还有五帝之一的颛顼的历史遗迹。《山海经》在提到颛顼的埋葬之地时,均言颛顼死后葬于鲋鰅山,也写作“附禺”“务禺”。其实,三山是一山而异名,是三种不同的写法。杜佑《通典》释“顿丘”曰:“鲋鰅山。颛顼葬其阳,九嫔葬其阴,今名广阳山。”而马世之先生撰文认为,广阳山得名是因该山位于顿丘广阳里而得名,“古顿丘在浚县西北5公里的屯子镇蒋村西200米”(马世之《颛顼活动地域地理新证》,《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3期)。顿丘历史上更是繁华的商业城邑,《史记·五帝本纪》谓舜:“就时于负夏”,司马贞《索隐》引《尚书大传》云:“贩于顿丘,就时负夏。”《索隐》谓“就时”:“若言乘时射利也。”即根据季节不同,价格差异,在各地奔走贩卖,以获取经济利益。关于舜的经商活动,《帝王世纪》云:“帝有虞氏,……始迁于负夏,贩于顿丘,债于传虚。”《尸子》的记载更为详细:“顿邱买贵,于是贩于顿邱;传虚卖贱,于是债于传虚”。顿丘一带物价较贵,所以虞舜便从物价相对便宜的传虚买了货物到顿丘贩卖,虞舜曾是一个机敏的商人。这里也透露出这样的信息,一般说来越是生活富裕的地方也越是物价相对较高的地方,由此可以想象,顿丘一带曾有的商业繁荣、生活富足。远古的顿丘,一时间交易频繁,商贾云集,曾吸引过赫赫有名的虞舜,也是许多人淘金和追梦的地方。

  这里就可以考证那位来自顿丘的头脑活络精于算计的蚩蚩之氓的文化来源了,他就是来自有着商业传统的顿丘城,是往来于朝歌与顿丘之间的商人。朝歌与顿丘之间虽然相距不远,也就十几公里的路程,但这是两个城邑:一个是殷商故地,是卫国的国都;一个是历史名城,繁华的商业城邑,这不仅给往来于两个城邑之间的商人们带来了无限的商业利益,也给朝歌少女与顿丘青年商人的情感爱恋创造了机缘。以前多种文学史和文学作品选,都把“氓”看做偶尔搞一点小商小贩活动的乡下人,实在是对氓的身份的误解。无论是氓,还是《氓》中的“我”,都是城邑中的贵族,其中种种悲欢离合的故事,也是城邑青年贵族的故事。

  朱熹在《诗集传序》中说,读诗应该讽咏涵濡,可是如果所谓涵咏仅仅是语词的吟咏,而缺乏足够的风物地理的实地考证,无论怎样细密,那都是远远不够的。站在古顿丘城的遗址上,遥望十几公里之外的朝歌,忽然对这首诗有了新的理解新的感悟。

  春秋时代是典范的城邦社会,中原大地上星罗棋布地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城邑,朝歌与顿丘不到二十公里的路程,就有着风光各异的城邑。城邑间不是孤立的,相互间往来频繁,贵族们坐在车子上,马鸣萧萧,旗銮声声,穿梭于奔走于各个城邑之间。这些来来往往的贵族,有思想家,有政治家,有军事家,也有商人。在这样频繁的往来中,传递着思想,推进着文明,追逐着霸业,也提升着精神品格,由此形成了春秋“文化轴心时代”的一道壮丽的文化景观。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都曾有过如此非凡的旅行。像晋文公重耳、郑子产、鲁叔孙豹、孔子等,都曾远游四方。艰苦而浪漫的旅行,一方面他们遭受了生活的种种挫折与磨难,但另一方面,他们也获得了意志的磨砺和锻炼,由此增长了见识,宽阔了胸襟,而拥有了被称为“天下”的独到目光。

  在往来的春秋贵族中,也有看起来不那么崇高、不那么伟大的人,他们不会心怀天下,不会心系苍生,而只是想获得一点世俗的利益,以求生活的富足与安康,而这却也是历史进程中最基本的普通的也最不可忽视的力量。例如“氓”,他往来于不同的城邑间,以布贸丝,对人露出讨好的蚩蚩的笑。正是这样的往来,不经意间促进了交流,促进了发展,也让不同城邑的青年男女有了相识的机会,有了爱恋的机缘。

  如果“我”与“氓”之间的爱恋不是以悲剧结尾的话,他们的爱情完全是值得赞美的具有现代爱情意义的婚姻。首先,这是以城邦经济交往为背景发生的情感恋爱。“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在“抱布贸丝”的商品交易中,氓总是露出让朝歌少女感动的灿烂笑容。这里的“布”,不是布匹,不是原始的以物易物,而是货币,是成熟的以钱购物的商品交易活动。毛传谓:“布,币也。”郑玄笺曰:“币者,所以贸买物也。季春始蚕,孟夏卖丝。”尽管贸丝仅仅是手段,流行的注解也认为这里表现了氓的精明世故与老谋深算,也有的说他一开始就居心不良。其实,即便现代找一个借口接近自己心仪的女孩,或是借书,或是看戏,或是雨中送伞,或是雪里问寒,都算不得什么老谋深算,更算不上用心险恶,而只能是可以理解的可以原谅的,甚至想起来让人会心一笑的小聪明小伎俩。朝歌毕竟是国都,纺织业发达,能生产出华丽的丝绸来,让顿丘等地的商人们觉得有利可图,促使了交换,也为氓接近朝歌少女制造了口实。这至少反映了当时城邦的成熟与发达,反映了商品交换和人际交往的活跃与频繁。《氓》中的爱恋是以城邑社会及其经济活动为背景的。他们是在商业交往中结识的,而他们最初的爱情却没有什么功利的色彩,完全是青年男女之间的天然吸引,从这里可以想见当时城邦社会青年男女交流的自由和情感的浪漫。其次,这是一场深刻而自由的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许多流行的《诗经》翻译本都把“氓之蚩蚩”译成了“那个家伙笑嘻嘻”,这是一种误解,“我”对“氓”有谴责有埋怨,但即使如此,她回忆起恋爱的岁月仍然是美好的留恋的,而不是全面的否定,他最初的留在嘴角的笑容仍然是灿烂的富有感染力的。所以《毛传》解释蚩蚩是“敦厚貌”,而《韩诗》释为“美貌”,比起朱熹《诗集传》解释的“无知之貌”,更符合《诗经》的原意,符合当时的社会真实。“我”与“氓”之间,没有父母之命,没有媒妁之言,而是自由结识,自由恋爱,所以她才说“氓”:“匪我愆期,子无良媒。”而在这场自由的婚恋中,主人公的火热至诚让我们至今感动不已。“送子涉淇,至于顿丘。”顿丘与卫都朝歌之间有近二十公里的路程,痴情的少女竟然越过淇水将心爱的商人送到了他的家乡顿丘,虽是乘车往返,其真诚也可见一斑,因此“氓”才匆匆催促她确定结婚的日期。朝歌少女爱得真诚,爱得热烈,天真自然,毫无遮掩:“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以前人们或认为“复关”是氓所居之地的城关,或是氓所乘坐的车子。顿丘和朝歌分属平原上的两个城邑,近二十公里的距离,女主人公站在墙头上,也是望不到“氓之所居”的复关的。复关只能是氓乘坐的车子。氓是商人,车子是贸易往来中必备的交通运载工具,氓因为贸易的原因经常往来于顿丘、朝歌之间,这才有了见不到恋人的车子,就泪水涟涟,见到恋人的车子,就有说有笑,是一派天真自然毫无遮掩的情感流露。按照郑玄“季春始蚕,孟夏卖丝”的解释,他们的爱情开始于盛夏时节,而仅仅到了秋天便匆匆结婚了,可见他们当时是怎样地一见倾心,爱情又是怎样地火热。

  顿丘是主人公爱情升华的地方,也是爱情结束的地方,是新婚燕尔的地方,也是悲剧发生的地方。“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朝歌少女嫁到了顿丘城,时光荏苒,华落色衰,遭到了“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的氓的无情背弃。“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引来了抒情女主人公的无尽哀怨:“及尔偕老,老使我怨”“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一场自由爱恋引发的婚姻以悲剧结束了,不过我们在扼腕痛惜的同时,也应该追问,这仅仅是始乱终弃遇人不淑那样简单吗?难道所有的爱恋所有的婚姻都只能允许成功而不允许失败吗?难道春天所有灿烂的花朵都能结出秋天丰硕的果实吗?

  顿丘城虽然不在了,可是顿丘的故事却仍在继续,“我”与“氓”的爱恋,在今天依然让人觉得惊心动魄,“我”与“氓”的婚姻悲剧,在今天依然发人深省令人同情。“于嗟鸠兮,无食桑椹。于嗟女兮,无与士耽”,朝歌少女的善意劝告,也没有让后来的怀春少女由此变得矜持而庄重;“言既遂矣,至于暴矣”的男人屡见不鲜,爱情的悲喜剧仍然不断地千万次地重复发生着。春秋时代的爱恋故事和今天的爱情故事没有什么不同,春秋人的喜怒哀乐的情感世界和今天也没有多少差异。我们惊异于物质世界变化得如此迅速,也感叹精神世界演变得如此缓慢。

  离开蒋村的时候,已近正午,村民们三三两两坐于树下,或做手工,或话桑麻,一幅乡间的古朴图画。车子经过两公里之外的屯子镇,渐渐有了些商业气息,一些小商小贩,沿街吆喊,不知为什么我突然有种想法:说不准他们哪位就是“氓”的后人呢?可顿丘一带的村民们谁又知道“氓”是何许人呢!耳边又响起蒋村树下老人动听的河南话:“几千年了,那往哪知道啊?”

    作者傅道彬,现任黑龙江省文联主席,黑龙江省政协常委、南岗区人大代表、哈尔滨师范大学副校长,1988年获得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专业博士学位,是黑龙江省十大杰出青年、黑龙江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该文原载于《文史知识》2008年第10期。

    思考:(略)

 

http://s8/mw690/001r2fNAgy70FM6mCRF87&690孙以昭 傅道彬" TITLE="[转载]专题阅读:《诗经•氓》赏析之比较阅读 孙以昭 傅道彬" />

 

注:该资料为新安中学学生专题研究性学习之用。谨向作者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