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乔:阅读大师--评蒋泥《天才的裂变》

(2013-02-08 18:15:28)
标签:

文化

明日外出,提前给诸位朋友拜年。发上评论家北乔兄写我的大作,发表于今天的《金融时报》。最后是著名作家沈善增老师送我的字画。祝春节开心,新年腾进!蒋泥

 

阅读大师--评蒋泥《天才的裂变》

 

2013年02月08日     北乔      来源:金融时报     

 

  绕到作品背后,走进知名作家和学者的日常生活,探寻他们的成长历程、情感经历以及个性化的人生情怀,总是令人兴奋的事儿。蒋泥的随笔集《天才的裂变》(该书由西苑出版社出版),正好可以让我们踏上轻松有趣而不失感悟的阅读旅程。
  本书涉及莫言、林语堂、贾平凹、季羡林等诸多天才作家、学者的鲜为人知、真实可信而又精彩纷呈的人生经历,极大满足了我们的好奇心,丰富了他们的形象。尤其是沈从文、金庸、老舍、顾城等人与众不同的爱情故事和情感历程,既令人耳目一新,读来又畅快淋漓。以史料和文化为底蕴,看似猎奇,其实是求真求实,这让《天才的裂变》成为真诚而兴趣盎然的文坛轶事读本。
  蒋泥是位学者型作家,又是极具独立精神的评论家,视角独特、文笔犀利,曾以酷评声名远播,是当下勇于显现真诚力量的为数不多的评论家之一。他广泛研读史料,发挥其与众多作家、学者有实质性交往的优势,悉心倾听文坛人物的风吹草动,进入他们的生活现场,获取了许多直观感受和第一手的体验性资料。他既关注各式各样的观点,又毫不掩饰自己较为独特的看法,许多还是十分尖锐的看法,尤其是对这些大家有些超越常人的冷静,不狂热,不盲从。可以说,蒋泥是在以作家、学者和读者等多种身份与这些名家大师进行直接或间接的对话,既让自己感性地参与其中,又适时理性地抽身而出,这使得《天才的裂变》既不是一味地示好,也不是无底线地抨击,而是最大限度地接近真实生活,同时又将大家的平常生活与他们的作品有机交融在一起,饱满了人物,为我们推开了一扇又一扇意想不到的窗户。
  《无尽的莫言》、《邂逅莫言》和《莫言小记》等有关莫言的篇什以及叙写贾平凹、金庸、阎连科等人的文章,当是最具“蒋泥风格”的。他朴实地状写与他们的交往,如实地记述所听到的相关生活细节,真诚地表达对于他们作品的评价与内心感受。比如莫言,蒋泥与他是校友,是文友,也曾将莫言作为酷评的对象,对莫言的一些作品发表了不少一针见血的批评。现在,他将这些巧妙地揉合在一起,让莫言的形象具有强烈的立体感,让我们见到了一位既陌生又熟悉的莫言。
  蒋泥著有《老舍传》,可以说对这位大师有着全面而详尽的了解,从中也能看出他十分敬重这位文学巨匠。《老舍情事:生命中的两位女性》直面老舍的情感生活,不回避、不遮掩、不迂回,更不拔高。这实在是需要勇气的。
  蒋泥以严谨的态度分析各类史料,利用自己作家的感性,进入老舍的作品世界,又以普通人的感受体味老舍的心灵。因而,这才有了我们所读到的集文人与普通人于一身的老舍的情事。
  蒋泥对季羡林很是敬重,有过近距离的接触交往,但这并不妨碍他对季羡林的学问态度提出自己的看法:“季先生给我的印象,却不是那么过分冷静的学者,他似乎比较乐于把学问做得热热闹闹,做成显学与俗学,心志离着俗谛较近,有一些不太自然的表演性成分,其境界与陈寅格、钱钟书等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而在《巴金的底线》中,蒋泥对众所周知的“巴金的真诚与敢于说真话”提出了质疑,甚至放言“巴金是一个精神麻痹、性格软弱的人……其实巴金过于直白的忏悔,并无什么深度,也不是完全的真诚。言行一致才是真诚,巴金有过怎样的行来捍卫过自己的言呢?他一直是违心的、软弱的,他的良心发作也是特别有限度的。”
  或许,我们无须过多地纠缠于蒋泥质疑的信服力,因为他透过史料与世情的敏感力,以及敢于以真实为据、以真诚为力的质疑精神,值得我们借鉴。而对于重建人文精神和知识分子精神健康的关切,又让我们对蒋泥产生了敬意。
  或许,《天才的裂变》因为过于强烈的“蒋泥风格”,也使得在某些史料的取舍、辨析上有模糊或不当之处,在对人物的认知上有一定的主观性,但这并影响这部书真诚而可爱的质地。它为我们全面认识名家大师提供了一种有价值的可能,更给我们如何书写名人实践了一种有生活力度的途径。

 

网址:http://www.financialnews.com.cn/wh_138/zh/201302/t20130208_26346.html

 

——————————

(《天才的裂变》,蒋泥著,西苑出版社,2013年1月)

北乔:阅读大师--评蒋泥《天才的裂变》

蒋泥2013年新书:
《天才的裂变》当当网:http://t.cn/zjNfuxW

《大师莫言》当当网:http://t.cn/zjI3o8l

《天才的裂变》亚马逊http://www.amazon.cn/天才的裂变-蒋泥/dp/B00ALOYV1O/ref=sr_1_1?ie=UTF8&qid=1360299538&sr=8-1

 

微语

@阎连科:《受活》和《百年孤独》的联系就是批评家的一句话。我当然更喜欢《受活》,也不否认《百年孤独》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它们的区别就是后者更伟大。我更喜欢作家。我的梦想就是写出一部所有批评家无法评论的作品。

@张艺_UK:国际曼布克奖(Man bookerinternationalprize)是曼布克奖的延伸,每两年颁发一次。这个奖的候选名单由评委从英国以外的各国作家中甄选提名,奖金6万英镑;获奖作家可以指定自己作品的一名翻译获得15000英镑的翻译奖。评选过程不包括出版商或经纪代理的推荐,由评委基于自己的阅读。

@蒋方舟:阎连科老师入围国际曼布克奖了,好开心!此奖2005年开设,卡达莱和菲利普·罗斯都曾获此荣誉。

@Quest4light:《少年派》原著也得过国际曼布克奖。

@曾子楠:做好该做好的,然后继续做好。旁人评价都是浮云。祝贺阎老师!

@蒋泥:好多朋友问我,中国除莫言以外,还有谁够资格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我脱口而出,阎连科啊。

北乔:阅读大师--评蒋泥《天才的裂变》

@零篇断简:阎连科的《受活》英译本《Lenin's Kisses》上榜2012《纽约客》等美媒十大好书,在学界也颇受好评,中文原版该拿来读读……令人想起《再见列宁》这部德国电影。

@鹦鹉史航:很久都对贾平凹无感了,记得他的都是《天狗》《浮躁》那些。这回被《南方人物周刊》李宗陶的专访勾起兴趣,要去看他的新作《带灯》。再想想刘震云的《我不是潘金莲》,莫言的《蛙》,还有阎连科那些小说,我们的作家还是很心疼这些同胞的。

@木耳禾:《温故1942》说生存的极度困难会超越人类道德,这一点与《受活》不谋而合。

@生动的碎片:在阎连科老师的讲座上,我问他最喜欢自己哪部作品,他说《日光流年》勉强可说,但没有最喜欢的。他说《受活》之后的10年,是写作上原地踏步没有长进的10年。自己又内心不够强大、头脑不够清楚。他感叹,在国外人们关心他以什么方式讲这样的故事,在国内人们关心他为什么要讲这样的故事。

@王果1976:《温故1942》让我想起多年前读过的阎连科的《受活》,都是河南作家,都在描写灾难,不过《受活》中阎连科在灾难之外有更多的内容。那本小说也是我最难忘的当代中国作家的作品。中原农业发达,却一直饱受天灾人祸的打击,饥荒逃难时有发生,农民历来皆辛苦啊!

请原作者与本版编辑联系稿酬http://img.ifeng.com/page/Logo.gif

北乔:阅读大师--评蒋泥《天才的裂变》

北乔:阅读大师--评蒋泥《天才的裂变》

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http://www.chinawriter.com.cn/wxpl/2013/2013-02-05/153733.html

解密大师的情怀——评蒋泥随笔集《天才的裂变》

来源:太原日报 北乔

  绕到作品的背后,走进知名作家和学者的日常生活,探寻他们的成长历程、情感经历以及个性化的人生情怀,总是令人兴奋的事。蒋泥的随笔集《天才的裂变》(西苑出版社2013年1月第1版),正好可以让我们踏上轻松有趣而不失感悟的阅读旅程。本书涉及到莫言、林语堂、贾平凹、季羡林等诸多天才作家、学者的鲜为人知、真实可信而又精彩纷呈的人生经历,极大满足了我们的好奇心,丰富了他们的形象。尤其是沈从文、金庸、老舍、顾城等人与众不同的爱情故事和情感历程,令人既耳目一新,又畅快淋漓。以史料和文化为底蕴,看似是在猎奇,其实是在求真求实。

  蒋泥是位学者型的作家,又是极具独立精神的评论家,视角独特、文笔犀利,曾以酷评声名远播,是当下勇于显现真诚力量的为数不多的评论家之一。他广泛研读史料,发挥其与众多作家、学者有实质性交往的优势,悉心倾听文坛人物的风吹草动,进入他们的生活现场,获取了许多直观感受和第一手的体验性资料。他既关注各式各样的观点,又毫不掩饰自己较为独特的看法,许多还是十分尖锐的看法,尤其是对这些大家有些超越常人的冷静,不狂热,不盲从。可以说,蒋泥是在以作家、学者和读者等多种身份与这些名家大师进行直接或间接的对话,既让自己感性地参与其中,又适时理性地抽身而出,这使得《天才的裂变》既不是一味地示好,也不是无底线地抨击,而是最大限度地接近真实生活,同时又将大家的平常生活与他们的作品有机交融在一起,饱满了人物,为我们推开了一扇又一扇意想不到的窗户。《无尽的莫言》《“邂逅莫言”》和《莫言小记》等有关莫言的篇什以及叙写贾平凹、金庸、阎连科等人的文章,当是最具“蒋泥风格”的。他朴实地状写与他们的交往,如实地记述所听到的相关生活细节,真诚地表达对于他们作品的评价与内心感受。

  蒋泥著有《老舍传》,可以说对这位大师有着全面而详尽的了解,《老舍情事:生命中的两位女性》直面老舍的情感生活,不回避、不遮掩、不迂回,更不拔高。这实在是需要勇气的。蒋泥以严谨的态度分析各类史料,利用自己作家的感性进入老舍的作品世界,又以普通人的感受体味老舍的心灵。因而,这才有了我们所读到的集文人与普通人于一身的老舍的情事。蒋泥对季羡林很是敬仰,有过近距离的接触交往,但这并不妨碍他对季羡林的学问态度提出自己的看法:“季先生给我的印象,却不是那么过分冷静的学者,他似乎比较乐于把学问做得热热闹闹,做成显学与俗学,心志离着俗谛较近,有一些不太自然的表演性成分……”

  或许,《天才的裂变》因为过于强烈的“蒋泥风格”,也使得在某些史料的取舍、辨析上有模糊或不当之处,在对人物的认知上有一定的主观性,但这并不影响这部书真诚而可爱的质地。它为我们全面认识名家大师提供了一种有价值的可能,更给我们如何书写名人实践了一种有生活力度的途径。

——————————————

《天才的裂变》:解密大师的隐秘情怀

总第1561期 > 第11版 > 新闻内容 http://szb.fynews.com.cn/Qnews_36380.html富阳市新闻传媒中心

 

北乔/文

 

绕到作品的背后,走进知名作家和学者的日常生活,探寻他们的成长历程、情感经历以及个性化的人生情怀,总是令人兴奋的事儿。蒋泥的随笔集《天才的裂变》,正好可以让我们踏上轻松有趣而不失感悟的阅读旅程。本书涉及到莫言、林语堂、贾平凹、季羡林等诸多天才作家、学者的鲜为人知、真实可信而又精彩纷呈的人生经历,极大满足了我们的好奇心,丰富了他们的形象。以史料和文化为底蕴,看似是在猎奇,其实是在求真求实,这让《天才的裂变》成为文坛轶事真诚而兴趣盎然的读本。

蒋泥是位学者型的作家,又是极具独立精神的评论家,视角独特、文笔犀利,曾以酷评声名远播,是当下勇于显现真诚力量的为数不多的评论家之一。可以说,蒋泥是在以多种身份与这些名家大师进行直接或间接的对话,既让自己感性地参与其中,又适时理性地抽身而出,这使得《天才的裂变》既不是一味地示好,也不是无底线地抨击,而是最大限度地接近真实生活,同时又将大家的平常生活与他们的作品有机交融在一起,饱满了人物,为我们推开了一扇又一扇意想不到的窗户。《无尽的莫言》、《“邂逅莫言”》和《莫言小记》等有关莫言的篇什以及叙写贾平凹、金庸、阎连科等人的文章,当是最具“蒋泥风格”的。他朴实地状写与他们的交往,如实地记述所听到的相关生活细节,真诚地表达对于他们作品的评价与内心感受。比如莫言,蒋泥与他是校友,是文友,也曾将莫言作为酷评的对象,对莫言的一些作品发表了不少一针见血的批评。现在,他将这些巧妙地糅合在一起,让莫言的形象具有强烈的立体感,让我们见到了一位既陌生又熟悉的莫言。

蒋泥著有《老舍传》,可以说对这位大师有着全面而详尽的了解,从中也能看出他十分敬重这位文学巨匠。《老舍情事:生命中的两位女性》直面老舍的情感生活,不回避、不遮掩、不迂回,更不拔高。这实在是需要勇气的。蒋泥以严谨的态度分析各类史料,利用自己作家的感性进入老舍的作品世界,又以普通人的感受体味老舍的心灵。因而,这才有了我们所读到的集文人与普通人于一身的老舍的情事。蒋泥对季羡林很是敬仰,有过近距离的接触交往,但这并不妨碍他对季羡林的学问态度提出自己的看法:“季先生给我的印象,却不是那么过分冷静的学者,他似乎比较乐于把学问做得热热闹闹,做成显学与俗学,心志离着俗世较近,有一些不太自然的表演性成分,其境界与陈寅格、钱钟书等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而在《巴金的底线》中,蒋泥对众所周知的“巴金的真诚与敢于说真话”提出了质疑,甚至直言:“……其实巴金过于直白的忏悔,并无什么深度,也不是完全的真诚。言行一致才是真诚,巴金有过怎样的行为来捍卫自己的言呢?他一直是违心的、软弱的,他的良心也是特别有限度的。”

或许,《天才的裂变》因为过于强烈的“蒋泥风格”,也使得在某些史料的取舍、辨析上有模糊或不当之处,在对人物的认知上有一定的主观性,但这并影响这部书真诚而可爱的质地。它为我们全面认识名家大师提供了一种有价值的可能,更给我们如何书写名人实践了一种有生活力度的途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