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转载】诗歌传承:唐诗与吴梅村与石头记(文/
(2012-07-03 21:27:41)
诗歌传承:唐诗与吴梅村与石头记
2009/01/31 20:49
三毛没有像张爱玲一样写下《红楼梦魇》那样多文字,却说出了一句"红楼居士"之语:"我死后,不要烧错纸钱,只需烧一本《红楼梦》来。"
文化的传承,并非口口声声,用心就可以了,我们完全可以从三毛身上看到宝玉出家可卿上吊黛玉焚稿的痴情,奈我不到贾平凹之年龄,不得三毛红书,奈何!
有点扯淡了,呵呵,闲言少絮,且说红楼引用化用唐诗是最多的,何故?
初唐:从初唐文风之争看当年明月走下坡路
贾雨村"正邪两赋才子佳人篇",提到唐代诗人只有"三个代表",一个是韩愈,但是作为大贤来排名的,另外就是并列初唐诗人刘希夷与晚唐诗人温飞卿。
《大唐新语》卷八云:汝州刘庭芝,字希夷,苦篇咏,善为闺帷之作。诃哀多似古调,体势与时不合,遂不为人所重。希夷美姿貌,善弹琵琶,好酒色,落魄不拘常俗。为《白头吟》,忽作一联语曰:"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谁复在?"既而复叹曰:"我此语似谶。石崇曰'白首同所归',复何所异?"乃除之,复作二句曰:"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复叹曰:"死生有命,岂复由此!"乃并留前句作诗,后岁余为奸人所害。
《唐子才传》云刘庭芝:"寸禄不沾,长怀顿挫,斯才高而见忌者也"
都知道李贺是短命诗鬼,而这刘庭芝也是三十而亡!
有人猜测,谋杀者是其舅舅宋之问,即是与沈佺期齐名,延续南朝"宫廷诗"与初唐 "上官体",创造"沈宋体"。
宋之问依附武则天,趋炎附势,所以被野史诟病,不足为信。
红楼作者不提武周时代流行的沈宋体,推崇刘希夷,可见其政治立场。警示当今才子投降满清,譬如江左三大家之一的龚鼎孳,会被青史淹没。
对比黛玉的《葬花吟》与刘希夷的《白头吟》,其中"闺中女儿惜春暮"和"洛阳女儿惜颜色","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和"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明媚鲜妍能几时"和"婉转娥眉能几时",是很明显的化用。
在贾政领宝玉游大观园一节里:又一个是"睢园遗迹"。"贾政道:"也俗。"
"睢园绿竹"典出《汉书》:"孝王筑东苑,方三百余里"。孝王指刘武,汉文帝的二儿子,被封于梁,建"睢园",雕龙画凤,可比皇宫,大会宾朋。暗示贾政是多尔衮,而多尔衮是皇父摄政王,实际上的"二爷当家"。顺治也是九皇子上台,也是"二爷当家",都非大皇子正常世袭皇位。
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在《滕王阁序》有名句:"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 "四美具,两难并"。
这里用典之意说贾家的大观园是假风流,滕王阁与睢园真风流!
初唐四杰是王勃、骆宾王、杨炯、卢照邻,由王勃发起向南朝"宫廷诗"与初唐
"上官体"与"沈宋体"的五言律诗的反抗,主写七言律诗,早年的神童骆宾王后来传下千古名篇《为徐敬业讨武瞾叫檄》,让武则天都不忍杀之,后来初唐四杰为杜甫所推崇:"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好似当今书商与作者取媚市场制造点击率打榜,譬如新浪名博"当年明月"轻浮文字,缺乏思想的馨香,是制造废纸堆,可不是"四害"乎?余秋雨刘心武赵丽华等也如是,所在领域不同而已,皆文化口红耳。
吴梅村是苏轼再生,和初唐四杰有同样的政治环境:国变(大唐的变局者是武则天,大明的变局者是孝庄文皇后),所以晚年有绝命诗四首,其二云:
"岂有才名比照邻,发狂恶疾总伤情。丈夫遭际须身受,留取轩渠付后生"
"轩渠"意思是玩笑,譬如苏轼在《跋山谷草书》云:"他日黔安,当捧腹轩渠也。"
红楼看似昆曲调侃,却有吴梅村传诗之意:歌哭笑骂,以写我抑郁牢骚,以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
可见,吴梅村说自己没有初唐四杰面对武则天的刚烈,譬如骆宾王直言定位武周为"伪朝",却也在《石头记》里笔淫孝庄文皇后,调侃"假玉玺",所以说不敢"比"也!
吴梅村身为江南人,自然也欣赏"吴中四士"
(贺知章、张旭、包融等)之一的扬州诗人张若虚(约660-约720),张若虚身处"后武则天时代",也有抑郁不得志之牢骚,遂写下千古名篇《春江花月夜》,犁庭扫穴隋炀帝的宫体诗《春江花月夜》二首:
暮江平不动,春满花正开。
流波将月去,潮水共星来。
夜露含花气,春潭漾月辉。
汉水逢淑女,湘川值两妃。
黛玉的《秋窗风雨夕》就好似《春江花月夜》仿作,当然,《葬花吟》也有其风骨传承。
黛玉与张若虚同为扬州人,一个写春江,一个写秋风,主题都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开篇"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好似"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中间"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好似"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结句"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好似"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可见,无论是结构和主题,二者都有惊人的雷同,只是《春江花月夜》是"凄凉",《秋窗风雨夕》是"悲惨",可见,二人的"国变"环境之不同:李唐之衰落还是没有亡国,而明亡清兴,却是"汉室倾颓"了(诸葛亮语)。
中唐:从双悬日月照乾坤到反清复明
王维与李杜,是唐诗三足鼎立,而在黛玉教香菱学诗一节却把王维捧为第一,就是杜撰了个《王摩诘全集》,意思是要读王维的每一篇作品: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老杜自然是唐诗榜眼,李青莲自然是唐诗探花郎啦,吴梅村与杜甫都是诗史,巧的是吴梅村是大明榜眼!)
《旧唐书·王维传》云王缙编次王维诗400余篇,南宋有麻沙本《王右丞文集》10卷,元代刻有刘须溪评点《王右丞集》6卷,明代顾起经有《类笺唐王右丞诗集》10卷,清初赵殿成亦有《王右丞集笺注》。哪里有什么《王摩诘全集》?
香菱笑道:"我看他《塞上》一首,那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象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再还有'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这'白''青'两个字也似无理。想来,必得这两个字才形容得尽,念在嘴里倒象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还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这'余'字和'上'字,难为他怎么想来!我们那年上京来,那日下晚便湾住船,岸上又没有人,只有几棵树,远远的几家人家作晚饭,那个烟竟是碧青,连云直上。谁知我昨日晚上读了这两句,倒象我又到了那个地方去了。"
对照王维《使之塞上》诗云:"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古烟直,长河落日圆".....再把香菱看成陈圆圆,可不是写从北京下云南。
"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这里引用,却是暗示明亡清兴。
王维礼佛,可不是陈圆圆"到了那个地方去了",晚年向佛,孤单的心境,可不是"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王维之诗,本是悟空,经吴梅村引用到小说了,却成了史诗!
杜甫有诗《春望》: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说的是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杜甫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
《温公续诗话》里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
可不也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国变凄凉。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总让我想起黛玉《葬花吟》的诗化环境:原来这林黛玉秉绝代姿容,具希世俊美,不期这一哭,那附近柳枝花朵上的宿鸟栖鸦一闻此声,俱忒楞楞飞起远避,不忍再听。真是:
花魂默默无情绪,鸟梦痴痴何处惊。【甲戌侧批: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原来是哭出来的。一笑。】
因有一首诗道:
颦儿才貌世应希,独抱幽芳出绣闺;呜咽一声犹未了,落花满地鸟惊飞。
"花溅泪"是黛玉之泪,"鸟惊心"是"鸟惊飞"。
脂砚斋在"何处惊"处插科打诨"一笑",却点明了沉鱼(吴越之争)落雁(昭君出塞)闭月(董卓吕布之争)羞花(安史之乱)的乱世国变。
李白虽是诗仙,红楼作者也精心挑选其史诗,譬如在第四十回"史太君(孝庄文皇后垂帘听政)两宴大观园金鸳鸯(顺治与康熙合身)三宣牙牌令"里:湘云道:"双悬日月照乾坤。"
引用的是李白《上皇西巡南京歌》原句,暗喻南明政权四帝一监国,并非满清与大明并存。譬如少年抗清英雄夏完淳在《土室余论》中明确说:"江东岭表,日月双悬"。即是"天南定鼎,浙右龙腾"。
李白原诗云:"
剑阁重关蜀北门。上皇归马若云屯。少帝长安开紫极。双悬日月照乾坤。"说的是天宝年间,安禄山陷京师后,出现了唐明皇与皇太子并立为帝的局面。
抗清名将陈子龙有诗说:"日月双飞驱神骏,乾坤半壁待女娲",鲁王名将张煌言有诗说:"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
可见,作者并非抄袭,而是黑色幽默,脂砚斋说:作者素有传诗之意。作者传的不仅是李唐故事,更是南明抗清故事,这"日月双悬"不是李白的"双悬日月"。
满清入关前后,其旗帜是"黑龙吞日",暗喻满清是黑龙,大明是太阳。
文本对照有宝玉说"屋子里跑出青天来了""太阳在屋子里呢",暗喻顺治入关进驻北京,而红楼作者不承认其是天上的太阳,而是屋子里的太阳。
这种证伪,好似讽刺满清贾宝玉是假玉玺,南明甄宝玉才是真玉玺。
红楼作者通过"日月双悬",借古讽今,也画出了反清复明的蓝图,期待如李唐收复长安,驱除鞑虏。
晚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红楼作者对晚唐诗歌引用化用最多,其他文章已经论及元稹与白居易,在此不述。
先说小李杜,即是李商隐与杜牧。
李商隐(约812-约858年)字义山,号玉豀生、樊南生,"西昆体"的鼻祖。乾隆皇帝曾赞吴梅村诗是"西昆幽思杜陵愁",而从生活经历上,李商隐是牛李党争的牺牲品,吴梅村也是明亡清兴的祭品。
在第25回中黛玉"这日饭后,看了二三篇书,自觉无味,便同紫鹃雪雁做了一回针线,更觉得烦闷。便倚着房门出了一回神,......"脂砚斋批云:"所谓闲倚绣房吹柳絮是也"。
出自李商隐《访人不遇留别馆》诗:" 卿卿不惜锁窗春,去作长楸走马身。闲倚绣帘吹柳絮,日高深院断无人"。
脂批将"绣帘"改为"绣房",也有文本对照,薛蟠云:"绣房"里钻出个大马猴!
真大煞风景也!
黛玉却"虚伪"地说最不喜欢李义山,只取他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也有文本对照:"宝钗无日不生尘"。
鲜明对照也:水与土。
黛玉是潇湘妃子,《石头记》第21回回前,有"客"一联云:
"茜纱公子情何限,脂砚先生恨几多"!
化自李商隐一字标题诗《泪》:"永巷长年怨绮罗,离情终日思风波。湘江竹上痕无限,岘首碑前洒几多。人去紫台秋入塞,兵残楚帐夜闻歌。朝来灞水桥边问,未抵青袍送玉珂"。
吴梅村在《圆圆曲》也说永巷:"薰天意气连宫掖,明眸皓齿无人惜。夺归永巷闭良家,教就新声倾坐客。"
永巷,皇宫中的长巷,是未分配到各宫去的宫女的集中居住处,也是幽禁失势或失宠妃嫔的地方。《史记.吕太后本纪》:"吕后最怨戚夫人及其子赵王,乃令永巷囚戚夫人,而召赵王。"
李商隐借昭君出塞暗喻自己,吴梅村说陈圆圆与董小宛也是暗喻自己,脂砚斋点题李商隐与吴梅村的"永巷之花",暗示黛玉的宫体身份。
宝玉见北静王,好似顺治见多尔衮,那"雏凤清于老凤声"赞语,暗喻多尔衮成为皇父摄政王,后来暴死,顺治开始亲政。
这句话也是引用李商隐的《韩冬郎既席为诗相送因成二绝》原诗:
"十岁裁诗走马成,冷灰残烛动离情。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剑栈风樯各苦辛,别时冬雪到时春。
为凭何逊休联句,瘦尽东阳姓沈人"。
吴梅村一引用,却把明亡清兴的清宫一段故事给塞进了红楼里。
黛玉也在《秋窗风雨夕》化用此诗:"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从"泪烛"与"离情"等关键词可见其化得让人看不到?
当然,黛玉化用李商隐的"泪烛"意象,并非单从此诗,还有其他诗,譬如《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但吴梅村之"泪烛"意象又有新的阐发,那就是"烛泪"即"珠泪"和"泪珠",譬如《枉凝眉》中"想眼中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从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朱明王朝之"珠",在这里成了黛玉之泪,黛玉之泪,哪里只是爱情,更多的是国破家亡之泪!
杜牧(803-852年), 字牧之,长安人,虽与李商隐并称,但红楼作者并不热爱。
在贾母猜的诗迷"猴子身轻站树梢",暗喻满清入关后,孝庄扶持顺治登基,而谜底"荔枝"是南方之物,让人想起杜牧的名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里暗喻的则是顺治宠爱董鄂妃的清宫蜜史。
宝玉的"红豆曲"有云: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断的绿水悠悠。
化自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红楼作者用"青山隐隐"点出扬州,而黛玉恰是扬州人。
董小宛是"扬州府"冒襄的妾,野史流传董小宛入宫说,可见红楼作者借此把黛玉暗示成董小宛。
李商隐之大才,还有温飞卿来匹配,那就是"温李"。
温庭筠(812-870?),本名岐,字飞卿,今山西祁县人。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时号"温八叉"。这位"花间派鼻祖"是第一个专力于"倚声填词"的诗人,其词结有《金荃集》。
代表词作有《梦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黛玉的《唐多令·咏柳絮》里"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有其通感之处。
宝玉呆了半晌,忽然大笑道:"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虽然是宝玉的参禅,也有"过尽千帆皆不是"的意味在里头。
宝玉道:"禅心已作沾泥絮,莫向春风舞鹧鸪。"也是对黛玉的《唐多令·咏柳絮》里"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的对照。
红楼作者为闺阁立传,可不是花间派小说?只是红楼之"嫁"乃是投降满清之暗喻,而黛玉是隐士派和抗清派,所以不"嫁",所谓"过尽千帆是清帆,皆不是明帆"也。
说到温飞卿,就说到了曹唐,字尧宾,桂州(今广西桂林)人。初为道士,后举进士不第。曹唐以游仙诗著称,其七律《刘晨阮肇游天台》、《织女怀牵牛》、《萧史携弄玉上升》等17首,世称"大游仙诗",有《曹从事诗集》1卷。
《红楼梦》第五回是《游仙窟》的翻版,也是曹唐游仙诗系列的集结。
吴梅村有《通天台》传奇,就是曹唐的七律《刘晨阮肇游天台》的故事的演绎,吴梅村也有《七夕》诗,可见吴梅村是钟爱曹唐的作品的。
第75回贾政看了,亦觉罕异,只是词句终带着不乐读书之意,遂不悦道:"可见是弟兄了。发言吐气总属邪派,将来都是不由规矩准绳,一起下流货。妙在古人中有
'二难',你两个也可以称'二难'了。只是你两个的'难'字,却是作难以教训之'难'字讲才好。哥哥是公然以温飞卿自居,如今兄弟又自为曹唐再世了。"
作者在讽刺宝玉环儿为难兄难弟同时,也生"鶺鴒之悲,棠棣之戚"。
唐朝王勃在《滕王阁序》有云:"四美具,二难并",历来有两种解读。因为孟子云:"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西晋诗人刘琨《答卢谌》就发展成"兼四美"之说:"音以赏奏,味以殊珍,文以明言,言以畅神。之子之往,四美不臻。"
东晋谢灵运在《拟魏太子邺中诗集序》中所说的"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更是有味道,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盛宴,却遥思梁孝王的游宴和陶渊明的善饮("
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又借曹植和谢灵运善诗文("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紧接着便用"四美具,二难并"对宴会的盛况作结。明代汤显祖《牡丹亭》有云"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却对"兼四美"提出了疑问,回到了孟子的"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舍生而取义者也",红楼作者开篇甄士隐与贾雨村的"义利"之辩,就是此意。
"难以教训之'难'字",暗示宋代汪洙《神童诗》:"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是讽刺贾环突然变成"神童",其实是望文生义,不懂"二难"之词是孟子的"义利"本意。
"二难"一词初见自东晋袁山松云:"书之为难也有五:繁而不整,一难也;俗而不典,二难也;书不实录,三难也;赏罚不中,四难也;文不胜质,五难也。"
明确提出"二难"一词自南朝宋人刘义庆《世说新语.规箴》:何晏曰:"知几其神乎,古人以为难;交吐诚,今人以为难。今人以为难。今君一面尽二难之道,可谓明德惟馨。"可见,"二难"指的是"明德"与"诚心"。但《世说新语.德行》却云:"后遂以难兄难弟指两人才德俱佳,难分高下。",又是说"二难"是"两个人"。
东晋陆机、陆云兄弟以文著名,被人相并称为"二陆",因为不得意,也被称为"二难"。
杜甫有诗云:"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也是把初唐四杰列为"四美"。
回头看王勃遥思梁孝王的游宴和陶渊明的善饮("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又借曹植和谢灵运善诗文("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也恰是四个人,并且梁孝王与曹植是失败的"二爷",陶渊明与谢灵运是山水派诗人,都是不得志的人,可不也是异地同感的"难兄难弟"?虽然难以"关公战秦琼",但"气"与"光"
却能让其通感。
可见王勃"四美具,二难并",不仅说"事"难,也说难"人"。
太仓南园有"东海两难碑",王世贞王世懋因父亲触怒奸臣严嵩而成难兄难弟。
吴梅村家乡太仓有以"花美木美泉美石美建筑美"而著称的王世懋家五美园,黛玉有《五美吟》,却是写的五个美女,影射的却是南明四帝二监国。
"四美具,二难并",在红楼里更是花团锦簇,"钗黛合一"与"兼四美"是宝玉的理想国,结果破灭,钗黛也是难兄难弟,投降派与抗清派,罪魁祸首却是顺治,想"兼美",真是"难于上青天",作者最后让他出家:悟空也!"鶺鴒之悲,棠棣之戚"的国家大事,也无可奈何了。
可见,"二难并",从"人"的角度看是"去声之难",难兄难弟也;从"文"的角度看是"上声之难",众口难调也!
红楼作者在此通过贾政掉书袋,让不读书人也感觉天花乱坠也!
读唐诗,第一个让人感觉天花乱坠的是李商隐,第二个就是诗鬼李贺了,二人也是惺惺相惜。
李商隐在《李贺小传》中说:"长吉将死时,忽昼见一绯衣人,驾赤虬,持一版,书若太古篆或霹雳石文者,云:'当召长吉。'长吉了不能读,下榻叩头言:'阿弥女老且病,贺不愿去。'绯衣人笑曰:'帝成白玉楼,立召君为记,天上差乐不苦也。'长吉独泣,边人尽见之。少之,长吉气绝。"
红楼作者喜爱李商隐,自然不会放过李贺。
黛玉的《唐多令·咏柳絮》中"嫁与东风春不管"即是化用李贺《南园》诗中的"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
李贺有诗《将进酒》:
"琉璃钟,琥珀浓, 小槽酒滴真珠红。
烹龙炮凤玉脂泣, 罗帏绣幕围香风。
吹龙笛,击鼍鼓; 皓齿歌,细腰舞。
况是青春日将暮, 桃花乱落如红雨。
劝君终日酩酊醉, 酒不到刘伶坟上土"!
其中"况是青春日将暮, 桃花乱落如红雨"被红楼作者演绎成"大明末世落红成阵",成为红楼艺术的标志性意象。
譬如第62回"憨湘云醉眠芍药裀":果见湘云卧于山石僻处一个石凳子上,业经香梦沉酣,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手中的扇子在地下,也半被落花埋了,一群蜂蝶闹穰穰的围着他,又用鲛帕包了一包芍药花瓣枕着。
譬如第66回"情小妹耻情归地府"写尤三姐:一面泪如雨下,左手将剑并鞘送与湘莲,右手回肘只往项上一横。可怜"揉碎桃花红满地,玉山倾倒再难扶",芳灵蕙性,渺渺冥冥,不知那边去了。"
而最精彩的描绘,却在第27回"埋香冢飞燕泣残红":(宝玉) 因低头看见许多凤仙石榴等各色落花,锦重重的落了一地......
精彩不是环境描写,而是黛玉的《葬花吟》。我们遍查1644到1764年间,只有一人能写《葬花吟》。
这就是吴梅村,李杜后中国最伟大诗人,可谓"后无来者"!
观看洪昇与高鹗等人的诗歌,完全不是《葬花吟》的风骨,可见不是原创作者。 曹家雪芹,更是无此文化底蕴。
从诗歌传承而言,吴梅村"宗唐",钱谦益"宗宋",宗的是诗人,而非唐朝帝王,所以我们看到红楼里很少对大唐帝王的赞誉,然而对大唐精英诗人们,却是如数家珍。
从红楼作者的认识论可见,创造历史文化的,绝非帝王将相与时尚名流,而是中国的脊梁:文化精英!
虽然他们中某些人在当朝受到不公正待遇,历史必将还其位置,而文化口红,也将在历史文化长河中成为浪花:"止增笑耳"!
我渴望成为吴敬梓!!!
|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