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蒋泥
蒋泥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2,623
  • 关注人气:32,12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这就是我: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

(2010-10-12 00:55:24)
标签:

文化

这就是我: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
2010年10月11日     来源:东莞时报    作者:奉波
10月7日晚上7点整,2010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揭晓。这次,瑞典文学院把这项殊荣授给了秘鲁作家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

当时的略萨身在美国纽约,瑞典文学院第一时间给他打去电话祝贺。事后,他说:“当我接到瑞典文学院的电话时,还以为是有人跟我开玩笑。”当确认消息是真的后,略萨用“非常非常高兴”来表达自己的兴奋,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相比前几年诺奖揭晓后的“爆冷”和“欧洲中心主义”等批评,这次媒体的反应普遍平静:“略萨得奖是实至名归”、“诺贝尔文学奖终于又重回真正的文学经典”。

对于中国当代文学来说,拉美的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恐怕是对其影响最大的文学流派。于1960年代突然爆发的“拉美文学爆炸”,其作家群里曾有“四大天王”的封号,说的就是其中的四位文学主将:阿根廷的胡利奥·科塔萨尔、墨西哥的卡洛斯·富恩特斯、秘鲁的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以及哥伦比亚的加西亚·马尔克斯。

跟其它三位相比,略萨年纪最轻,资历却最老。1962年,略萨就获得了拉美文学最高奖,《城市与狗》、《绿房子》等经典作品,奠定了他的文坛领袖地位。在那个时候,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还没有问世。

如今许多年过去,当年的“四大天王”,马尔克斯早已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科塔萨尔已经去世,略萨也终于修成正果,就只剩下一个墨西哥作家富恩特斯了。

略萨自1952年开始写作至今,已创作了30多部小说、诗集和剧本,其主要作品大部分已被引进中国。1981年出版的长篇小说《世界末日之战》,是他自认为写得最好的代表作品。

从上世纪70年代起,略萨就一直是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人选,这次他的获奖,被评论界认为是实至名归。在颁奖词中,评委会这样写道:“略萨对政治权力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对个人的抵抗、反抗和失败给予了犀利的叙述。”

时隔28年之后,略萨成为继马尔克斯之后又一获此殊荣的拉美作家。12月10日,颁奖典礼将于斯德哥尔摩举行,他将前往领取约合1000万元人民币的巨额奖金。

尖刻的讽刺

1936年,略萨生于秘鲁的第二大城市亚雷基帕,童年在玻利维亚度过,10岁的时候重新回到秘鲁。1950年,14岁的略萨受父命进入莱昂西奥·普拉多军事学校,这段黑暗惨痛的生活,后来成为他的成名作《城市与狗》的创作源泉。

1963年,他在一个小阁楼上写下《城市与狗》,描绘的就是他在军校里毫无尊严的生活。小说出版后,很快遭到秘鲁当局查禁,并特意在书中所写到的莱昂西奥·普拉多军事学校广场上焚毁了上千册。但想不到的是,当局的行为不但没有毁灭这本书,反而加速了作品的流传。这部小说轰动了西班牙语世界,当年就获得“简明丛书”文学奖,且被译成二十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略萨迅速名闻天下。

处女作就有如此反响,这让年轻的略萨信心大增,各种作品不断问世。他的笔触也越来越尖锐深刻,伸向了更为广泛的社会现实。1965年出版的《绿房子》,以妓院“绿房子”的兴衰串联起20世纪20年代以来秘鲁北部长达40年的社会生活史;1973年问世的作品《潘达雷昂上尉与劳军女郎》,则讲述了秘鲁某边防上尉潘达雷昂奉密令招募女郎,组成一支劳军队以慰劳士兵的故事,其中一些公文式的段落,对当局的讽刺可谓入木三分。

与马尔克斯《百年孤独》华丽优雅的叙述风格相比,略萨则被称为“结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小说非常注重小说叙事结构的布局,《绿房子》是典型的代表。他的作品经常会同时安排几条线索并行,然后逆转、反转,迂回曲折。评论家们认为,其“叙事技巧无与伦比,达到巅峰”。

除了技巧上的登峰造极,略萨的写作还带有明显的指向性和批判性。拉丁美洲的土著居民、市镇市民、知识分子、艺术人物、官僚机构、军队等等,都被他描绘得栩栩如生。他还大胆地批判和揭露各种社会现实问题:如秘鲁的独裁统治、官僚腐败现象、贫富差距悬殊、阶级压迫、种族歧视、军警特务横行、党派竞争等等。

对于自己的文学风格,他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不赞成那种让作家完全封闭在幻想中的主张。对我来说,它应该是一种从经历中吸取营养的东西,我需要至少有一只脚站在街上,站在世界上,站在正在孕育的历史中”。 

大师反目

自古才子多风流。略萨在文学的道路上如鱼得水,在自己的感情上,也同样热烈而多情。

1954年,年仅18岁的略萨正在利马一所大学攻读文学和法律专业,而他妈妈的好朋友胡利娅姨妈,正好来利马度假。胡利娅比略萨大十几岁,人很漂亮但不能生育,已离婚两次。

她的美貌,引来了不少追求者。为了避免这些烦恼,胡利娅常常和小她十几岁的略萨一起看电影、散步,相处多了,两人之间逐渐产生了感情,爱得难解难分。对于这段有悖常理的感情,胡利娅曾有过许多的犹豫,但略萨一直极力说服她:“对于爱情来说,年龄不是问题,只要我们真心相爱。”

他们冲破了世俗的阻挠,勇敢地走到了一起。但结婚后不久,胡利娅便发现略萨和她15岁的外甥女帕特里西娅经常眉目传情。对此,她非常生气。略萨不但不悔改,反而直接承认:“是的,我爱上了帕特里西娅,而且我知道这对你来说也不是新闻。无论你做什么,也阻挡不了我对她的爱。你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放弃我们早已经凋谢的婚姻。”最后,胡利娅同意离婚。略萨和她的外甥女走到了一起。

对于这段经历,略萨于1977年创作了一部小说《胡利娅姨妈和作家》,虽有很多内容都是虚构,但其原型都来源于自己的亲身经历。这部小说在国内引起了很大反响,并被拍成电视连续剧,轰动一时。

作为“四大天王”里的人物,略萨与另一世界级大文豪马尔克斯的恩恩怨怨,据说也与女人有关。“这几乎是当代最著名的文友不和事件”,英国《泰晤士报》曾这样评论马尔克斯和略萨之间的关系。

马尔克斯和略萨相识于1967年。略萨出版的第二部长篇小说《绿房子》,获得了新设立的罗慕洛·加列哥斯国际小说奖。1967年冬,他去委内瑞拉领奖,前来捧场的嘉宾中,就有马尔克斯。因为同为拉丁美洲“文学爆炸”的主帅,他们惺惺相惜,一见如故。马尔克斯后来还自告奋勇,做了略萨第二个孩子的教父。

然而,1976年的一天,马尔克斯到墨西哥参加电影首映礼时巧遇略萨,两大文豪却大打出手,马尔克斯被略萨一拳打倒在地,媒体曾拍下了一张当时马尔克斯眼眶青紫的照片。略萨写过一本赞美马尔克斯的专著《弑神者的历史》,闹翻之后,他便不允许那本书再版。

关于这段疑案,外界有许多的猜测。有传言说是因为马尔克斯和略萨妻子交往甚密,使得略萨打翻了醋坛子。2008年出版的传记《马尔克斯一生》,期间也涉及两人的决裂,作者杰拉德·马丁却认为,马尔克斯和略萨的矛盾是因为两人政治观点有分歧。

但民间却普遍认为,实情是当时的略萨疯狂地迷上了一个瑞典女郎,并抛下妻儿与其私奔。失望痛苦的妻子帕特里西娅于是向马尔克斯和他的妻子哭诉,他们建议帕特里西娅跟略萨干脆离婚。可略萨不久便被瑞典美女甩了,最终还是回到了帕特里西娅的身边。后来帕特里西娅则将与他分离期间的内情全都抖了出来,两大文豪于是结仇。

2007年,马尔克斯80大寿、《百年孤独》出版40周年之际,略萨同意为该书作序,马尔克斯也接受了这一安排,两人这才一笑泯恩仇。

老蚌生珠

与部分远离政治的作家不同,一直从事文学创作的略萨,曾在上世纪80年代末带着一句“为了拯救自己的国家”的宣言,突然宣布从政。当时他已与老朋友马尔克斯分道扬镳,略萨曾这样解释自己从政的原因:因为对马尔克斯的长篇小说《百年孤独》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不服,想在从政方面同他比一高低。

可惜的是,在经历了三年的死亡威胁之后,他最终在1990年的秘鲁总统大选中败北。

竞选失利后,他受到挫折,从此遁往欧洲,并获得了西班牙双重国籍。有部分评论家认为,从上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略萨也曾经历过一个迷茫时期,这种迷茫明显地体现在创作上。1988年,他创作了《继母颂》,1997年又创作《情爱笔记》,大胆地描写情欲和性爱,这些作品虽然同样也获得好评,但当年的文学野心已不复存在。

1993年开始,略萨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担任客座教授。对此,他表示:“我是一名作家,并不是老师,喜欢教书的原因是能和学生打交道,并且能够告诉他们什么是文学。好的文学并不仅仅只是消遣娱乐而已,它能让你对这个世界有更深的了解。”

此后,他的创作也逐渐回归。近十多年来,他没有甘于停留在个人情感和情欲描述的层面,重新回到了早年所擅长的宏大叙事之中,反思历史、反思自我,写出了一大批有影响力的作品。

2000年,他出版了《公羊的节日》,小说通过杜撰的一个女人乌拉尼娅的见闻,再现了拉美血腥的独裁统治。时隔三年,在《天堂在另外那个街角》出版,这部小说取材于19世纪法国画家保罗·高更及其外祖母的经历,略萨将其全部的文学理想和现实关怀融入了作品里。同年,略萨还发表了一部题为《伊拉克日记》的文集。伊拉克战争结束后,他前往伊拉克,和街上的行人以及各阶层的人士进行交谈,最终诞生出这部作品。作品记述了伊拉克平民百姓在萨达姆统治下的痛苦生活。

“略萨是当之无愧的秘鲁公共知识分子。”国内评论家陈众议说,“他虽然政治失意,但他坚持写作批判现实的立场,不愧为文学的良心。略萨的获奖给全世界作家以启示,重新宣扬了作家所应该坚持的宏大叙事的立场和使命,而不只是像目前中国文学过分推崇的张爱玲和村上春树那样,单纯沉溺于个人情感的独白,这很难成就为世界级的大作家。”

对于略萨,中国的读者也并不陌生,国内的出版社几乎拥有他作品的全部版权。1994年,他曾携全家来到中国,访问过北京、上海和西安。他还专门给中国的读者写过一封信,信中说中国是“构成他梦境一部分的国家,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非常强大的国家”。他还说,有这么多中国读者和他分享他小说中创造的那个神奇世界,这对他来说是一种莫大的补偿。

据透露,国内的出版社已和略萨敲定了明年六月来华,目前已经确定的城市是北京和上海,届时中国的读者将有幸一睹大师风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