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试卷是裨补缺漏的第二课堂

(2010-07-05 13:28:43)
标签:

文化

 

转:试卷是裨补缺漏的第二课堂

考、考、考——老师之法宝;分、分、分——学生之命根。这虽是一句戏言,却很恰当地反映了当代师生对考试最直观的认识。从学校越来越频繁的各类考试,到学生越来越抵触的学习情绪,一切似乎都背离了考试的初衷,陷入了一个死循环。

作为一名普通的一线教师,我们也许无法改变这种时代高压下的大环境,但我认为,对于考试,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我们都完全可以用一种新鲜的眼光来对待。而这一切,我们可以从出卷做起,把试卷当作裨补缺漏的第二课堂。

经历了大大小小的几次考试的出卷,我想谈谈出卷的一些心得体会及意外收获。

考试的首要目的是检测反馈学生的学习成效,以便师生及时调整自己教与学的策略。这固然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如何通过一张随堂试卷针对课内知识进行高效的梳理整合,既能检测学生课堂学习成果,又能成为学生手头的一份宝贵的复习资料?这往往不是简单地从习题集上摘录一份试卷就可以做到的。

一些古文篇目的随文测验,尤其是一些重点字词较丰富,语法点比较繁多的篇目,如果追求面面俱到,则题量未免过大,大量相似的题型也容易使考生产生疲劳感。如果一位去粗存精,则又未免总会有所遗漏。想要解决这一问题,那么就涉及到单元的整体把握。有时典型重要的例句往往很多,那么出卷的时候,便可有意识地做前后课文分类整合。其实这一点大家都知道,但是往往只有在综合练习卷中才有体现,而单篇课文检测的时候极少涉及前后文的整合。

其实学习的过程是动态的,如果在这一篇课文检测的时候,或多或少地涉及先前所学的课文,那么久而久之,这种常态的的巩固过程就会成为一种习惯,一方面会在无形中激起学生的学有所得的成就感,另一方面也可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养成查漏补缺的学习习惯,进而构筑一个系统性、联系性的学习网络。试卷不仅是个晴雨表,反映学生的学习状态,更应是一个风向标,指导学生养成正确高效的学习习惯。

以上是对于随堂练习卷的一点拙见。其实,出卷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我们对出卷意图的把握。单纯以检测为目的的试卷难免会引起学生反感,若在检测的同时使学生在试卷中另有所得,那么相信学生也会乐于去接受那样的试卷。

我记得自己第一次负责大型考试命题工作是开学时的勤奋杯。当时要求高一到高三使用同一张试卷,而勤奋杯旨在以竞赛的形式选拔学科拔尖学生。由于是第一次出大型试卷,我在假期中足足花了大半个月,翻阅了十几本课外资料,试题以原创为主,涉及大量的文学文化常识,又兼顾三个年级的差别,选择难度适中的阅读文章。最后成绩出来时,高三获奖成绩在70分左右,高二获奖成绩在60分左右,而高一获奖成绩恰好在50分左右。几位老教师对试卷的肯定也使我倍受鼓舞。学科特色在试卷中的体现也是出卷时必须兼顾的。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只有原创的试题才能给人以新鲜的感受与收获。

那么原创试题具体该注意哪些呢?知识与技能考核的针对性固然是基础,但在此基础上我们是否还要顾及一些别样的东西呢?这次寒假我又主动请缨负责零次考的出卷工作。由于零次考要兼顾上学期学习内容的复习巩固,题型要与上学期期末考试一致,另外还需反映对寒假作业的检测,因此很有挑战性。在兼顾重要知识点的巩固和题型的多样性的基础上完成了课内客观题的命题之后,我开始反复揣摩期末考试的考点设置,同时在大量时文中筛选合适的阅读文章。

这里需要做一下说明,为什么选的是时文,而非经典散文。纵观各类语文习题集,诸多阅读文章大都相互雷同,试题更是大同小异。抄袭之风愈盛,读书之风渐衰。无怪乎学生成天读着老生常谈的“经典文章”味同嚼蜡。而韩寒、郭敬明之流尽管备受社会争议,其文却深得学子之心,细细推究,这与他们紧扣时代之风尚不无关系。

想要让学生爱上语文,那么首先就必须调动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其读有所得,从而爱上阅读。平时尽管老师总是要求学生多做课外阅读,但收效甚微。与其苦口婆心,不如将试卷利用起来,作为课外阅读的一个抓手,通过现代文对阅读文章的精心挑选,让学生多读一些时文美文,感受时代的脉动,那么长此以往,学生自然会多有所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