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在北京

标签:
文化 |
年轻人在北京
青岛新闻网 2006-05-06 02:31:46
北京大,大得让人无所适从。北京小,小得让人无处容身。
有读者说,这本书写的是一名青年学生毕业前后、分配找工作期间处处碰壁、焦头烂额的遭遇和情感经历。只是在我看来,书中对于“处处碰壁”点到为止,也似乎没有“焦头烂额”。相对更多人的求职经历,主人公江澜的境遇实在是“小巫见大巫”。因此,我觉得他无所适从,在大北京中迷失了自我。倒是“情感经历”,不可谓不丰富。短短的时间,他就掉进了与4名女子之间的心灵与情感漩涡中,将自己拖累到一个从未想到的绝地而不能自拔。因此,本书的主人公是男性,但是笔头针对的却是4个如花似玉的女子。甚至,这或许是作者的本意。
不可否认,这是一部关于都市求生、都市情感的作品,却与“北京”关系不大,放眼全国其它城市,类似的情形随处可见。“这样的故事,以真实为影,故事本身就不会是建于空中的楼阁,能引人一掬同情泪,寻到大量的共鸣点。”对于作者的孤芳自赏,我这个读者保留意见。
也不可否认,小说充满平民意识,是一曲生命磨难、精神磨难的灵魂悲歌。但或许是作者本身缺乏基层百姓的生活阅历,没有大彻大悟的感受,所以略微显得肤浅。对于现实生活中某一群体的生存现状,作者看到了,却没能融入。作者还多少有点以优越的姿态俯视众生的自得,所以,“悲歌”不够震撼人心,“磨难”不足以令人潸然泪下。
书中展示的生活场景很多,在这么短的篇幅中,涉猎如此庞大的枝节,也就不可能有过目不忘的细节和深刻的程度。况且,对于现实生活中的很多问题,作者看到的只是表象,既是如此,就只能无病呻吟。这么说,似有挑刺的嫌疑,但谁叫我是掏钱买书呢。而且,区区17万字,排了300多页,内文中的留白也许有点形式上的美感,却更是空洞的标志。当然,作者的语言功力是到位的。细腻逼真的心理分析、流畅平实的语言、风趣精练的叙述与对话,倒是体现了不少“京腔”。
我多次去过北京,我的一些朋友、同学在北京。虽然远在千里之外,我却能感受他们所经历的苦闷、彷徨,工作中的、情感里的。那是和其它城市分明不同的,有着京味的磅礴,也有京味的“下里巴人”,却都是生动的。无独有偶,关于北京女人这一群体的长篇小说正逐渐增多,新近还有《北京的上流太太》等。至于是否还会出现冠以“北京”二字且书名浮华轻飘的作品等,难说。但可以说,类似哗众取宠的东西在其它城市已经太多太多,“北京”不该重蹈覆辙。“北京”是块金字招牌,又地大物博,我倒是很想看到类似关于“北京的哥”、“北京马路记者”、“北京农民工”的文字,那才是都市生活中处于基本层面的年轻人,写他们,才能赢得真正的共鸣。
偶尔搜出来的,发表于青岛日报。贡献给大家。供拍砖
清川:即令韩寒吹了牛皮,即令韩寒粗浅,即令韩寒放荡,可是我依然觉得他值得珍惜。我们这个时代,既缺少深刻的思想家,也缺少务实的行动家,更缺少勇敢的评论家。我从来也没有认为韩寒在文学上多么斐然,但他的存在提醒我们这个国度依然需要些年青,需要些勇气,需要些力量。否则这深沉的夜,如何才能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