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的意义- -
From:青年导报 >>
作者:蒋泥
我们一出生就带着苦难,本体意义上的苦难谁也不能免除。人遭遇一定的烦恼、痛苦、困难不仅必要,而且必须。它对人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与意义。这也许就是苦难不能缺少的原因———如果说幸福、快乐对我们具有消极性作用、意义的话,那么苦难则是积极的。
但“苦难”都需适度,任何一个人能够承受的苦难并非是无所节制的,过度的苦难会把人打垮,或早或迟、或轻或重,因人而异。
换句话说,每个人承担苦难的能力并不一样,相同量度的苦难,因着人的品节、气质、修养、机遇等条件上的千差万别,对不同的人其打击心灵的程度、得到的体验、导致的后果等等,都很不相同。有的人感到并不怎样时,另有许多人早已趴下了。
正常情形下,越来越多的苦难,会产生越来越多的泪水。物极必反,泪水堆积愈多,抗争愈强,便有了建设与创造的期望和动力。
因此,那个没有苦难的“天堂”对人类来说,实在太轻了。在那里“生活”即使不一定是温暾、平庸的,那也是不够激越、嘹亮的,是一种“死寂”状态,缺少了精神的救援与支持,即使人会不堪忍受,无事生非,也要造些人为的“灾难”出来!
“根治”苦难的最好办法可能是有的,这就是父母不把“我”生下,这世界从来没有“我”存在过。
然而,“我”不在,世界于“我”又有什么用呢?
如此,人可否超越苦难?如果可,又怎样超越?
永远抱着梦幻和信仰,在心中燃起希望之火,从精神上压倒它,让精神保持“胜利者”的姿态,做一个精神“贵族”,不论这姿态是何等“荒谬”,让这样的心灵获致一份安宁与充实。
这样行吗?
多少穷人正是凭着这一点精神上的宁静或蒙昧,才安于天命,卑微而甘心地活过了一生。
无怪托尔斯泰说:“我越是思索劳苦大众的生命,我越是相信,他们的信仰才是真诚的,也只有这种信仰,才赋予生命意义,才是生命的寄托……他们平静地劳动,忍受着贫困和痛苦,他们生活,他们死亡,在万物中,他们发现的是幸福,而非空虚。我不能不热爱这些人们。”
我爱着受苦的人类,以一颗执迷不悟的心。
【摘自《北京娱乐信报》2004年12月1日 / 蒋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