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定风波:浅论金庸作品中的“死亡”

(2007-04-28 10:09:39)
2007-04-15 00:09, 毛毛推荐, 100264 字, 3/72, 收藏 | 引用
 
随风翻书,在春意里,读蒋泥的《老舍之谜》,在济南。先生是济南的知己。在春气弥漫的泉城怀念先生。闻闻,是否嗅到先生当年的气息。(注:本文章转自三棵树博客http://blog.cersp.com/93619/946449.aspx)

著者略历

舒舍予,字老舍,现年四十岁,面黄无须。生于北平,三岁失怙,可谓无父。志学之年,帝王不存,可谓无君。无父无君,特别孝爱老母,布尔乔亚之仁未能一扫空也。幼读三百千,不求甚解。继学师范,遂奠教书匠之墓。及壮,糊口四方,教书为业,甚难发财;每购奖券,以得末彩为荣,示甘于寒贱也。二十六岁,发愤著书,科学哲学无所懂,故写小说,博大家一笑,没什么了不得。三十四岁结婚,今己有一女一男,均狡猾可喜,闲时喜养花,不得其法,每每有叶无花,亦不忍弃。书无所不读,全无所获,并不着急。教书作事,均甚认真,往往吃亏,亦不后悔。如是而已,再活四十年也许能有点出息!

(姓名:邓燃 年龄:14 城市:济南)

 

 

浅论金庸作品中的“死亡”(定风波) 

燕山社区 静水微澜 赏析交流区 浅论金庸作品中的“死亡”

 

一 试说金庸作品的研究现状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金庸热”并没有随着进入一个新的时代而有所消散或丧失它的意义与灵魂,反而在散发着更为巨大的魅力。以中央电视台为首的各大媒体开始了不断的对金庸小说的电视剧再改编和再拍摄。相继推出了《笑傲江湖》、《天龙八部》、《神雕侠侣》等大制作和大手笔(至少从宣传和投资上是可以这么说的)。 不单如此,从文学本身和专业角度上来看,对金庸作品内在价值的研究也从未停止过。从开始的陈墨到现在的孔庆东都在用行动和文字来诠释着他们对金庸作品深层次含义的解读。使得金庸的作品不单单是作为消费文学来被欣赏和接受,还把它划规到了正统文学的范畴里,赋予了它许多更为深刻的意义及思想内涵。研究金庸作品的出版物也越来越多,“北大醉侠”——孔庆东,更是把对金庸的研究搬上了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栏目,使更多的人对金庸作品的内在文化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诚然,金庸的作品中的确蕴涵着太多丰富的意象和文化底蕴,当然还有割舍不去的民族情节。从《笑傲江湖》中“论杯”一段,我们就可以说金庸先生是一位博学,虽有些东西不能得以实践,但结合历史及文化所形成的美感也绝没有矫揉造作之嫌;而在《天龙八部》中他又俨然成了国学、和佛学的大师;在《倚天屠龙记》以及《碧血剑》中更显得他医学功底十分深厚。由此可见,金庸可谓之一博学全才之人。  
对金庸作品的研究的范围是宽泛的,从历史韵味到现实价值,从政治到婚姻,从责任到爱情,几乎各个方面都多多少少的有所揭示和阐述。但是现今的研究对金庸先生笔下所死去的人物并没有给予更为全面的关注和更为系统的论述,这确是一个不大不小的遗憾了。   
而笔者所要论述的就是把金庸作品中具有个人特色和独特魅力的人物的死亡做一个简单的归纳和总结,希望能对金庸作品的解读起到一定的作用,虽不敢说独辟蹊径,但自信也是独具一格和别有风味的。   
二唯我独尊终极之死——任我行  
其实对于金庸先生给任我行这样的一个恣意行走在天地之间的人物一个如此不伦不类的结局是颇不以为然的。任我行一生经历无数险恶,且智慧超群,他的死本应当是豪放雄放的一种大的、枭雄式的死亡。  
但再一揣摩就发现更多值得思考的东西蕴涵在里面。他的死是一种终极之死,所谓终极也就是一种绝对的极端,体现在生命上应当指的就是任我行这样的死亡过程。  
任我行被囚禁在西湖底十年有余,直到他杀死东方不败重掌“日月神教”大权之后,终于有了向天下叫板的资本,也就更张显了他想一统武林的野心。这个时候的任我行实在是意气风发,壮志豪情。但是在他人生达到最高峰的时候,他也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书中这样写到:  
“任我行哈哈大笑,说道‘但愿千秋万载,永如今……’说到那个‘今’字,突然声音哑了。他一运气,要将下面那个‘日’字说了出来,只觉胸口抽搐,那‘日’字无论如何也说不出口。他右手按胸,要将涌上喉头的热血压将下去。只觉得头脑晕眩,阳光耀眼。”[1] 终极是一个极端化的词语,是一个没有任何的回旋余地,没有任何可能悔改的,无限趋向于完美的词语。任我行在这个时期也基本达到了这个范围之中,而世间本就不可能有完美二字存在的,这是一种境界,这一境界有如马斯洛所言的的高峰体验:
“高峰体验莫名其妙地近似死亡,似乎在最强烈的生活之中也具有与其矛盾的渴望或意愿——死亡。也许,任何尽善尽美的完成或终结,在隐喻、神话或古语上就是死亡”[2] "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任我行的死是具有一定意义的,而绝非是金庸对于这样的一个人物描绘的失误。任我行一生几乎从未有过任何的错误和失败,而这样的完美也就造成了这样的一个枭雄看似不伦不类的死在了我们的面前。而这里值得我们反思的又是什么呢? dmHY#nlE$X  
三自古正邪不两立曲终人亡空叹息——曲洋、刘正风之死 
朋友这个词以及朋友之间的浓厚的情谊在金庸的作品之中体现的并不是十分的明显,至少不如古龙的作品在体现朋友和友谊这个环节上那么有张力和阅读快感。但是这个重要的情感面金庸怎么可能舍弃不用,在对朋友二字的内涵上,金庸作品中所体现出的内涵也不在少数,刘正风、曲洋这一对正邪门派人物之间的友谊就写的独具特色。尤其是作为他们二人关系纽带的是无所不能的——音乐,也就使得这份友谊得以升华。
刘正风是衡山的二当家,而曲洋则是魔教的长老,二人本属于水火不容、势不两立的势力集团,但是却因为音乐使二人最终走到一起,成为生死之交,颇有些伯牙、子期的感觉。   
但二人却也因为各自背叛了自己的势力集团而被不容,遭到追杀,最终合奏一曲《笑傲江湖》之后双双毙命。
曲洋一声长叹,说道:“昔日嵇康临刑,抚琴一曲,叹息《广陵散》从此绝响。嘿嘿,《广陵散》纵情精妙,又怎及得上咱们这一曲《笑傲江湖》?只是当年嵇康的心情,却也和你我一般。”  
刘正风笑道:“曲大哥刚才还甚达观,却又如何执着起来?你我今晚合奏,将这一曲《笑傲江湖》发挥得淋漓尽致。世上已有过了这一曲,你我已奏过了这一曲,人生于世,夫复何恨?”
曲洋轻轻拍掌道:“贤弟说得不错。”[3] 如刘正风所说“世上已有过了这一曲,你我已奏过了这一曲,人生与世,夫复何恨?”这里含概了多少的友情又有多少的不舍呢?相信读者自然有所感受。我们暂且不提他们的友谊如何,单来说说这音乐的巨大魅力。音乐在这里起到了三个作用,哀悼的工具、生命的提升以及永恒之幻想。  
哀悼的工具:这里二人所奏此曲已是生命之绝响,心境自是有所不同,凄婉之意更浓。这《笑傲江湖》曲如同给他们二人所奏之挽歌一般。
生命的提升:“音乐对于死亡的象征表现似乎更偏重与生命的提升,获得一种感性反思的特质,生命的冲创意志得到了扩张,而死亡的虚无性则被弱化。”[4]刘正风和曲洋二人的这一曲也同样是生命意义的阐释,一曲让所有的仇恨都已释怀,所有的纷争在二人看来都已平息,世间唯有此一曲环绕当空,久久不散。 
永恒之幻想:“音乐是幻觉艺术,它比任何艺术种类更依赖幻觉的表现力,音乐是幻想的奇葩。音乐对死亡的象征也表现它的强烈的幻觉特征,它以朦胧飘渺的梦境对死亡的拒绝和对生命永恒的幻想。”[5]我们无法知晓刘、曲二人在《笑傲江湖》曲中蕴涵了多少的个人理想和生命抱负,但是我们可以预知的是,他们二人必将这一曲包含了自己所有的情感和意志。我们不能说他们是否还有憧憬,但我想他们二人是多么希望能活的长些,再长些,好让这曲能长久的存于世间。此曲长存则友谊长存,此曲常再则梦想常在。四半生为敌尽反目临终一笑泯恩仇——西毒、北丐之死 
在《神雕侠侣》这部书中,有两位绝顶高手在同一时刻同一地点双双毙命,他们就是争斗了一辈子,纠缠了一辈子,算计了一辈子也惺惺相惜了一辈子的“西毒”——欧阳峰,“北丐”——洪七公。 
当时欧阳峰已经因练习错误的《九阴真经》而发了疯,但却阴差阳错的成了杨过的义父。他们二人在华山之颠因“藏边五虎”而巧遇,后撕杀在一起。此时的西毒也早已失去神志,并不记得二人之间的恩仇。他二人在山上先拳脚后兵刃的比了数日,最终气血不支,不能亲身而战,但仍由其口头传授,杨过待为演示,一人出招一人化解的又斗数日,直到那“打狗棒法”使完才最终告一段落。此翻争斗写的自是十分精彩,但二人之死却又更具有禅宗的思想了。
书中如是写道:
到这日傍晚,洪七公将第三十六路棒法“天下无狗”的第六变说了,这是打狗棒法最后一招最后一变的绝招,这一招仗将出来,四面八方是棒,劲力所至,便有几十条恶犬也一齐打死了,所谓“天下无狗”便是此义,棒法之精妙,已臻武学中的绝诣。欧阳锋自是难有对策。当晚他翻来覆去,折腾了一夜。  
    次晨杨过尚未起身,欧阳锋忽然大叫:“有了,有了。孩儿,你便以这杖法破他。”叫声又是兴奋,又是紧迫。杨过听他呼声有异,向他瞧去,不禁大吃一惊,原来欧阳锋虽然年老,但因内功精湛,须发也只略现灰白,这晚用心过度,一夜之间竟然须眉尽白,似乎忽然老了十多岁。
杨过心中难过,欲待开言求洪七公休要再比,欧阳锋却一叠连声的相催,只得听他指拨。这一招十分繁复,欧阳锋反覆解说,杨过方行领悟,于是依式演了出来。 洪七公一见,脸色大变,本来瘫痪在地,难以动弹,此时不知如何忽生神力,一跃而 起,大叫:“老毒物,欧阳锋!老叫化今日服了你啦。”说着扑上前去,紧紧抱住了他。 
杨过大惊,只道他要伤害义父,急忙拉他背心,可是他抱得甚紧,竟然拉之不动。只听洪七公哈哈大笑,叫道:“老毒物欧阳锋,亏你想得出这一着绝招,当真了得!好欧阳锋,好欧阳锋。”
欧阳锋数日恶斗,一宵苦思,已是神衰力竭,听他连叫三声“欧阳锋”,突然间回光反照,心中斗然如一片明镜,数十年来往事历历,尽数如在目前,也是哈哈大笑,叫道:“我是欧阳锋!我是欧阳锋!我是欧阳锋!你是老叫化洪七公!”
两个白发老头抱在一起,哈哈大笑。笑了一会,声音越来越低,突然间笑声顿歇,两人一动也不动了。”[6] 这种颇具禅宗意味的死正是应该为这二人所有的,世间本无仇恨,人与人之间也没有恩怨,只不过是因为自然人成为社会人之后,在不同的利益和价值观念的驱使下才产生了不同的意见和想法,而这些东西升级后才产生了所谓的“仇恨”。人们因为这些事情斤斤计较本就是不值得的,是庸俗的,是没有参悟到人生的真谛的。生不带来,死不带走,万物皆归于尘土,何必为尘事之事而烦忧呢?
《碧岩录》第三则“日面佛,月面佛”公案: "&举马大师不安,院主问:“和尚近日,尊侯如何?”大师云:“日面佛,月面佛。”[7]   
据《佛名经》卷七所载,日面佛寿长一千八百岁,月面佛寿仅一日月。马祖借“日面佛,月面佛”之语,显示断绝寿命长短与生灭来去之相,以契当本具之佛性。[8]  
这里的“日面”指的是白天,“月面”指的是晚上,白天是佛晚上也是佛,有病无病同为一理,有名无名同为一理,生生死死也就同为一理了。明白了生死的真谛,体会到了不会虚度的年华,一日是一万年,而没有参悟到的话,一万年也不过一日罢了。 
西毒、北丐二人一世渊源,又同为武学大师,自然参悟能力非凡,但二人也不过到临死之时,才理解生为何物,死又何源,可谓“死得其所”了。  
更为绝妙的是,二人一世仇恨最终却相互拥抱大笑而死,发疯的欧阳峰又在最后时刻认识了老对手是谁,更为可贵的是他也认识了自己为何人。这又是何等的气概,是何等的精神境界呢?“鼓盆而歌”的庄子也不过如此吧。在最后一刻参悟到生死的最终境界,此二人已经不单是武学大师也成为一代人学大师了。金庸在这里为我们阐释了一个不可多得的精神境界。  
五一时冲动终成恨赎罪之爱亘古深——尹志平之死
说起这个人,大多数读者会带着鄙视甚至仇恨的目光来看待他的所作所为。因为他的冲动让小龙女无法成为杨过“完美”的妻子。
其实我们应该用一种正常人的冲动来看待他的行为,虽然可耻,但尹志平并不是一个玩弄女人感情的小人,他对小龙女的感情应该是真挚的,这点可以从他日后甘愿为救小龙女而死得到印证。
“尹志平背遭轮砸,胸受剑刺,两下都是致命的重伤,只是一时未死,为他同门师弟救在一旁,已是奄奄一息,气若游丝,迷迷糊糊中忽听得一个娇柔的声音问道:尹志平呢?”这四字说得甚轻,但在他耳中却宛似轰轰雷震一般。也不知他自何处生出一股力气,霍地翻身站起,冲入剑林,叫道:“龙姑娘,我在这儿!”[9] 这是何等的情感才能做到的地步啊?!可见尹志平对小龙女并非仅仅是贪图其美色,而确实是真心相爱,怎奈得小龙女早已心有所属。随后尹志平横身冲入剑阵,以一死求得本门师友不再与小龙女为难更显示出他对小龙女的真实情感。  
乌纳穆诺说:
“有些人,当他们从双手中追寻死时,他们也同时受到爱的震撼:对于生命、更多的生命的渴望,渴望使生命得永存不逝。然而,一旦人们发现这种渴望的虚幻,他们变踏向死亡。这个问题是悲剧的,但也是永恒的。”[10]
这样来看,尹志平的死就应该出现因为绝望而自杀的行为,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他自身的独特性,而他的独特性也与乌纳穆诺所说的并不矛盾。他的死应该有两层意思包含在其中。
首先,书中一再表明,尹志平对小龙女是敬若天人的,他一时冲动“冒犯”了小龙女,害她失身,定无半分喜悦而是自责不已,那么如何偿还也就成为他心中思量的一个问题。用生命作为一个弥补在尹志平看来应该是最合适不过的选择了,所以尹志平选择了这样为小龙女而亡,也是为自己当时的错误做一个小小的弥补,他是在赎罪,在对自己灵魂的救赎,尹志平实在是个男人!  
其次,小龙女在尹志平这里真的就是水中月、镜中花,可望而不可求。虽然曾经得到过她的身体,但那更增加了尹志平本身的罪恶感,也就连看都不敢看小龙女一眼。那么如何才能在她心中留下自己的身影呢?如何才可以占据她心中的哪怕一小块地方呢?也只有为小龙女而死了!
叔本华的死亡哲学认为个体必然有生有灭和个体死亡并不触犯生命意志,得出两个伦理学结论:一个是意志自由,另一个便是“在死中生”。所以尹志平死了,死的那么义无返顾,那么心甘情愿。他是在赎罪同时也赢得了在他和小龙女之间的一点点情感上的胜利。 
六何人能解心中愁葬身情花不了情——李莫愁之死
对于李莫愁这个人物我们大多是应该表示愤恨的,因为她实在太过狠毒。尤其是一张漂亮的面孔下竟然可以狠心到这样的地步。“赤炼仙子”的绰号的确名副其实。但是最叫我们难忘的依旧是她的人生主题曲: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11]
元好问这首《迈陂塘"雁丘词》是随着她而使得万千人所知晓的。 
“情”这个字在李莫愁的生活中起到很大的作用,也正是因为这个“情”字导致了她本身的无情。她只因自己的相思无法实现便开始疯狂的报复社会,应该说李莫愁的思维应该是处于一种变态的基础上的,是一种比较严重的精神分裂。这样的一个人厌恶所有美好的事物和幸福的情感是不难被读者理解的。  
但堂堂“赤炼仙子”最终也是死在了这个“情”字之上。她身中情花之毒,自知难逃一死,于是跳入熊熊燃烧着的情花丛中,葬身“情花”,这是一个有多么深刻含义的生命终结啊! Tuy 86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一位绝世美女,全身被鲜花簇拥,被烈火包围,仍兀立不动,翩翩衣衫随风飘荡,火焰如同舞蹈般在她周围盘旋,情花摇曳,情火燃烧。此女如同天人下凡一般,丝毫不动,只微起朱唇,轻发喉音,婉转悦耳,待听得歌词却仍是:“问世间情是何物,只教生死相许。”这是何等唯美,又怎么能不令人动容。 sA6N7R  
柏拉图以诗人般的敏感说: |v<uC !6  
“‘爱’即是对善的东西希望持久甚至永恒地占有的欲望,就表现出一种有死的生物尽可能的求得不死的努力”[12] U? "=  
从这里来看,我们就可以理解到李莫愁为何那么无情了,她所要做的也不过是在保护自己。她不过是为了躲避所有的不信任而找寻那仅有的一点点信任和爱的希望罢了。这点我们可以从她对待在她抱着的不知名的婴儿(其实是黄蓉的次女郭襄)和黄蓉比武时,还一心护着这孩子可以得到强有力的证明。 0X~ALT(n  
    “爱是生命拒绝死亡的精神工具,是精神企图永恒的一种努力方式。但是没有爱,便是死亡和毁灭。”[13] <UH)D  
这是我们为她最终选择这样的死亡方式找出的理论依据 (F7&3ny>{  
一生为情所困的人最终死在情中,其实她的一生既是不断摧毁的过程,也是在不断的求所的过程。到底什么是爱?到底什么才是情感?其实我们可以简单的猜测,直到死的时候,李莫愁也没有真的懂得爱情的内涵,可是我们扪心自问,我们谁又懂得呢?“赤炼仙子”却早沐浴“情花之火”飞升在上,微笑的看着我们了。 v_$\32|s  
七肩担日月笑英雄不得不死悲哀乔峰——乔峰之死 JrQVecEf  
乔峰是金庸先生所有的十五部武侠小说中最大的英雄,是最极端的英雄,最纯粹的行凶,最绝对的英雄,我们很难想象还能有什么人比他更配得上“英雄”二字,英雄的死自然不能是大众化的。我们还可以这样来阐释一下,很多人是因为死的方式和行为才成为英雄的,或者是因为死更突出他们的英雄气概和英雄色彩的。乔峰当属后者。 & Sms\M  
从乔峰变成萧峰是一个过程,其实也是他人生的一大转折,金庸在作品中加上了一种身世的寻根,也就导致了乔峰在家国民族之间的进退两难的境地,更成为了他日后死亡的导火索。乔峰作为“侠之大者”的代表者,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带有十足的豪放与气魄,他并没有如郭靖般木讷和迂腐,相反更显得洒脱和灵动。他爱宋国,仇恨契丹,但得知自实为契丹人之后也没有完全的倒戈,而是中庸的希望和期待两国可以成为友好邻帮,并为此做着不屑的努力,以至于为此献出生命。 b ca?NN  
“萧峰大声道:“陛下,萧峰是契丹人,今日威迫陛下,成为契丹的大罪人,此后有何面目立于天地之间?”拾起地下的两截断箭,内功运处,双臂一回,噗的一声,插入了自己的心口。”[14] l;(d@g,LU  
乔峰的死的另一个特殊之处就在于他是自杀的,而自杀这一行为在这个顶天立地的英雄人物身上更显示出了独特的魅力。 |.1AJpt  
“自杀是维护人的生存尊严的一种残酷的手段,也是主体内在精神勇气的强烈释放,它可能是趋向抗争不幸命运的一种目的,也可能是生存环境逼迫就范的的无可选择的行为。”[15] &$OU0+  
这是颜翔林对自杀的一个阐释,乔峰的死是包含上面双重目的的。他为了维护尊严也为了换得天下太平。 j9\'}QtT\  
我们似乎可以说他的成功的实现了自己的自杀的目的,至少他的死换得了一时的天下太平,他的死应是重于泰山的。乔峰就这样死了,有人说他死的可惜,既已逼走了耶律洪基又如何还是自杀呢?这是畏罪还是何故?其实在笔者看来,乔峰实在是不得不死的,天地之大却已无乔峰的的立足之地,即使有,乔峰也是非死不是可的。因为他一个大英雄!一个英雄怎么可能两次背叛自己的祖国和民族呢?常人都是不可以的,那乔峰就更加不能。先是离开了养他的宋,再有逼走了生他的契丹,乔峰在找寻地理和国势上的平衡还是在找寻着自己心理上的平衡呢?应该是后者更多一些吧。《天龙八部》中的天台高僧智光为了启悟萧峰,用生命给萧峰留下了32个字: ,j~5?/JJ  
“万物一般,众生平等。圣贤畜生,一视同仁。汉人契丹,亦幻亦真。恩怨荣辱,俱在灰尘。” [16] mFe5`bzAF  
但是乔峰毕竟也不过是个英雄,不是圣人,更不是佛。所以乔峰在终究求得了一些他所认为的平衡之后(即宋和契丹两国达成一个短期的停火协议)便决定离开,是最终的离开,因为他无法在两股势力的夹缝中生存。乔峰还了他的愿之后便走了,而他的死也正帮他加固了他愿望的达成期限,也更使得他重新回归到英雄而非叛逆和败类的行列。 Bi);r  
乔峰就这样简单而果断的走了。还了一个和平的愿,树了一座英雄的碑! JHNf)sM  
金庸仅只用这数十字描写了第一大英雄的死亡过程,而震撼人心的部分完全都在铺垫和人们后续的反映之中,这也是极为高明的。 C;4pE>ce  
八涅磐之死——殷天正之死 kV.FbWA\  
殷天正在《倚天屠龙记》里面是一个角色十分独特的人物。他本身是明教“四大法王”中的“白眉鹰王”,后因明教分裂而独自出走成立“天鹰教”,并且还是本书主人公张无忌的外公,所以他的位置和身份是有一些特殊性在里面的。 jYx7$PdK  
殷天正让我们第一次感受到他的气魄是在书中的第二十章《与子共穴相扶将》的后半部分,里面写了他一个独自相抗六大门派的气概,与强敌一一对决。尤其是他与宋远桥的对决,二人并不用内力,相距数步,仅凭招事体察精妙,辨别胜败,更显示出他过人的武功。 8x|RXqJuUf  
他是在为搭救“金毛狮王”谢逊的过程中去世的。明教众人聚集少林寺,怎奈少林渡字辈三大高僧联手相抗,最终命丧少林。死时仅大笑数声,戛然而止之后,便登极乐世界。 }@Zb#k  
“佛教的人物就是让人从无常中解脱出来,通过实现佛性而进入涅磐,真正的涅磐无非就是对无常的真实认识。只有把自己从超越无常的涅磐中也解脱出来,从涅磐完全复归到无常世界,并生活在无常世界的痛苦中间,才能证得真正的涅磐。这样的涅磐才不是与无常相对立、和无常联系在一起并受制与无常的涅磐,而是超越了无常和常的涅磐”[17] -;c,l(V]:  
“涅磐”是指佛教徒经过苦心的长期修炼所达到的死的最高的理想境界。在这一境界就走入死亡,或确切说是超越了生死之限,经生死轮回而获得至高的精神境界,而这一境界与死亡也是相通的。殷天正的死是具有这样的特殊性的,临终的笑声虽表面看起来是对胜利的美好向往,但也可以解释为对于追求终有所得的快感,以及对于人类最可以信赖的物质——“身体”已达极限时的内心的感悟。 OBMR__mt]  
这样的的死亡的过程更加上在佛门之内,就显得特别的突出而有佛学和禅宗的意境了。 |`>%* J  
九死亡的并非是意义的终结 njB94v,Hn  
其实在金庸的作品中还有很多为我们所动容的死亡人物,如《笑傲江湖》中的岳不群、岳灵珊、东方不败;《倚天屠龙记》之中的灭绝师太、纪晓芙、张翠山;《天龙八部》中的阿朱、叶二娘等角色,都是值得我们费一翻笔墨来加以描绘和阐释的。但是由于篇幅有限这里也就不能一一赘述了,上面所举的例子也不过是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而已。 H?y1T&]9{  
死亡这个词语一直是被我们所诟病的,可能是有些讳疾忌医的问题存在我们心里,但是金庸先生在他的武侠世界里为我们展示了一个色彩斑斓的“死亡”世界。这里的死亡不是单纯的可怕,而更多的是可叹、可敬、可悲、可仰慕的世界! Hf^D@[ U  
我们并不是以死来看死,而是以死来看待我们的生活,我们所存在着的世界。 i~'n9>}]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亲情、友情、爱情。我们感受到了一切美好事物的存在,我们应当用我们的生命来呵护依旧存在在我们身边的这些情感,不要等到失去的时候才追悔莫急。也许这才是对金庸作品中“死亡”的探讨的终极目标吧。 'jC fN<  
金庸的作品研究到今天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繁荣的境界,而金庸本身也不单单是被作为一个武侠小说的作家来看待,而真正成为了一个国学大师。 Icg^ Oe  
这篇对于他作品中“死亡“的探讨只是沧海一粟,依旧有很多不足之处,希望大家指正。 +`h >  
注释: gelJD  
[1]金庸《笑傲江湖》广州广州出版社花城出版社2005年11月版 W@(X!NQ  
[2]马斯洛《存在主义心理学探索》李文湉译1987年版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 viA7HEZ  
102页 ZW,}  
[3]金庸《笑傲江湖》 广州广州出版社花城出版社2005年11月版 Fr'p%  
[4]颜翔林《死亡美学》上海 学林出版社 98年10月版257页 0w%6O* Z  
[5]颜翔林《死亡美学》上海 学林出版社 98年10月版259页 =T LlINW\  
[6]金庸《倚天屠龙记》广州广州出版社花城出版社2005年11月版 ^m,s_ibD  
[7]吴言生《禅宗哲学象征》北京 中华书局 2001年6月版 ~>>Y#4cJ  
[8]吴言生《禅宗哲学象征》北京 中华书局 2001年6月版113页 :.P@-E  
[9]金庸《神雕侠侣》广州广州出版社花城出版社2005年11月版 hPR)gDE&O  
[10]乌纳穆诺《生命的悲剧意识》北方文艺出版社 黑龙江 1987年版 O4o9' n  
    [11]武玉成顾从龙《宋词三百首》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04年8月版 DM\mg[s,  
[12]柏拉图《论学者的使命》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0年版 'w0'D]  
[13]颜翔林《死亡美学》上海 学林出版社 98年10月版216页 iEa/ MWDZ  
[14]金庸《天龙八部》广州广州出版社花城出版社2005年11月版 b>L}1#}cI  
[15]颜翔林《死亡美学》上海 学林出版社 98年10月版188页 PU.LQI~  
[16]金庸《天龙八部》广州广州出版社花城出版社2005年11月版 4%-{sZ}4?F  
[17](日)阿部正雄《禅与西方思想》王雷泉张汝伦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U*W4<7  
1989年1月版 u~q/[:  
参考文献: SL]iq({R  
1.陈墨《赏析金庸》台北云龙出版社1997年7月版 T1<. L3M  
2.孔庆东、蒋泥《醉眼看金庸》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年6月版 *bpe-L  
3.孔庆东、王伟华《金庸侠语》长沙岳麓书社2000年7月版 GA E"qr]  
4.贺雄飞《世纪论语》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0年1月版 bS!wNT/C  
5。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bg2(Uym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8月版 ,Z Uh  
6.李泽厚《美学三书》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10月版 4|#zEX  
7.陈晓明《表意的焦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3年8月版 u}EI5fXf  
8.王敬之《名人名家读金庸》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6月版 P`YW`MKe  
9.(日)阿部正雄《禅与西方思想》王雷泉张汝伦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F[iq7d\  
1989年1月版 (8/sqg=  
10.颜翔林《死亡美学》上海 学林出版社 98年10月版257页 H@ E\:(HZ\  
11.柏拉图《论学者的使命》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0年版 5ZJ^l!Z ?  
12.武玉成顾从龙《宋词三百首》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04年8月版 -s`m5 Xf  
13.乌纳穆诺《生命的悲剧意识》北方文艺出版社 黑龙江 1987年版 =PZ* *>i/  
14.吴言生《禅宗哲学象征》北京 中华书局 2001年6月版 m#?<.T{[  
15.马斯洛《存在主义心理学探索》李文湉译1987年版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 [G4t`]  
16.吴霭仪 《金庸小说的女子》 香港 明窗出版社 1990年9月版 _E4eJZ|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