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洗澡》

(2006-05-02 19:55:15)
施蛰存
 读杨绛《洗澡》
在两个35℃大热天,看完了杨绛的《洗澡》。有些随看随生的意见,想写下来,做
个《读书笔记》,或曰《备忘录》,也不知该如何写法。生来不会写书评,我这些意见
也不是评论这本书,只好一条一条的记下来,算是我看过这本书的记录。
    我已有好几年没有看完一整本创作小说了。常常是,抓起一本小说,看不到二三十
页,就碰到了“不辞而别”、“羞羞答答”、“尽力而为”这一类似通非通的成语或滥
调,我就把书丢下了。这本《洗澡》,自始至终,没有迫使我丢下,作者毕竟是钱钟书
夫人,自是语文高手。说来也可笑,语文纯洁,本来是读者对作者,或作者自己对他的
作品的最低要求。但在近十年来,却已成为最高要求,在一群三十岁左右的青年作家的
作品中,要找一本像《洗澡》那样语文流利纯洁的作品恐怕很不容易了。
    《洗澡》给我的印象是半部《红楼梦》加上半部《儒林外史》。《红楼梦》的精神
表现在全书的对话中。一部小说中的对话部分,不是为故事展开服务,就是为塑造人物
性格服务。一部《红楼梦》中的许多对话,绝大部分都是为塑造人物性格服务的。没有
这许多对话,就没有一部《红楼梦》了。《洗澡》的作者,运用对话,与曹雪芹有异曲
同工之妙。每一个人物的思想、感情、性格都在对话中表现出来,一段也不能删掉。我
看当今青年作家的小说,一大段一大段的对话,既不补助故事的发展,又不表现人物的
思想、感情、性格。大多是喋喋不休的日常生活的流水帐。整段删去,也不会使故事有
所缺损。由于欣赏《洗澡》中的对话,不禁想起我看过的青年作家作品中的那些不起作
用的对话,我希望我们的青年作家要更多的注意作品中对话的作用和意义。
    《儒林外史》的精神,不用解释,因为《洗澡》中的人物,也都是“儒林”中人。
不过最好的一段,许彦成、杜丽琳和姚宓的三角故事,都是吴敬梓写不出来的。这个三
角关系,写得非常高雅,对现代青年会有良好的教育作用。不过我又怀疑这是不是作者
的理想主义?是不是可以说,还有“发乎情,止于礼义”的儒家伦理观念?
    《洗澡》全书分三部分,第三部分是主体,第一、三部分是为第三部分作铺垫的。
可是,我觉得第三部分写得太简了,特别是第一章,像一块压缩饼干,水份都挤干了。
连许彦成的检讨也只有三行文字表过,这使我大出意外。
    此外,还有几个疑点:
    一、我记得“思想改造”是在一九五二年,“三反”是在一九五三年,本书作者说
“思想改造”是“三反”运动中的事,恐怕错了。
    二、作者说:许彦成和杜丽琳同在上海一个教会大学读外文系。据我所知,上海的
教会大学没有外文系。
    三、第六十八页出现了一个“现当代组”。“现当代”这个名词,一九七八年以后
才产生。
    四、第一三七页说:装书的纸箱,可以“叠扁了放在角落里”。这种纸箱,一九五
二年还没有。
    五、第一九七页,许彦成的母亲得了“胃癌”。在一九五二年,还没有“胃癌”这
个词,只有“胃溃疡”、“胃出血”。
    六、第二七三页,出现了“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句话,在一九五八年反右时
才流行,一九五二年还没有。
              一九八九年十月七日

 





姜还是老的辣啊.文字的粗鄙似乎没有救了.不过也不是完全绝望,即如泽雄兄推崇的董桥,余光中都是不错的.但说到现在小说的文字,确实难以想起有谁是大家公认的文字高手。

 





一部小说,能得到如此细密的批评,真是幸福,直可视如最高的褒奖。

对《洗澡》,我也钦佩莫名。但实话实说,还谈不上特别喜欢。无关优劣,只是口味问题。就我“这一个”读者而言,我嫌其过于清淡了,有些苏锡甜点的味道——尽管叙述的倒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岁月。


 





 


 

以下是引用单正平在2006-4-26 9:19:32的发言:
像杨先生他们那种平静的生活所酿就的心态情绪,其实是不大适合写小说的.

这个,我高度认同。比如,我就很难想像周作人写小说,会是什么样子。写随笔与写小说,需要两副截然不同的心肠和情怀。有些两栖类的作家,可以在随笔与小说领域都有斩获,但仔细比较,发现也有共同之处,即他们的小说往往也以散淡优雅著称,少有以气夺人,以情惊人的。所以,如汪曾祺、阿城这样的作家能写好随笔,毫不奇怪。如伍尔芙和王小波,则完全是异数,不可以常理相拘。

杨绛先生的性情,应该也是偏于随笔的,她那一枝笔,在随笔领域真是千金不换,一旦进入小说世界,便只剩下那副逼着人正眼相瞧的功力了。——不过,我还是很喜欢姚宓的,记得金克木先生曾将她赞誉为“古今第一青衣”。

 

n




 
等级

"《洗澡》全书分三部分,第三部分是主体,第一、三部分是为第三部分作铺垫的。
可是,我觉得第三部分写得太简了,特别是第一章,像一块压缩饼干,水份都挤干了。
连许彦成的检讨也只有三行文字表过,这使我大出意外。"

是不是因為要滿足"每一个人物的思想、感情、性格都在对话中表现出来,一段也不能删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