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梦西洲
梦西洲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079
  • 关注人气:1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咏怀诗八十二首》其三鉴赏

(2010-11-19 16:54:49)
标签:

杂谈

分类: 论文鉴赏

                          《咏怀诗八十二首》其三鉴赏 

 

    “嘉树下自成蹊,东园桃与李。秋风吹飞藿,零落从此始。繁华有憔悴,堂上生荆杞。驱马舍之去,去上西山趾。一身不自保,何况恋妻子?凝霜被野草,岁暮亦云已。”                     ——阮籍

赏析:

    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卒于魏常道乡公景元四年(公元263年),曹魏后期最重要的诗人。他是“建安七子”之一的阮禹的儿子,其作品受到建安文学的影响,创造了独特的风格,代表作品有《咏怀诗八十二首》,这里主要分析这组诗中的第三首。

     此诗歌可以分为两层,前六句为第一层,主要来围绕“桃与李”的繁荣与零落来揭示表象之外所蕴涵的深层含义;后六层为第二层,主要是作者抒发“忧生”的人生感慨之情。“嘉树下自成蹊,东园桃与李”,在这里“嘉树”、“桃与李”都是指那些积极健康向上的曹魏优秀人才。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1]这与本诗有相同之处。“秋风吹飞藿,零落从此始”,梁代沈约有语曰“风吹飞藿之时,盖桃李零落之日”,“藿”本意指豆类的叶子,在这里则代表一种现象来表意,既植物的叶子飘落的时候,也就意味着曹魏的优秀人才也开始“零落”了。“繁华有憔悴,堂上生荆杞”,与“朝为繁华,昔为憔悴” [2]之句意思相近,表面意思是说桃李有花开繁荣娇艳之时,也有花谢叶落的时候,深层含义是说曹魏优秀人才在曹操、曹丕、曹植有邺下风流般的“彬彬大盛” [3]的繁华之象,但是到了现在的司马昭时期却遭受残杀,开始了从“繁华”到“零落”的转变。“荆杞”本来是植物,在此则代表着社会黑暗势力在朝廷的蔓延和发展,从中作梗,祸害人民。

    第二层从“驱马舍之去,去上西山趾”开始,开始这两句与前面的形成了因果关系:正因为朝廷中多“荆杞”,所以作者不愿意同流合污,而选择了驱马离开和远行,去了“西山趾”,‘“趾”即山脚下的意思。“一身不自保,何况恋妻子”,此句也为因果和递进关系,正因为自己都不能自己保护自己,所以更谈不上留恋什么妻子和儿女了。“凝霜被野草,岁暮亦云已”, “凝霜”本意是说坚硬后重的霜,但是在这里指反对势力和黑暗势力的异常强大,“野草”则指受到黑暗势力所摧残的优秀才子。这便真实地再现了作者所处的环境和自己的生存状态。

     就主旨来说,此诗歌跟作者的生活经历有重大关系“嗣宗身仕乱朝,常恐罹谤遇祸,因兹发咏,故每有忧生之嗟。虽志在刺讥,而文多隐避,百代之下,难以情测。”[4]的确如此,这首诗歌是阮籍“忧生之嗟”的真实反映,它“字里行间,若明若晦,隐隐约约,还是透漏着若干消息,草蛇灰线,可供研索” [5],这样一来,这首诗歌的主旨大概便可以知道:“此言魏室全盛之时,则贤才皆愿禄仕其朝,譬犹东园桃李,春玩其华,夏取其实,而往来者众,其下自成蹊也。及乎权奸窃,则贤者退散,亦犹秋风也一起,而草木零落,繁华者于是而憔悴矣!甚至荆棘生于堂上,则朝廷所用之人从可知焉。当是时,唯脱身远遁,去从夷齐于西山,尚恐不能自保,何况恋妻子乎?”[6]此说应为较准确地道出了这首诗歌的主旨。

就风格来说,这首诗歌有两种显著的特色:蕴藉含蓄,自然飘逸。蕴藉含蓄从前人评论中就可以看出来:“阮旨遥深” [7];“《咏怀》之作,可以陶性灵,发幽思。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洋洋乎会于风雅,使人忘其鄙近,自致远大,颇感慨之词。阙旨渊放,归趣难求。”[8] “蕴藉含蓄,佳处在于避免直露呆板,增加诗歌深度,给读者以联想、探索、体味、揣摩的充分余地,令人处在似解非解半明半黯状态,更增添诗歌的情趣韵味。”[9]这首诗运用多种意象,给人以想象的空间,但是其主旨还是大约可以知道的,此诗歌给我们的感觉就是“写作具体背景及指事‘难求’,而作品的基本情绪倾向,绝大部分可以把握和体会。”[10]而自然飘逸则更好理解些。“《咏怀诗》在表现风格方面任情适性,体现自然精神。而由于作者气质高洁清朗,诗歌境界超凡拔俗,加之有玄理虚胜氛围渲染衬托,故自然之外,又形成飘逸诗风。”[11]这首诗歌取材自然(大自然中的桃李,秋风、荆杞、凝霜等),体现自然自由之情,表现高洁脱俗之志(驱马,去西山等),故自然飘逸之风很自然很和谐地生成了。

 

参考文献:

[1] 班固.《汉书·李广传》.

[2] 班固. 《答宾戏》.

[3]钟嵘著.周振甫译注.诗品[M].南京:江苏教育人出版社,2005:4.

[4]颜延之.《文选》李善引注.

[5]徐公持.魏晋文学史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179.

[6]刘履.《选诗补注》.

[7]刘勰著.周振甫译注.文心雕龙[M].南京:江苏教育人出版社,2005:116.

[8]钟嵘著.周振甫译注.诗品[M].南京:江苏教育人出版社,2005:44.

[9] 徐公持.魏晋文学史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183.

[10]徐公持.魏晋文学史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184.

[11]徐公持.魏晋文学史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18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