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贴]手把手教您做个不骂孩子的妈妈 [8]

(2007-03-21 02:39:46)
分类: 美食生活健康养生
跟妈妈说说话

 来,跟妈妈说说话。跟我说说话,谈谈你的想法。

  主动找机会和孩子交流一个家庭就是一个小集体。一家人生活在一起,如果不经常地沟通和交流,就会渐渐疏远和隔膜起来,既而产生矛盾。尤其是父母和子女之间。这样的交流是非常必要的。一般来说,在孩子比较小的时候,他是喜欢和父母在一起,喜欢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父母的。可是一旦孩子有了较强的自我意识,个人的世界逐步成型,他就不再事无巨细地跟父母说了。这也就是父母和孩子产生“代沟”的时期。

  在这样的情况下,父母最好主动找孩子说话。如果你看到孩子一个人闷闷不乐地坐着看电视,或者一回家就待在自己的房间里,你可以主动跟他说:“要是你有空,跟我说说话吧。”或者说:“一个人待着多没意思,跟妈妈说说话。”如果孩子默许了,你就试着找些他感兴趣的话题来谈,他聊着聊着,也许就眉飞色舞起来。只要话匣子打开了,他很可能就会向你敞开心扉。

  其实孩子们也并不希望和父母有隔阂与矛盾。很多时候是因为父母不了解他们,而他们对父母产生了恐惧感和厌倦感。如果父母能够主动消除这些感觉,孩子是非常愿意以真心回应的。毕竟,谁不希望和自己的父母和睦快乐相处呢?孩子们内心的许多想法,实际是非常愿意告诉父母的。当然,这个前提是父母能够像一个朋友一样理解他。他之所以不说,是害怕父母听了不高兴,把他一顿数落。家长有意识地要求孩子“说说话”,主动一点,给予诱导,就相当于给了孩子一个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让他的倾诉欲望得到满足,让他有机会发泄心中的不满,诉说内心的苦恼,这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也是很有好处的。

  让孩子能持久感受到你的关心如果父母从不主动过问孩子,孩子如何能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呢?他可能在想:爸爸妈妈对我在想什么不闻不问,他们一点也不关心我。时不时用轻松平和的语气邀请孩子跟你说说话,孩子便能常常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心。他知道父母有了解他的欲望和兴趣,就不会再和父母保持着距离了。时间久了,哪怕你不再说这样的话,他也知道,你的心也是向他敞开着的,只要他想说,你都会听他说。在这样的家庭氛围里,孩子能够生活得更快乐,成长得更健康。

  主动找孩子交谈,也是你把自己的想法传达给孩子的好机会。教育孩子并非一定要正襟危坐,完全可以在轻松活泼的聊天中,把你对孩子的要求、期待,把应该注意的事项,不经意地告诉他。当你不再是家长式地教导时,孩子反而更容易认同和接受你的想法与观点。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你要孩子和你“说说话”,一定不要强迫他。而是先征求他的意见,如果他实在不愿意说,比如心情实在不好,不想理任何人时,比如有其他要紧的事要做时,你都要表示理解,把机会留到下一次。强迫带来的只是孩子更大的反感。老爸今天也尝到了被人冤枉的滋味。
 
你自己选择
  你喜欢什么,自己选吧。

  爸爸不干涉你的选择,但是你自己要慎重。

  你自己选,妈妈当参考。

  你来决定这件事。

  选择是一种能力

  许多的父母喜欢包办孩子的一切。从生活到学习,甚至到将来的人生方向、婚姻家庭,都要去干涉,该做的做了,不该做的也做了,却从不考虑孩子的感受。这是一个非常不好的传统。

  一个人,从小到大,会面临无数的选择。可是怎样去做一个决断,怎样做出最好的选择,需要逐渐培养这方面的能力。选择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做出一项正确的抉择,需要考虑与之相关的一切因素:有利的、不利的、眼前的、长远的。它考验的是一个人的眼光、智慧、魄力与胆量。一个事事都由父母拿主意的孩子,长大后会有这样的能力吗?

  把选择权还给孩子

  太多的父母习惯于把“选择权”牢牢握在自己手中,为孩子“规划”生活和学习。不是逼着孩子练钢琴,就是命令孩子学美术,不准这样,必须那样,根本不去管孩子喜欢什么,需要什么。说得严重点,这就是在扼杀孩子的天赋,毁坏孩子的前途。可是家长们往往早早地就为自己的英明决断而沾沾自喜,以为给孩子选了一条将来可以飞黄腾达的道路。

  父母的这种“主动”,对孩子的成长其实是很不利的。如果你的选择是对的,那么孩子只是坐享其成,他无法从中获取有益的体验,无法享受到实现自我价值带来的愉悦感。如果你的选择错了,孩子就失掉了好的机遇,他就会怪你。家长们何苦还要吃力不讨好呢?

  奉劝这些过于积极的父母一句:如果真想你的孩子有出息,那么就把选择的权利逐步交给孩子自己吧。

  父母一味替孩子拿主意,最后会是这样的结果:让孩子失去了自己的决断力,变得没有主见。这样的孩子在生活中做任何事都会显得胆小畏缩,只会顺从别人的意思,甚至任人摆布。这将影响孩子的一生啊。把自己的要求强加给孩子,是不会调动起孩子的积极性的,结果只会是什么目标也达不成。而且父母的这种做法往往会引起孩子的反感,让他产生逆反心理。

  好的父母,既是孩子的朋友,也是孩子的老师。孩子慢慢长大,父母就应慢慢从他的生活中退出来,让他做主角,学会自己去做决定,运用自己的头脑和力量。

  如果真的一时难以完全放手,可以试着用这样的方法:在和孩子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有意识地为孩子提供一些不会出错的选择项,让他做最终决定。比如,你要孩子培养一种兴趣,可以问他:“你是想学画画、弹琴,还是书法?”在你允许的范围内,让他去选择。孩子会很高兴父母对他的信任、理解与尊重,也会慎重地对待自己的选择。一次两次,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父母慢慢放手,给孩子越来越大的选择空间。

  当孩子做选择的时候,希望父母在陈述完自己的意见后,真诚地对孩子说一句“你自己来决定”。
 
孩子,你能行
  总有一天你能学好的,妈妈相信你。

  只要去做,你一定能行!

  好吧,你来试试看,爸爸知道你能行。

  不要吝啬你的鼓励

  做父母的,在内心里都有一个潜在的意识,就是觉得孩子小,做事不放心,对孩子的能力缺乏足够的信任。也有的父母出于保护孩子的心理,不让孩子去尝试做他没做过的事。一旦孩子提出要做什么,家长就说“你怎么行”之类的话。

  “妈妈,让我来切菜吧。”

  “爸爸,我出去买东西吧。”

  有时,孩子会向父母提出类似的这些要求。但是,父母的第一反应往往是表示反对,开口就说:“你太小了,做不了。”因为孩子初次做的事通常难以做好,父母要花许多时间来指导,还要替他们收拾烂摊子。同时,也担心孩子的安全。这样想,的确没错,但是经常如此,对孩子将产生怎样的影响,父母又想过吗?

  父母是孩子最信赖的人,他们的话能造就一个孩子,也能毁掉一个孩子。这已经不是什么新鲜道理了。试想,当孩子想做一件事的时候,父母总是说“你不行的”、“你做不好”这类的话,孩子本来潜在的能力或许就从此被遏制了,永远无法发挥出来。到最后,孩子自己很可能产生这样的错觉:“我真没用,什么都做不了。”长期下去,他会慢慢对事物失去兴趣,那个时候,也许就真的“什么也不会做”了。

  还要注意,孩子的好奇心永远都是难以捉摸的。有时,他得不到父母的允许,会自己偷偷地去做想做的事,这比在父母的指导下去尝试更危险。

  你希望你的孩子最后成为一个什么事都不敢做,甚至畏手畏脚的人吗?

  如果不,那么就别吝啬你的鼓励和赏识。

  教育理论上,有一种赏识教育。父母可以把它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来。这样的话应该经常说:

  “孩子,你能行的,妈妈相信你。”

  “好吧,爸爸让你来,你可以做好的。”

  在孩子要求做某事的时候,不妨给他机会去尝试。当然了,也许某些事对孩子来说有一定的危险,但是,只要父母事先告诉孩子做事的步骤、技巧和注意事项,并在一旁静静观察,不会有事的。这个过程中,父母最好是保持冷静,并且做个绝对的“局外人”。一切让孩子自己动手、动脑。这是个锻炼孩子的好机会,结果如何并不重要。所以,你也不要在孩子没做好事情时,给他泼冷水,说“我就说过你做不了”这样的话。明智的做法是帮他找原因,鼓励他重做一遍。

  你可以看到,孩子在一次次的尝试和努力中,的确能学到不少东西,他处理事情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这便是你对孩子不吝鼓励的结果。

  赏识和信任,是激发孩子兴趣的一个很有效的方式,也是让孩子潜能得到发挥的契机。你试试就知道,这不是一句空话。

  对孩子的赏识要发自内心

  很显然,并不只是对孩子说句“你能行”就算是对孩子的赏识。赏识是一种建立在对孩子的性格、能力完全了解的基础之上的看法。说得简单些,它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装出来的。

  你是否在心里拿自己的孩子同别人的孩子比较过,遗憾于孩子的短处,而对他的长处却视而不见?

  你是否在嘴上说着“你能行”的时候,心里却还是很不情愿让孩子尝试去做他想做的事?

  你是否在孩子尝试做一件事的时候,一边说“你能做好”,一边忍不住地伸手帮忙?

  如果是,那么只能说,这种赏识是你讨好孩子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真心实意地要让孩子学到什么东西。

  怎么才叫发自内心的赏识?就是你对孩子说“你能行”的时候。

  永远学不会对孩子放手的父母,不仅自己累,还让孩子失去了很多的锻炼机会。
 
错了没关系

  孩子,没关系,这只是一件小事,妈妈知道你是无心的。

  错了没关系,下次别再犯就行了。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我们想象一下,假如你这个做爸爸的在工作上出了一点差错,领导对你大发脾气,把你臭骂一顿,你会是什么心情?要是领导并没有过于指责,而是给你机会去改正错误,挽回损失,你又会是什么心情?如果你对此有切身的体会,那么,请不要为难你的孩子,请你也给孩子一次机会,请你学会对孩子说:“错了没关系。”

  人一生,不犯错误是不可能的。古人早就总结出了这个道理。然而,大人们往往用它来安慰自己,而不肯借它来原谅孩子。大人的世界和孩子的世界,也有共通的“法则”,为什么大人们常常偏袒自己,而对孩子那么苛刻呢?这太不公平了吧?

  “我早就说过你做不来的,看看吧,现在吃到苦头了吧?”

  “你为什么老是犯错误?就不能聪明一回吗?”

  看看,父母们最会这样责骂孩子了。一旦孩子犯错,也不管是什么原因,具体怎么回事,斥责的话就说出口了。孩子难道就愿意犯错误了?其实,父母也知道,在生活中,犯错误是件多么平常的事。只是,他们对孩子的要求太高了。

  家长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做事稳妥,不犯错,可是他们又不能接受孩子通过试错法去积累经验,锻炼能力,而是在一边泼冷水,甚至说风凉话,使孩子没有机会获得新的体验。

  以宽容帮助孩子改正错误

  当然了,凡事肯定有利也有弊。过分的宽容是不可取的,但是在该宽容的时候,我们决不能过于苛刻。

  孩子做错了事,你一句“错了没关系”,会让他心里轻松很多。父母的宽容会让孩子心生感激,他会努力去改正错误来作为对这种宽容的回报。此时,你也是给了他改过并获取成功的勇气。孩子不是木头啊,他懂得感情的回报。

  不过,仅仅是一句“错了没关系”还是不够的。宽容也不是无条件、无原则的,它也有个度。在你谅解了孩子的错误时,也不要忘了告诉孩子,他为什么错了,该如何去改正。你必须让孩子明白,做错了事没有关系,但必须了解犯错的原因,并且及时改正。

  也许有的父母会担心这种宽容会让孩子无所顾忌而犯更多的错误。其实,一个孩子怎么成长,在很大程度上受着父母的影响。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就应该逐渐地告诉孩子哪些事是该做的,哪些是不能做的。而不是等孩子犯了错再来告诉他是非。如果你的孩子在宽容之下犯了更多的错误,那就要问你自己是不是教育不当了。
 
你尽情地玩吧
  父母之所以严格限制孩子玩,是因为他们总认为,孩子玩的时候根本不动脑筋,就只是纯粹地在浪费时间。这可真是冤枉了孩子。孩子的好奇心可比大人强得多,而且他的知识水平有限,所以玩的时候,他的小脑瓜可是一刻也没停止过思考呀。脑子越用越灵活,家长们都知道这个道理。可是又有几个人知道孩子玩耍正是锻炼大脑的最好方法之一呢?

  在孩子学习了一天之后,让他自由地去玩,这不仅是给他放松的机会,也是让去接触书本之外的知识。其实,父母也能够发现,孩子在玩的时候才会发现问题,才会特别主动地去思考问题。这种自主性也可以由玩而慢慢转移到学习上来。也有的父母不许孩子玩,是觉得他们通常会弄得一身脏兮兮的回家。每天为他洗一堆的脏衣服就够累的了。但是,母亲能因此就不给孩子玩的机会吗?到底是孩子玩得开心尽兴重要,还是一身衣服重要?如果母亲仅仅是忍受不了洗衣服,那么这样的妈妈也太懒了,太吝于付出亲情了。

  要是一个孩子在天真烂漫的年龄里却整天乖乖待在家里,死气沉沉,这个时候倒真值得担心了。玩是孩子的天性,也是他们的权利。如果你曾经有个美好的童年,为什么不让你的孩子也享受那样的乐趣呢?塑造一个神采奕奕的孩子没有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神采奕奕、朝气蓬勃。那么就放心地把玩的权利交给孩子吧。父母的支持是最好的精神动力。孩子在父母的允许下去玩,心情会完全放松。不要对孩子的玩进行限制或者监视。

  如果可以,你不妨跟孩子一起玩,找机会略微点拨他,让孩子在玩乐中发现不同的趣味,启发他的好奇心。孩子的主动性并非生来就有,父母应多给孩子创造机会,把他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在学习的时间用功学习,在玩的时间尽情玩,对孩子来说,这是有效的劳逸结合。玩耍的时候,孩子身心放松,多半是身体运动,这对于孩子的身体健康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