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筱:柏菁小说集《哭泣的太阳》读后刍议

标签:
原创张筱散文、随笔评论 |
分类: 评论、杂谈 |

柏菁小说集《哭泣的太阳》读后刍议
〇 張 筱
我是一个疏懒的人。去年拿到柏菁的这本小说集《哭泣的太阳》后,在家几日只是翻了序文与后记,返回兰州时忘记携带。还是在去年,趁着十一长假,返回兰州时特意带来《哭泣的太阳》。想着静下心来认真阅读,写下一点自己真实的感受,也算是对老友的一个“交待”吧。只是,我又不想写成表扬稿,一时不知从何落笔。我又读了一遍小说集最后一篇:类于后记,又类于创作谈的《我的文学情结》。突然被打动,也被他的真诚感动于是,我想先从与他的认识开始写起,虽有点“寻根溯源”的意味,但,这的确是与他不一般的“关系”。这,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可是,事情的开头,往往并不知道结局。如这篇读后感,也没有能够如上文一样,按照我的设想完成。首先是又一次的外出,中断了这个愿望。当再拿起《哭泣的太阳》时,时间又过去了半年。从这本书的出版到现在,已经快一年时间了。现在,我终于将这本小说集读完,于是想将自己的感想说出来,与老友切磋。
l
柏菁的这个中篇小说《哭泣的太阳》,还是第一次读到。一进入便被他细密的叙事吸引,也多少有些出乎意外,柏菁的小说,当另眼相看。果然,他没有让我(做为他的一个文学朋友)失望,但总体又隐约觉得小说还是缺失了点什么。当然,仅一篇小说,还不想妄加评论,只有将这册同名小说集认真读完,许才能得出一个较为合理的结论。也因为我们太熟,又是挚友的原因,便更不可夸大其辞。
l
这篇小说,是时代的产品,也印证着那个时代一个群体人物的命运,是二十世纪末发生在民办教师中群体事件的缩影,是那个时代,一个群体人物“肖像”,读得沉重,心痛。
小说叙事充满张力,特别是小说中的人物对话,写得特别到位。在人物故事设置上,也布局紧凑合理。可以说,这个中篇,才真正展示出柏菁小说创作的才华,相比中篇《哭泣的太阳》,我更看重他的《民教班》。
计划生育,农业社,老棉袄,解放鞋,民办老师,代课老师,转正。而这些社会形态,都已经归属于历史,而这历史,也不过是在二十年前。
窃以为,这是一篇极有价值的小说。起码,在阅读时,把我带入了那个年代的各种情景之中。
l
在柏菁的诸多短篇小说中,《轻轻一摸》是难得的一篇“现代性”十足的优秀作品。虽然人物依然是小城人物,主人公是教师,但他凭借法律知识,却把法律置于一个尴尬的位置,这是最令人赞叹的地方。
小说通过性骚扰这一线索,把法律(律师)、传统道德、人性、教育、良知都串到一起,虽篇幅短小,却有“波澜壮阔”的惊心。
小说内在张力强大,叙事结构完整,人物冲突与命运的戏剧化交揉一起,凸显出:世俗的、社会的、辛辣的、悲哀交织的时代图谱。
l
集子中柏菁收录的九个短篇,还有几篇也写得扎实,但以我对好小说的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在二十五个小小说中,显示了他的小说写作才华,也不乏好作品,但这不是我期许的认识的那个“小说家”身份的柏菁。从某些篇什中,我也看出他的浮躁与某类迎合,这种与时代过于紧密的粘附,应该是一个好小说家摒弃的东西。
读到一段关于小说书写的话,是这样说的:“一次写一个可能,就像我们一次只实现一种人生,但又不只如此,因为现实生活中事情通常是没头没尾的(也因此反省不易,更难以赋予意义),而且我们会疲惫、会力竭、会闪躲、会中止不来原地停留、会活得不够久等不到结果、会跟自己说算了。在这单一可能被实同的路上,小说可以更无各种物理性阻力更一意孤行地冲到底,抵达一个个合情合理但实际经验里我们不容易(不愿、不能、不忍……)抵达的陌生之地。笨拙的小说书写者会把它写成夸大不实,但原来其实不是这样,原来只是不加阻拦地完成因此自然变得巨大。”(唐诺)
总的来说,我相对的还是看好他的中篇小说,可惜数量太少。而我以为,以他的实力和对小说的把握,他完全是可以写出一部(几部)长篇来。
l
用现代性来评判小说的优劣,这是一个基本的标准。总体来说,柏菁小说的现代性略显不够。“明晃晃出示答案的作家,把写小说当做智力游戏的脑筋急转弯式故事编排家”,都不是好的小说家。请恕我直言。当然,这不是柏菁一个人的问题,就我所知的陇南甚至西部许多小说家,写作中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牛学智说:“我发现,‘西部文学’整体上确实处在一个较低的情感模式和形象思维层面,不足以用现代性来阐释和分析“。对此观点,我是认同的。
对于小说,真正的小说家而言,是技乎其微的,他不满足于一切技艺之雕虫小技,他更注重对于生存、生命智慧的呈现,一切小说的形式,在他心中没有形式。这样的小说家,是一个真正成熟的小说家。至于小说(作品)的好坏优劣(其实,我不喜欢好坏优劣这样一个词),我的理解就是:
读不同于一般的小说,它能领人进入生命现场,感觉到你(读者)也在现场,与小说中的一切生命生灵同呼吸共命运,被小说语言与情境营造的强大气场所感染、慑服。
这些粗浅的感触,只是我个人对小说的一个判断。包括柏菁的小说。
愿在写作的路上走的更远!与老友柏菁共勉!
2019年5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