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筱:青灯微芒——读毛时安文集《海上星空》(卷三)闲笔

(2017-11-01 09:45:32)
标签:

张筱

原创

散札

艺术、文化

分类: 读书·札记
张筱:青灯微芒——读毛时安文集《海上星空》(卷三)闲笔

【青灯微芒】

——读毛时安文集《海上星空》(卷三)闲笔

 

                                                         


“海上画派与其说是一个画派,倒不如说是一种现象,是一种五方杂处,兼收并蓄,然后各走各的路的文化现象”。

“海上画派没有一个既定的一成不变的创作模式。相反,它是一个不断建构,不断完成,不断消解,又不断再建构的不停顿的艺术过程”。

“海上画派就绘画形式而言,其实不南不北,不中不西,亦南亦北,亦不例外中亦西”。

随笔式的画论,并不以理论立足,而是以个人感悟与解读——对艺术的理解成文。距作者这篇文章发表又过了二十年,对现在的“海上画派”,本当重新打量,审视。

(读《海上星空-海派绘画琐谈》)

 

这是一篇评述周韶华大型组画《大河寻源》的艺术画评。

“作历时半年余、总程四万里之壮游”,“这样方把审美体验化为自己的灵魂,使客观世界变成内心的视觉形象,达到了自由创造的境界”。于画家如斯,于作家及所有的艺术家又何不是如此:体验,转化,再创造。

艺术的修养,来自画家生命修养、修为。而鉴赏一幅、一组画,更需艺术的、文化的、文学的全面修养。

(读《时代之子的歌唱》)

 

关于北大荒版画的一篇评述。这是一篇抒情之作,写于上世纪八十年代(1984年),从中,还能窥见那个年代的文风。然而,又不失是一篇优美之作。

(读《黑土的礼赞》)

 

2017·9·24  伏龙坪·半坡居

 

“在他的笔下,船是无人照管的孤舟,一枝篙静静地插在水中;渡是被人们遗忘弃置已久的野渡,失修的栈桥东倒西斜散乱地伸向湖心。在船和渡之间横着一段永恒距离”。

“《水乡组画》是写实的,但有着极强的主观因素,是艺术家心灵的独白”。

是呀,在人在最初往理想的彼岸横渡中,人的一生,最终抵达的是自己心灵的彼岸。

桥与船,船与渡,在艺术的氛围中,给我们指出了生命归宿。

(读《水乡的艺术意蕴》)

 

任何门类的艺术,都在于创作者的自信与那颗沉稳的心。这是一颗藏着汹涌激情又藏而不露的心。

“亚当斯的成功在于,他始终保持‘心灵之眼’的青春活力,这位令人敬仰的摄影家七十二岁时曾说,‘我刚刚开始工作’。……当人们问及亚当斯他的风景照片为什么总不出现人时,这位老人说得好:‘不!这些照片里始终有两个人——摄影者和照片的观看者”。

上面摘录的这段话,让人得到某些启示:于写作,也于做人。还有一种憾动,虽不强烈,却久久不息。

(读《西部风光的摄影师》)

 

读评时,从中读到的是艺术家与艺术作品,感动的是艺术家那个人对读者的感动。生活如此,人生如此,世间如此。唏嘘的是,有多少优秀的人物被遗忘,又有多少平庸者反倒鹊起声名!

文中评沈矛坚的国画:“他绝不是乡土意义上的乡土画家,看重的不是乡土风情的民俗意义和民俗化的精神再现,而是积淀其中的情感意义及其艺术表现”。

想想自己的写作,也从不看重“乡土风情的民俗意义和民俗化的精神”,而是把它们与他们放置在文化-人类-人性-生存的大背景中度量,反思,从中寻求精神价值与普世意义。

(读《抒情的色彩》)

 

心境入意出画,乃始有序

“在徐昌酩的动物中国画中,一方面在将各种笔意墨法引进他的艺术语言系统时是充分自由无拘束的;另一方面,在具体运用某一笔意墨法时是十分注意有序化原则,将各种笔意墨法纳入一种有规则的排列之法中,可以说是十分讲究形成整体必须的某种排列方式的”。

(读《有序的自由》)

2017·9·25  伏龙坪·半坡居

 

现代人对生活的理解、对城市的理解,往往显得片面,是支离破碎的,且具有程式化特征。

对艺术家的“无师无畏”,欣赏并击节。

(读《现代的画意》)

 

形式的嫁接与技艺的融合同样重要。

“艺术是一种成人的游戏,追溯一件艺术品的产生常常可以倒回到童年时代的生活”。

“真正的艺术,总是能以自身的存在和形式证明其价值的”。此语,也适合对于人。

(读《东方人的梦》)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样的人大有人在。

知其可为而为之,是循规蹈矩。

书法大家,介乎二者中。

(读《书法的拙巧》)

 

绘画艺术离不开载体,文学艺术自然离不开个人化表达:不是口号的串连,也非梦的叠加堆累,而是意义的再现与创造。

(读《赤子之心与清丽之美》)

 

本雅明说:“大城市并不在那些由它造就的人群中的人身上得到表现,相反,却是在那些穿过城市,迷失在自己思绪中的人那里被揭示出来。”

(读《都市里的禅意》)

 

坚守己属不易,要坚守自己更不易。

“从某种意义上说,艺术高下不是以新旧来衡定的,而是以真伪好坏来区别的。”

“人贵有自己的主张。”

(读《秋日,最后的守林人-读董芷林国画随想》)

 

“我想,六十年,老人一定在这条艺术的道路上走得很寂寞。就像《长桥》上红衣女子,沉重地负荷,寂寞的一人。”

寂寞,也许只有寂寞懂得。

六十年的艺术之路,可望!可及吗?在路上,自顾向前吧⋯⋯

(读《执著高扬的艺术生命-读杨可扬先生八十画展)

 

“逸如的漫画得之于书,但从来不是书的图解。甚至和他自己所写的文字也保持着若即若离忽远忽近的距离,像春天原野上班鹞子。”

对抗,是徒劳。但当无人对抗时不更加可怕!!

(读《漫话时代的漫画-关于戴逸如漫画的漫话》)

 

艺术流派的产生,或者催生,有一定的时代文化背景,但同时注定是短命的。

这是所有流派的命运。

(读《阅读“新架上”》)

 

“唯有在那些不属于公共空间的室内,人才有可能卸下沉重的面具,恢复自己人性的本来面目。他们可以在室内自由地活动,自在而不受干拢地让自己的思绪漫无边际地游荡。”

“居室是一个空间,居室中的人也是一个空间。居室空间与人的空间是同一的,彼此相通联系着的。”

虽然是评论,但这些理性而睿智的文字,读懂的人,心灵会受到更多启发。

特别是“居室是一个空间,居室中的人也是一个空间”,我则是心领神会。甚好!

(读《一则巴黎的寓言-关于周刚人物画一读》)

 

首先是大师具有了具有大师的心智,然后才有笔下的作品,然后才是伟大的作品出现-成为艺术的不朽。“作为艺术大师必须具备一生折腾不俱风险不断追求的天性”,确是这样。

(读《一个东方人看米罗看东方》)

 

时代的筛选,往往在时代过后。所谓主流,难免有钻营者的沆瀣。而钻营者之流,是“暗”的,不明澈的,岂能不污。

与时代同流合污,并不是贬损,是事实。

(读《时代的智者-程十发中国画管窥》)

 

画家,重要的不是对世界的模仿,是对自己心灵的真实模仿,并在画布上下或方字中呈现。

(读《蓝色的遐想-读法国画家马赛尔·摩丽》)

 

2017·9·27-28  z218兰州-上海

 

没有烟火的人间,不是人间。没有人文的自然,很不自然。

“写意不离形,造型不拘实⋯⋯创造了一个集‘行、望、游、居’、人文与自然于一体的艺术世界。”

(读《远村的呼唤》)

 

“画境的清明源自心灵的澄澈”。的确,这句话让我想起顾城的一些诗。

心有明月,清风自来。人有风骨,艺自风度。

(读《风烟俱净⋯⋯》)

 

因诗章风格不同,而书者书其之气象不同,方大家才可为。于斯,对书法艺术似又有所悟,对品鉴更有启发。

(读《谁持彩练当空舞》)

 

生命境界是艺术境界骨架,艺术境界是生命血脉的臻化。

(读《人书俱老》)

2017·10·12  T118 西安-陇西

 

艺术家的艺术修养到一个较高层次时,才会真正懂得减法的可贵。

易简,易难。生活又何尝不如此。

(读《未庄的心象》)

 

历史,本来就是单纯的黑白灰。但不幸的是,每一个时代,都想为历史涂上自己想要,自己喜欢的颜色。

最闪亮的,是最吸引目光的。但闪亮,同时又是一种人为的遮蔽。

我敬畏那些专注搜寻黑暗之中事情的一双双目光。

(读《被遮蔽的与被阐释的》)

 

“他的灵魂时常附着在一个深邃广阔的背景上,沉思,游荡。就这样,平民气质和贵族趣味在他身上和谐地得到了统一。”

一篇厚实的人物艺术家画传,是对艺术不断的、重新理解。

(读《俞晓夫:行走在历史和现实之间》)

 

2017·10·18 半坡居

 

“看着毫无规则连成一片的沉寂无声的屋脊,你会联想到屋脊下顽强生存养儿育女的苍生。它们的瓦楞上写着天老地荒的沧桑,那一条条拱起的屋脊下涌动着不甘沉沦的倔强。”

我们看到的自然,是抒情的。生活,正是烟火沧桑的。而艺术,才是奔放的。

(读《寂寞的风吹过世界》)

 

“当生气、情感、灵魂乃至将自己对人生、对自然、对宇宙的理解,灌注到审美对象中去的时候,就进入了艺术追求的最高层面,‘道’的层面。”

知其魂,写其意。察其势,画其骨。好的画家,也一定了别的什么家,不惟画家。

(读《步步生莲 步步生怜赏陈家泠画荷》

 

知微见著,始为至道。

“天衡鸟虫印集诗(情)画(意)文(气)于印,于是腾挪方寸之鸟虫却具吞吐大荒之气势。”

为文者,当胸怀吞吐大荒之势,文字,方有魂、着骨。

(读《腾挪方寸 吞吐大荒》)

 

2017·10·19 半坡居

 

艺,是造化。

术,精于技。

当艺术家被某一事、一物所造化,方能成就艺术成全自己。

(读《移情移山  情满黄山》)

 

真的艺术作品,自有其伟大之处。

真的艺术家,让人由衷敬佩。

(读《我欲乘风归去》)

 

“文化精英,是当今许多文学家、艺术家、学者、知识分子自诩、定位的社会角色。伹在一个修辞被极度夸张、顶级形容词一地鸡毛的时代里,这同时是一个被滥用到了令人生厌的名词。”

每位艺术家,都渴望寻找自己、并独自走在自己的“第三条道路”上。只是,只有极少数人,真正行走在自己的“第三条道路”上。

喜欢这个“旷野中独自行走的野兽”。

(读《独自行走--读姜建忠油画》)

 

“杂树生花,群莺乱飞”的生动,“这就是东坡居士极为赞叹的旁若无人心无羁绊的‘无人态’。也在无形中达到了康德不以功利为第一追求的自由的审美要求。”

己是霜降无霜落,笔头却似起寒意。

城哉斯言。

(读《内心的春天-陆春涛和他的绘画艺术》)

 

创新,其实就是自我艺术格调、品味、形式上的不断蜕变。这种蜕变不是精神分裂式的,也不是遏斯底里的。而是思想智慧的爆发,是生命能量的临界释放。

“‘笔墨随当代’,其实就是‘陌生化’。新的时代催生新的令人‘陌生化’的艺术形式和图式,就是石涛此话的题中应有之义。

(读《独立高秋》)

 

创作冲动,是原动力,也是作品的生命力。

“席勒把真正的艺术创作分为感性冲动、形式冲动和游戏冲动。”这是艺术创造的过程,也是截然不可分的一个结果。

(读《山川万里入梦来》)

 

“中国画最独有的气质精神,就是绘画灵动的韵致。力图表现出艺术对象的风韵、情韵和气韵。”

真正的艺术是创造而不是模仿。真正的艺术家是自己,而不是别的什么人。

(读《东西  东西  再东西》)

 

2017·10·23  半坡居

 

文字语言,绘画语言,镜头语言,音乐语言,形体语言……它们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表现、描摹、叙述、倾吐、流露着对艺术对象的衷情与倾心,以不可为而为,以不可能而能。

特别是山水画,更是不可穷尽。

“对于山水画家来说,看风景其实是一个目击神遇的过程。目击的是感性的存在的层面,神遇的是本质的精神的层面。”

“唯有当心灵与山水相遇并穿透山水的审美瞬间,山水才会呈现出她的内在结构和全部美丽来。”

(读《能不忆江南—以其江南山水为例话林曦明绘画艺术》)

 

“用话说画就是一场充满冒险意味的精神之旅。”其实不独此,散文、诗歌、小说,所有的文学创作,焉不正是同样的“充满冒险意味的精神之旅”?

艺术作品,特别是经典艺术作品,几乎都是“未完成式”。它需要观者、读者不同的视觉、观点的切入,再去按各自的审美来再完成。而这,也正是艺术作品迷人的地方。

(读《时间与眷恋—冷宏的当下创作》)

 

结构,意象,心象。艺术的不断进境,是艺术家精神大境界的“显山露水”而已。

(读《走向浑茫—方增先生的人物画之路》)

 

20171030  半坡居

 

老年人问题,单单看是家庭问题;往纵深,更是社会问题。

吾亦行将老矣,最大的愿望是;别成为别人的负担。

(读《阳光下的鸽哨》)

 

宗教文化,无神论文化,现代文化。三种文化形态说,还是首次听闻(读到)。

对《马》剧深层次的剖析,对性与文明的透析,均很有说服力。这是一篇值得称道与记忆、重读的文字。

如兰德曼所言:“今天,不仅是某种些政治制度威胁个人,竭力把个人简化为无所不包的操纵系统中的运算因,而且技术文明本身也存在着这样的危机。”

“文明给人类带来了新的桎梏的压迫感。”

“充满血腥味的重复工作是否有交益于社会?”???

现代文明使“生命的本能和精神的追求双重退化,人正常得俗不可耐。”

(读《我快乐吗》)

 

“人生的道路上有着无数年的门。每一扇门都是一个终点也是一个起点;在每一道路门上,我们都会得到一些也会失去一些。”

门。我更愿意把它当成临界的一个符号,不想与成与败去诠释。

(读《在人生的门坎上》)

 

20171031  半坡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