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筱:散札六月(五题)

标签:
张筱原创艺术、文化散札 |
分类: 散文、随笔作品 |
张筱:散札六月(五题)
【与世界的关系】
“你不是整个世界,世界跟你不同,但你身处其中并且关注着它。这正是一个作家应该做的--作家关注世界。"(苏珊·桑塔格)
对于世界,也许每个人都在形而上给予不同的勾勒。诗人,画家,作家,哲学家,社会科学家,他们对待世界的目的与方法大相径庭,每个人又企图在熟悉的世界里呈现一个陌生世界,这也许是他们存在的价值与理由。那么,一个农人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
对于真正的农人,面对的生活现实,也许就是他的全部世界了(尽管他也看新闻联播,但他感到遥远,是他的世界里的天方夜谭)。他更关心的是一亩地打了多少斤小麦,关心天气阴雨与旱涝,关注村子里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相关的与不相关的。他的世界,就是这个家庭与这个村子的关系。这就是他的世界观。尽管,这样理解是片面的,我愿意存疑待考。从某些层面讲,这只是我的看待与理解。
夏天,夏收不是我记忆中热火朝天繁忙的旧模样。这是因为小麦种植面积的税减,加上收割机的介入,挥镰割麦的情景不会再现。这样一来,余下的问题就是收割后麦秸的处理,于是我看到了焚烧,看到了夜幕下四处闪耀的火焰⋯⋯面对这一景象,我沉默了许久,不会发言,也感到言说的艰难。
是的,人与世界的关系,永远是利己的。我,也概莫能外。
【愿望只是愿望而已】
突然不知所措。也许,与下午的谈话相关。也许,把心养在这种混沌中没有什么不好。
花开院边,那么红,我没有感到热烈。这只是与生俱来的迟钝,不是麻木。
天热得正是时候,下午,几棵白杨树与一株核桃树交叠天然凉蓬下,谈天说地,谈到生存的技巧,也谈到生活的本质。许多事,譬如愿望,没有注释。
愿望只是愿望而已。我既不能为别人的愿望剪翼,也不能为其插羽。
愿望如六月的团云,谁也不能为它造型。能做的,只是在瞬间以图像的方式定格。那么,它还是本来的愿望吗?
【独追思】
以一篇十年前的访谈为引,独自追思这十年的历程:工作,写作;旅行,浪迹;游历,困顿;亲情,友情。所有的人与事,情与爱,苦与悲织成一張坚韧的网。而我试图用冷峻的刀尖切割、剥离这张网。虽然思想的刀子已纯,我自信刀尖的锐利。
去年至今年,一直处于身心疲惫颇于奔命的态势。这是我不愿意的却是我要去迎合的:迎合事件,迎合悲喜,迎合命运,迎合别人不能原谅不能理解的那个我自己。
往事如烟,并不能涵盖十年的全部:我的全部。如同逝去的只是青春年华,但那个青春似乎仍在--这是我自己对青春的定义。我心目中的青春,不是岁月,是与命运一样的存在。
生活在继续,一切都在继续。写什么,怎么写在经过写作的三十年后,也已失去本意,显得无足轻重。
生活是填空题,生命也是填空题。只是这些填空题没有标准答案与范本,但共同的指向是一致的:存世,或者存在。继续行走行进吧,肉体的也好思想的也罢。
世上只有绝望,没有绝路。我相信。
不要仪式,不要形式,独追思,不是明心励志,只是放下,再放下,保持心率与呼吸吐纳的平稳。
【在鸟的欢悦中度过美好】
这里水流潺潺,家在上流
这里蝶扑蚁绕,鸟语空山
这里寂静有声,远离红尘
真该携一壶,邀一至友对饮青石之上
午后懊热,骑行峡口。河水曲折,水草蔓延,对面山崖上有座小庙。找一青石休息,以有限的知识猜测山崖结构。
静幽,美极,纯自然结构,除了庙与小路,少人工匠凿。一时喜爱上这个地方。
此处名为峡口,三十年前曾多次往返,与爱人去她外婆居住的地方。
发呆,抽烟,自拍或拍风景,且把回忆放置一边,在鸟的欢悦中度过美好。
【夏至,感受缓慢的情绪】
生活程式未变,虽然生活的内容丰富多彩,但对生命的喂养如出一辙:从幼年到青年,从中年到老年。
世界的根本也未变,变化的是人类的认知与认知方法、体系,是世界的未知部分越来越多的被探索、揭示。被知识刷新的世界,需要不断地去了解、学习。
颠覆性的发现、创造,拉动了许多存在的死亡、消亡,改变着社会及其形态的规律、规则。
二十一世纪,这是一个奔跑的时代。更是一个幻生幻灭的时代。这种奔忙,是挟裏式的、被动行为,而这一切只有一个目标:财富。财富社会保障了生活,财富社会压榨了人性。
在这个时代,生与灭以前所未有的预见,一夜一息之间到来。
如同演戏,信息的加速度,往往不让一场戏演完就被迫落幕,另一班人马在前戏人马还未隐到后幕时己抢先上场。
夏至,在素园。这里的一切仍然缓慢。只是,连这种缓慢,都只是表象了。只是一地的庄稼的缓慢生长,且收而不藏。
2017·6·21 素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