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筱:散札六月(四题)
标签:
张筱原创散札艺术、文化 |
分类: 散文、随笔作品 |
张筱:散札六月(四题)
◎ 张筱
【莲说·在素园】
你的红莲,开在厅堂。你也是一枝红莲,总是荡漾我的梦乡……
我的荷,在这个夜里已经合拢盛放后的疲惫,趁着三分酒意,我拍下了几种躺卧的姿势。在它的周围,几桌上,是几条黑色、黄色、红色游鱼。
其实,许多时候己难以表达,也难以尽言。安详,幸福这样的情绪,如素园边上的河,有些日子暴涨,有些日子枯枯瘦瘦;那贯穿于一的痛从不分时间与季节,若水底流沙不停地涌动。
六月,我不想描述一条河,也不愿记叙一场夏收的细节。这些,已经是于我愿与事违。
昨天有友指出我的幼稚。是的,我不得不承认自己的确幼稚。可这不是孩童的幼稚,是中年人的幼稚,且掩饰着许多的无奈。
母亲就在旁边:早点,闲话,服药。而我的一泡茶,已喝到至味。在母亲面前,我是幼稚的。在所有的母亲面前,我也是幼稚的。也许,幼稚于我也是幸福的。
你是不是听过这句话:傻人有傻福。幼稚一点,傻一些,未尝不可。
【路与路】
大地上,路越来越多,越来越多。但为什么还是有人无路可走。看得见的路,是生活之路;那看不见的,才是生命之路,命运之路,自主自由之路。
骑车送孩子去乘车,沿几十年来一直通行的老路向南,沿途是收割小麦的场景。返回时,由南往北,沿着新修的一条路,这条路避开村庄,纵横在田原之间,视域开阔,才半幅铺油,还未正式通车。也许就是这样的一条路,己经改变了临傍着的村庄的人们生活。当然修这条路的初衷,是由高速公路口通往机场,主旨与村庄上的人们行往无关联。但是,它确实又与村庄产生了扯不清的关系。
人生几十年,见证了这个川道河谷地带的路网变迁,有些己消失,一些改正阔展,一些由土路变成了水泥路,一些被野草覆盖。路与人一样,人与路相关,它们或我们,都在各自的关系中:改变着同时被改变。
河也变了模样,只有流向从未改变。
【从来不想成为别人的弟子与门徒】
天气昏沉,午后昏蒙中放下木心的诗,取过另外一本读过的书。一本访谈,我以为适合在这样的午后阅读,可以调节一下几近窒息的感觉。
在这本书后扉一面的空空白白中,是我潦草的字迹:智慧的碰撞,灵魂的短兵相接。大赞!2015年3月12日/静安大厦1104室。另一面空白中,仍然是我的潦草,这是抄录于此的两句话:“我相信是我自己创造了自己。”“我从来不是任何人的弟子或门徒。”大赞!!2016年8月19日/素园。
抄录的话是苏珊·桑塔格,是从《我幻想着粉碎现有的一切》这本访谈录内文中摘出的。
下午又读了本访谈录附录的小传,算是我重读(第三遍)的开始(书并非要从头读),且用笔在这行字下面划上一道粗线:“她认为知识分子不应该被狭隘的民族情感所束缚,应该成为文化意义上的世界公民。”这几日,我将重读全书,扉页处另有空白,将会写下别的两句话(抄录的或我的感受),日期大体上是:2017年6月17-20日/素园。
这样,后扉上就有了三个日期:
2015年3月12日/静安大厦1104室
2016年8月19日/素园
2017年6月17-20日/素园
自然,三个不同日期,也败露了我部分行迹。
同样,也希望自己“在忧伤之谷,展开双翼”。
【母亲与麦穗】
父亲节前夜,看了两部文艺片,关于欲望、关于爱情与单亲家庭。很有感觉,当然不是国产片。
早晨起来,看到全是父亲节的刷屏,不禁莞而……洗衣服,我的和母亲的。然后照例开始早读。事情的重要,不是被赞美,而是自己的坚持,于是一切生活的无意义都浸在了意义当中。
母亲一大早就去捡麦穗了,不是缺吃少穿,是她觉得可惜。老一辈人对粮食的珍贵,让我觉得汗颜。这会那些麦穗杂乱的摊在晒场上,我觉得一穗穗都是那么孤独。它们,站在田野里时,曾经是那么青葱茁壮;曾经是那么阳刚挺拨;曾经是那么饱满诱人--处处散发着生命力量的野性与清香。突然地,我读懂了母亲的孤独。而那一穗麦子,经阳光照耀,竟然幻化成一个又一个父亲佝偻的身影⋯⋯
这个六月,与去年的六月;这个夏天,与去年的夏天⋯⋯己不可语同日了!
2017·6·18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