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追悼 (《蜉蚰集》)
标签:
文学原创张筱作品《蜉蚰集》)情感 |
分类: 散文、随笔作品 |
※
咝咝着生活热浪,音乐缠绵爱的淡淡忧伤。随手配发了即时拍下的照片。这
是片刻真实生活,也是真实心情。
读书,随作者的导引进入上世纪中叶非州几个小国(民族)生活现场,奴隶,
殖民,政治,贫困,福利,失业,竞选这样一些字眼,把我带入沉思之中。
这算不算是文学的追悼,对人类生活的追悼。
我们不是奴隶(生活的,政治的),一颗心,为什么总有被奴役的感觉?个
中滋味,难言,无语。
※
上的喧哗也同水上几座茶舫一样寂寥起来。过桥,溜入白塔山公园,满坡的
秋色被红叶点亮。信步游走,在空闲的朱椅前空想(那个年月,那些旧游、
同游友人),移步赏菊,心大开大阖,无一丝秋的闲愁牵引。忽闻箫声起,
扭头,原来是一白发老者坐在朱栏回廊学奏《传奇》,看着他认真的样子不
由莞尔。自得其乐,自娱自乐,也是生活的品性。
折返中,遇天桥上乞讨老妪(是这个城市市民的老熟人了),留心看见她面
前的搪瓷碗中有软硬散币若干,收获欠丰。桥头,三几个人临河而坐,或观
河,或唧唧耳语,自成风景。无独,在铁桥中段,遇一外籍青年(猜不准他
是留学生,还是游客)弹着吉它,他那神情自若的演唱,让我看到另一种精
气神,他面前摊开的吉它套子上,落了一堆钱,看来,对于外族,
是慷慨的。不同的是,没有人围观,对老外,人们虽看着不新鲜了,可同情
心还是富有的。
每次于此两岸闲游,都有意外的相遇,虽察之不详,但言之不尽。
※
写我在劳改队里是怎么想、怎么生活的,但这本书我现在不能发。我到90
岁时方才自由,才能说一些不可告人的话。我今年72,等18年以后,我90
岁了就都告诉你们)。某报以张贤亮的传奇人生为题,做了期纪念专号,有
幸通过文章,对张贤亮先生有了更多了解。特别是他的大文学观:“文学是
表现人类的幻想,而幻想就是对现实的反抗。”我是赞同的(后朋友读到也
大加赞同)。在多篇纪念文章中,喜欢闫红《卓尔不群的张贤亮》,文章在
说到两个细节后概括:“他桀骜不驯,风流洒脱,更有淡漠的眼神加上温暖
的细节,传说中的纵欲,和他口中对佛教的笃信,这些反差,成就了他的
一种丰富,一种无可无不可的大境界,一种想怎么活就怎么活的洒脱。”
严格地说,他丰厚的作品中我认真读过的,只有他的《中国文人的另一种思
路》(是多年前在镇北堡买的,算是旅游纪念品),总体觉得还不错。
向先生致敬!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