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心写作或本质生活
◎ 张 筱
※ 阅读是有益的,起码我同意这个说法。读《暗香》《疏影》,觉得干瘪日久
的情致丰沛丰盈起来,默然片刻后,又读别的文章,读到这样一句话:“出
发,或者结束,只是形式的改变”(罗宾·戴维森《足迹》)。
这是一句充满哲理的语言,人存在的一生,就是在证明这句话的正确。
就写作而言,这句话同样在理:出发(一次又一次开始),或者结束(一次
又一次地完成),只是形式的改变(文学的功能或功用没有变)。
正如人生无可避免的可疑性一样,写作的可疑性也是不可避免的。
我一直怀疑我的写作,却又一直没有停步。怀疑,没有让我丧失写作的勇气,
反而成为一种不可遏制的需求,不是为读者,是为我自已:找到释放,重获
慰藉。
阅读是思想的漫步,写作是精神的浪游。碎片化的生活,碎片化的记忆,碎
片化的写作,于我是真实的,于别人是可疑甚至是多怀疑的。我不需要观点
明晰或永远正确,只是要用写作(作品)来证明世界的繁难与生命的繁沉。
※ 王月鹏说:“有的散文写作者看似恬淡超脱,其实内心拥有强烈的舞台意识,
他们躲在空无一人的房间里写作,先要涂脂抹粉,吊嗓子,摆姿态,然后才
开始低下头,拿起笔。这是一种作为表演的写作,写作者自始至终有一种舞
台意识与表演欲望,舞台给了他所谓信心,同时也让他丧失了本心。”
不可否认,这样的写作者有很多,不光是散文作者,其实,一个写作者的心
态,全在作品里了。还喜欢另外两个人关于写作的话语,不妨一并录下来:
麦家:“作家不但要翅膀,也要拐杖。孤独就是你的拐杖。一个作家必须学
会孤独,把孤独当作一个花园,去享受和品尝孤独,和人类、和自己对话。”
张锐锋:“文学品质的好坏,很重要的一个判断标准就是洞察力。视野决定
文学作品的广度,专注力决定文学作品的深度。”本心(思想境界),孤独,
洞察力,专注与执着,这是成就一位文学家的基本素养。
※ 省城今有大事,某某届电影节开幕,在走红毯,颁大奖,我觉得自己是外人
(估计许多人有些感),本来就是。一些(娱乐圈)大事,无关生活痛痒,
也无需每人以手加额。
这个城,“盛事”不断上演,是拉动还是求广告传播效应,都距民生很远。
普通人关心的是道路拥不拥挤,地铁何时建好。他们更关心衣食住行这些切
身问题。当然,我不是这个城市里的居民,只是暂住民,许多事似乎我没有
资格发言。虽然如此,我还是要问一个问题:这个城市(其它很多)生活会
越来越好?也许,从许多量化的概念预测,真的会越好。但我相信只有百姓
说好时,才真的是好。答案虽未置可否,可我并不乐观。
说实话,城市越来越盛装亮相,老百姓越来越以家居装的羞赧生活。平实没
什么不好,再大的轰动效应,也仅是一时的烟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