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行者的风言谵语》:二月风语【2014-02-22】

标签:
文学原创张筱思想随笔文化 |
分类: 散文、随笔作品 |
独行者的风言谵语
□
【2014-02-23】
人生,不是无路可逃,而是已无处可逃。
他说:从别人的目光,我得到反证,也就是说,我与这个世界(集体之间)是有距离和差异的。他为此感到骄傲,这是他想要的。或者说,是他想要过的一种生活。
他被劝导、教导着(那些人有资格这样?)说话的人,说的都是常识性的,集体的经验话语,与他,有什么关系?他只笃定着自己的思想、行径,他相信笃定的这一独特性:他与世界,世界与他的关系。他内心坚硬的内核,拒绝吸纳这样的一些东西(成功经验,俗世规范,做人准则等等),宁愿如“全然孤独单子”。
譬如,一张躺椅、一本书(《尽头》)、一杯绿茶(海南,高山茶)、一朵花(印在毛毯上盛开的芙蓉),此际,正与他发生着关系,这是他的世界;如果他愿意,可以告诉朋友(事实是给友发了信息图片),让朋友也进驻到他这独一无二的世界(暂时性的,短暂的世界)。如同写作,这就是唯一性。由此,写作的可能,远比想象具有更多可能性。
事物的本相是异样的,说白了还是人心的异样。如一条河流,涉入的河段(上游,中游,下游)不同,进入的生命体位(手,足,全身浸入,或畅游其中)不同,经历的寒凉温热(早、午、晚,季节)不同,得出的结论也自然千差万别。
他说:没有人能够真正走进我的内心世界,也不理解我之于现实世界。
他说:我不是一个逃遁者,只想要自己的世界与自己的生活。只想用一个“裂隙”,把红尘隔断。
大雪之后,沙枣果坠落一地,小巷深处,行过的足迹,总有意无意从沙枣果上踩过,所以他说,他看到了一地生命的碎裂,一地沙枣树梦的碎裂,一地思想的碎裂。现实中,这样的碎裂,无处不在。
沙枣果,在人们眼里,是无用之物,故视它们如无物之物。而在鸟雀眼里,它们是美味,是滋养生命的圣果。
他说:许多事物的结局不可想象也难能想象得到,如这沙枣果的一地碎裂。
他说:我倒是愿意当一个认领者,认领这些破碎的想象回家。
的确是这样,“在呈现我们周遭世界的稠密度和连续性时,语言总是显得不足、零碎而不完整”。那些碎裂,是沙枣果的语言,可是又有几人能听得懂呢。他说相信他自己是懂的。
隐喻里没有真相,错觉中没有真相,幻象里就更没有有真相的希望。真相,往往在拨开怀疑的迷雾之后,才会显见。
起风时,太阳也将坠落。天空还是无边际的蓝,仰望时,恰一群白鸽飞过。这是此一刻世界的真相,他仰望时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