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色寨,文字或符号的力量(散文)

标签:
张筱散文滇越铁路碧色寨之恋符号采桑子文化 |
分类: 散文、随笔作品 |
“碧色寨开口说话了。”在海男关于碧色寨、关于百年前即1910年滇越铁路的这本小说中,我读到了人字桥、水鹤、大锡、个旧、兀鹫、米轨、寸轨等诸多尺寸学、物理学、地理学、风水学方面的符号,正是这诸多的符号,构成了《碧色寨之恋》忧郁的基调与悲悯的色泽。
当我陷入有限的阅读回忆之中,我才发现海男的文字这样有力,它具有一种神秘的、强大的、绵延不遏的穿透力量,以至于这种力量需要我在阅读时用全身心来防备甚至抵御,我怕自己被这种强大而神秘的力量燃烧、焚毁。也正如后记中的那句话:这是一部从开始时的燃烧到变成灰烬之后的冷却之书。
我以缓慢的速度进入它的体内,又一次次被文字的力量打动。也一次次沉溺于碧色寨百年前的一个个场景与一个个情境中不能自拔。自然这样的阅读是慢的,每读完一节或者两节,我就会反扣上书进入反刍与沉思之中。这样我的意识便随同她文字飘荡着的哲学意味,随着她文字凸显的图景,也跟随着她的疑惑震荡跌宕着不能自已。在时间密笺与地理纷繁的隐喻中图解生活、诠释生命的来由,感受生死悲欢。百年之前的梦,挟裹在文字符号中,在百年之后,在这本小说中复活,继续向前延展——守望者,漫游者,或悲或喜的爱情故事动荡着、隐忍着、也焚烧着,在不同的境遇不同的场合抒缓着不同的迷人旋律。
当事者,旁观者,后来者。历史混淆了这些角色的界限,文字穿透了时空与时间的概念,在某些时候,我感觉到自已就置身在碧色寨百年前的场景,在不同的场景中,那些故事里每一个不同的角色,都变成了我(或我变成了他和她们,呵呵,我真的有点迷惑了)。全景式的碧色寨被故事推得很远,全息透视式的场景又把碧色寨纤毫毕现活生生地摊开在我面前。
海男眼里的碧色寨:“它就是我们人类的一个遗址,类似身体的器官。”关于爱情的经验则是“爱情在更多时候就是在无望和飘渺中与你所爱的场景和所爱者告别。”对于人的局限,她说:“任何人也不可能用苦难将肉体简史历练成一部钢铁和石头之书。”
我眼里的《碧色寨之恋》,是一部激情澎湃的多幕诗剧,一部风光簇新时空交错的音乐片,更是一部爱恋悲喜交集的情景剧。浪漫的、矛盾的、冲突的、缠绕的、寂静的、沉重的、忧郁的、平实的、苦难的诸多因素与因缘情结,因为碧色寨的存在而发生碰撞,因为滇越铁路的延伸而起伏跌宕。这是一个多彩的世界,是一个浮云翩翩的世界,是一个真实的梦幻世界。
文字本身,它就是一种特殊的认知符号。它可以纪录历史,可以有色彩、有温度、有情绪、有向度。当然,我们也可以把许多东西看成是一种特定的,具有特别意味与特殊意义的符号。人字桥、水鹤、大锡、个旧、兀鹫、米轨铁路、寸轨铁路等等都是这本书中的一个个特殊符号。还有那些穿行于百年前的碧色寨的人:周亦然或丽莎,保罗·曼帝或艾米莉,采桑子或弗朗西斯或者马克,托尼或者张翠花……他(她)们其实在这本书中也仅仅是一个具有血肉之躯、具有思想感情的具像符号而已。就是这些形形色色的人或符号之间生发出的形形色色的爱恋,铺展并生动着碧色寨百年前的历史。进入或者撤离,等待或者守望,都在生死离别中最终寂静下来。这样,这本书就成了碧色寨百年前历史的一个符号。
当把某一事件看做一个符号时,你发现它周围缀满了其它符号。当我们把语言也看做是符号时你发现它周围也挤满了其他密密麻麻的符号。唯有失语时,符号不再产生,从而通达永恒。
碧色寨是真实的,无论是百年以前还是百年之后。碧色寨的故事是真实亦虚构的,唯有失语是真实的,那是历史的失语。碧色寨的真实,如同我们的身体一样美,它的器官、嗅觉、体味,它的故事如同我们被时间抻展的生活故事一样真实,也如同我们的梦幻一样虚无。无论真实或者虚无,都是值得守望与期待的。它就是埋藏在我们每个人身体里无法破解的生命隐喻。
2011-02-24
伏龙坪·三合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