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落五泉山(散文/摄影)

标签:
张筱散文泰和五泉山公园铁钟千佛文化 |
分类: 散文诗·作品 |
元旦三天假,每天或早或晚,无一例外地都是一个人去兰山散步。有句话叫“近水楼台先得月”,居在伏龙坪,沿伏直公路散步去二台阁或者更高、更远的地方,已成为日常的习惯了。这三天除了元旦那天外,另外的两天,都与这接连两场迟来的雪生发了一些关系:踏雪、赏雪,似乎就成了我这个假期的主题。
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我俯瞰山脚下的五泉山公园时,看到了与往日不一样的情景。往日站在高处看到的五泉山公园,不是被浓荫遮蔽下,显现一派清凉;便是在深秋或数九寒天的隆冬,展露出一派苍茫萧瑟的姿态。可是经过这两场薄薄的落雪,边走边俯瞰五泉山公园时,眼中却是一幅平日难见的景色:公园中的莲湖上凌波轩的灰色嵌在一大片银色中间,比平日更醒目;园中高大的树冠,浓密的树影,由苍黄、红褐、灰青杂陈出的迷幻色彩,在城市高大建筑群景深的衬托下,更显千百风情。公园中古刹、亭台楼阁沾染的雪,恰好给这些古朴的建筑勾勒出银色的轮廓,使这些依山而建的古雅建筑从这个视觉看去更显得突凸、蜿蜒、高挺、明丽。当我用相机聚焦、定格时,雪后的五泉公园,在视窗显现出一幅平日难见的水墨图画。
一路上走走停停,也不断地变换着角度俯瞰五泉山公园的景色。的确,从每一个不同的角度,我看到了雪落五泉山的不同神韵。而这些神韵,却让我心头升起一丝疑惑。因为我从这条路上俯瞰五泉山公园,不知有多少次了;如果按一年我散步去二台阁十来次,这几年加起来少说也有近百次了,可没有那一次能象这一回,五泉山神韵给我留下如此深刻、美妙的印象。但仔细一想我又释然了。也许是之前见到的大雪中的五泉山,是因光线的缘故,看得朦朦胧胧;另外就是雪落得太太少,没有能勾勒出这样特别的效果。也许,是心情的使然;同样的景色,不同的心情,在心中的印象、感受,是大不相同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就是此之谓吧?
走到二台阁前的三岔路口,环视了一下四周景色,当我想原路返回时,心中忽然一动,何不从这豁口台阶沿路下山,从侧面再看看五泉山的景色呢?但低头看见台阶上被踩得光溜溜的积雪,我又迟疑了。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从这样溜滑的台阶下去,会安全抵达山脚的广场?正犹豫不决时,恰好看见有人在朝我这个地方攀爬,近了才看清是前后两拨人:前面一拨是一家三口,后面一拨几个从神情上看好象他们是朋友。这一干人突然出现,又增加了我的信心,决意从此下山。下山途中,又遇到几拨人,虽说他们每个人都显得气喘吁吁,有的人额角都是汗晶晶的,但与我相向而过时脸上流露的喜悦却没有丝毫遮掩。登山健身,踏雪赏景,在当下繁忙的生活状态下,能有这份闲情,也算得上是一种雅致雅趣了。下行的路虽有几处难走,但下山途要比我想像中的顺利。当我站在千佛阁对面空旷的平台上,再凝视五泉山公园中的景色时,目中又显别一番情致。
站在这儿由高往低,依次望着被雪装点的千佛阁、文昌宫、卧佛寺、万源阁、大雄宝殿,古建筑群落排列有序、起伏有致又重叠交错的侧影,让我的心变得迷离起来。树间,间或有星星点点的白,或一绺绺的雪色显现出亮色;仔细听听,似乎有流水的声音。在目光反复搜寻中,我看到了树丛间露出一角的冰瀑。那冰挂晶莹的白,那冰瀑凝固的舞姿,让我生出到近处观赏的冲动。刚好,我发现不远处有人踩踏的痕迹,过去一看竟直通园中,这样就自我免票入园了。我要声明的是,这一逃票行径无关道德。
穿过窄小难行的捷径,直接就到了“惠、甘露、掬月、摸子、蒙”五泉之一的“蒙泉”。泉边有一对夫妻,正在兴致很高地左瞧右看,而我却从他俩身边错过,在泉边我没有多呆,而是顺着蒙泉水流下的方向下行十数米,去了冰瀑处。望着造型奇巧、异样,又显得晶莹剔透的冰柱、冰花、冰舞……我再次被大自然的神奇陶醉了。随后,我又拍摄了几张照片,才恋恋不舍地离开。我知道,这将是我这个冬天遇到的最美的冰瀑了,也许,它们也是金城这个冬天最美的冰瀑了
拾阶而上,去卧佛寺前、文昌宫外随意走动。对于千佛阁,我没有想要去攀登的兴趣。此间的佛堂佛殿,因多次来瞻拜已不陌生。只是想感受一下公园中另一种平常没有的情境。走过“猛醒亭”前时,我停下了脚步。正是“猛醒”二字,一时间让我若有所思。从亭子前左右两侧碑上的介绍得知,这口泰和铁钟铸于金泰和二年(泰和为年号,即南宋宁宗赵扩嘉泰二年,公元1202年。距今800多年)。泰和铁钟铁钟高2.60米,呈八角形,口径1.65米,口围5.30米,重万斤,至今完好无损。关于“猛醒”,据载1939年日军飞机三次轰炸兰州时把已有1300年的历史的普照寺夷为平地,但泰和铁钟安然无恙。泰和铁钟1954年移至五泉山,建猛醒亭以铭国耻。移步从四个侧面打量着那口巨大的泰和铁钟时,有人翻栏而入,敲击这口铁钟。飞散开来的浑厚钟声,一时间让我觉得脑醒目清。新的一年,又是新起点。游园中邂逅“猛醒亭”与泰和铁钟悠然的钟声,于我又是一种什么样的警示呢?走出很远,我还在用心灵感受着鸣钟之音。
别样的生命,是别样的风采姿态。游园中,随处可见的合抱粗细的古木:臭椿、旱柳、国槐、银白杨。它们或魁梧、或伟岸的躯干;它们或圆盖参天、或婆娑多姿的树冠,都给我一种生生不息的生命启示与启迪。也给我的心灵一种更广袤、自在、旷达的观照。
边走边看,我觉得公园里的亭台、长轩空旷了许多。没有了茶座、茶摊,也没有了摩肩接踵的游人;紧闭的寺门、殿堂,也少了往日纷至沓来的香客。清肃的环境,这静的氛围,还原了名刹古寺的原韵。这是多么难得的一份宁静啊。也许,我一直寻找的,就是红尘之外的这份宁静,就是喧嚣之外的这一种惬适。雪后的五泉山之行这些意外的收获,让我感到无比地幸运。
2011-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