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子,被谁催熟(杂文)
标签:
张筱红枣果子神童大田作物杂文文化 |
分类: 评论、杂谈 |
张 筱
一场雨下了一整夜,驱散了些许暑气。雨后恰逢双休日,又过了两天读书喝茶的惬意日子。周一下午忙完手头的活,正有点乏困时,一同事过来,在我桌头搁下几枚大红枣,说让我尝尝鲜。看着这几枚红枣时,我突然来了精神,没想到这些大红枣成熟得这样早。因为在九米斋院落就有一颗枣树,在院中看书、在枣树下喝茶时偶尔抬起头,在有意无意间都会看到树梢上结满的青青枣子。意外地得到几枚大红枣,心中自是欣喜的了。没有往深别处想,便拿起一枚咬上一口。
虽然这几枚大红枣看起来像是“早熟”, 但咬了一口时,却仍是青枣的味儿,再咬下一点红红的枣子果皮细嚼时,竟然有点苦味——我猜想这肯定是又被人用“药物”催熟的。只不知这药物对人体有害无害?!
从半月前,金城的街头就有核桃抢鲜上市了,今天,同事又买回来大红枣请大家尝鲜。其实,这都是被人为地催熟的些果子(实)。它们,比自然成熟上市都早了一个月左右。
老家盛产核桃,一般上市都在农历的七月七之后自然“脱壳”上市;而街面上提早上市的核桃,剥落外面青青的壳时,需要人来协助完成:用刀割,用棍棒敲,或者用腐蚀剂腐烂后再泡进清水中漂,然后才上市,这样的果子,粗看着鲜亮,其实在人为的“加工”过程中,已不再成其为“绿色”果品了。这样的果子,我是不愿食用的。
近年来,流行反季蔬菜。所谓的反季节时蔬,就是通大棚温度调节,加上激素类药物的催化,在这种作物不能于大田生产的季节上市。因为量小,自然可以抢个好价钱。殊不知这类蔬菜在生长过程中,施用了比大田作物更多的农药,有些在上市前,还没有过药物残效期呢。且抛开这类蔬菜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有多大,就那口感、品质,都比不上大田作物。借用“新生儿“来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如果说大田的作物是“足月分娩”,那么反季节时蔬就是“早产儿”。
说到这里,又想起前阵子网络上热传的一位中学生抄袭成名事件。在这个事件中,我一直以一个旁观者自觉地关注着关于这一事件的话语。现在来看,这位同学,也只是被社会“催熟”的“早产儿”。就这一事件从根本上分析,除了这位同学“自我”的虚荣心、名利心“唆使”外,“催熟”的因素有家庭层面的、学校的层面的、社会层面(某些文学编辑、网站版主等)种种因素在为其推波助澜。而当其“作品”在许多刊物的发表、获奖后,许多人又以伯乐自居沾沾自喜,以为真的发现了一位“文学天才”。殊不知,在“抄袭”被曝光后,许多人才知“抬错了轿子”,许多人才醒悟,是他们“捧杀”了一位有文学潜质的“才子”。
记得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冒出了几位“神童”。当时少得可怜的媒体争相报道其“天才”事迹。那时的我正值少年,看到这样的事迹,自然是打心眼里又敬佩又羡慕的。当然,在内心深处,也可能深埋、隐忍着一点不易察觉的不屑。这少年人的狂妄,也是难免的。再后来,在不同的年代,几乎都有“神童”、“天才”的出现。自然,这些都是被媒体炒热的。现在回头来看,这些“神童”、“天才”随着自身的变化,使其桂冠“腰折”,最终也没有成为惊天动地的人物。盘点这许多“神童”、“天才”,最后没有“腰折”的又有几人呢?
有位朋友,吃饭时拒绝吃鱼。究其原因,他就现在的鱼,都在饲料中添加了激素,吃鱼对身体不好。其实,许多种饲料添加剂中,都有激素成份;就连瓜果蔬菜施用的许多喷洒肥料中,也都有激素成份。这样,才能把禽们早点催肥,才能把瓜果蔬菜早点催红、催熟……也常听到人们抱怨,现在东西的味道,大不如从前了。多种作物以前的老品种,生长周期长,品质自然就好,只是产量(数量)低。现在的东西,看起来是越来越光鲜了,产量也很高,可是品质却变得差多了。
纵观其它现象,譬如幼儿教育、儿童教育,也很有些被“催熟”的味道。除了正常的课业以外,各式各样的学习班、特色班、艺术班……让孩子们过早地背负了在他们这个年龄不应负重的东西,这是大人们的残酷,还是社会的残酷呢?
其实,许多事(物),都有其自身规律,可是,当人们随意地打破这些规律时,事物就显得无序而混乱了。为什么不等核桃真正成熟好再收获?为什么不等大红枣“甜又香”时上市?说白了,“抢鲜”形同“抢钱”,他的危害,在于忽视了“道德”的底线。那么在幼儿、儿童教育上,许多“催熟”的手法,能让人说些什么呢?
话似乎越扯越远了,还是就此打住。
2008-08-04 金城·西关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