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张筱
飘香兰州牛肉面
对兰州的第一印象,是穿城而过的黄河与黄河铁桥。这大概是十多年前的我,作为一个外地人,是兰州在我心目中的第一印象吧。若干年后,到这个省城谋生,这才发现遍布街衢、小巷的牛肉面馆,才是这个城市最大的特色。
近几年来,我一直在这个城市工作,生活着。刚开始,我并不喜欢吃牛肉面。但我发现,许多牛肉面馆生意很火,从早晨一直到下午,吃牛肉面的人很多。许多市民每天的早餐,就是一碗牛肉面。后来,我也渐渐地喜欢上了牛肉面。说喜欢,虽是有点违心的说法,但刚到城市的一段时间,我曾经天天都要去吃牛肉面。之前也曾走过许多地方,但一大碗牛肉拉面不足两元的价格,可能是一碗面食最便宜的价格了。不怕笑话,刚开始是图牛肉面便宜,后来是切实喜欢上了。喜欢面的筋滑爽口,喜欢汤的鲜美、麻辣。自然,这都是旧话了。
在以后的几年间,牛肉面数次调价。每次调价,都会引来些风波。其原因是市民们对牛肉面有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是基于生存、生活习惯角度生发的;也因为价格的诱因与本身的敏感度,民以食为天,价格上涨,自然牵动人心。当然,从另一角度看待,相当一部分市民生活水平还很低,牛肉面的涨价关系到自已日常的切身利益,所以他们很在乎。
楼下有两家牛肉面馆,左边一家是老字号老牛肉面馆,右边是一家连锁店新开的分店。不论是新店还是老店,两家生意都很红火。因为近,也由于习惯成了自然,那天中午,我又去了老店。但店门却上着锁,原来是某一少数民族在过年,门口告示明确写着歇业三天,见此,我只好转身去了另一家,就那个连锁分店。这儿人很多,交钱,取碗,排队(说实话,我不喜欢吃饭时这样麻烦,等待是时间的浪费),最后才从窗口取了面,吃了一口,觉得两家的牛肉面从色、复、味各方面区别不大,只是份量上有点差异。吃完牛肉面,往回走时才记起,这儿的价格是一碗两元五角。到这儿吃饭的人多,是因为老店歇业多起来的(是不是许许多和我见老店歇业才来这儿),还是因为便宜了五角钱的缘故。记得年前就“牛肉面该一不该涨价”正反方的争议在当地媒体刊出,被全国多家媒体转载,就这区区五角钱的差价,让“兰州”跟着牛肉面名扬“中华”。
牛肉面往小了说,关乎着这个城市的日常生活;往大了说,关乎着民生。这个城市的牛肉拉面,已经数百年演绎、积淀,而成为一种文化,这个“文化”不只中饮食的,而且更是市井的、热辣的、独特的、民俗或者说民族的。这是我对兰州牛肉拉面的基本认知。
那次以后,我有意分别到两家店去吃牛肉,观察了一阵子发现:这么近的两个店,老店执行的是一碗三元的价格,新店没调价,仍比老店少五角。可是食客是一样的多。由此来看,牛肉面涨价,似乎这也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其实饮食价格放开或上浮,是必要的。只要店主遵守行规,只要质量有保证。给店主一个选择的同时,也给了食客一个选择。这才合乎情理,这才能产生和谐。
牛肉拉面,是兰州本土的饮食。只有兰州境内的牛肉面,才是正宗的,才是风味飘香独具特色的。这也正是兰州牛肉拉面的魅力所在,才为天南地北的食客所喜欢。一方水土有一方水土的特性,这是谁也不能改变的;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饮食特色与饮食习惯,这也是无法改变的;还有就是人们的心理作用,或所谓的故乡情结暗示。诸如这些,构成了
“兰州牛肉拉面”独特的“文化”景观。
离开了兰州,再高明的大师,也烹调不了兰州牛肉面的味道。
离开了兰州,无论那个地方的牛肉面,兰州人都吃不出家乡的那个味。
2007-10-25 金城·西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