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条城拾梦【收藏琳琅满目的民俗馆】(“洁云杯”征文)

(2007-10-17 17:19:07)
标签:

我记录

感动瞬间

文学/原创

张筱

随笔

条城拾梦

收藏

琳琅满目

民俗馆

分类: 散文、随笔作品
       条城拾梦【收藏琳琅满目的民俗馆】(“洁云杯”征文)              
 
图文/张筱

         【收藏琳琅满目的民俗馆】

 

    一些东西消逝了,就永远地消逝了,连背影都没有留下!一些东西正在消逝,在时光的每一个转身中,在不久的将来将踪迹全无……一些东西永远不会消逝,那将是一些由民俗民风漫弹的晚唱——当我去过了青城民俗馆后,心下不由生出诸多感慨与感叹来。

    穿过城隍庙左侧的一道小门,就到了青城民俗馆院子。与城隍庙相比民俗馆建筑毫无特色,它好想是一座废置的仓库被利用而已。走进那两扇敞开着的大门,这一印象更加深刻。空荡荡的房子里,沿着墙根一个接一个地挤满了许多过时的农具,一角是两台吹糠用的手摇风车,屋中间堆着三个大小不同、装置也略有不同的石磨石碾:小手磨、磨面粉的石磨、碾谷的石碾。除小手磨,这石磨石碾一般都用畜力推动,当然,也是可以用人力推动的。

    在里面转悠着,觉得这就是一个堆积杂物的地方。各式各样的器具、器物杂乱地堆在地上、靠在墙角、挂在墙壁。

    屋中间,很不规整地摆着两排木制、竹制的劳动工具如木犁、耙、粪驮子之类;还有日常生活中取暖用的“火盆”,挑水用的“木桶”,取物的“镩子”等等。在左边墙上,一组畜生用的“装备” 挂在那里:驴子推磨时用的“眼罩”(用它遮住眼,这样驴子才会很自觉地推动磨盘转上一圈又一圈),拢头(又称拢嘴),拥脖子,夹板子,铃铛,鞭子等。另外在背墙上,有一组三十多张反映农耕生活与民风的速写画框:风车净谷、木匠凿眼、木匠锯木、除地、碾场、扬场、耙地、耱地、田间播种、犁地这些生动的劳动场景以及牛拉木车、牛拉轿车、风箱吹火、火盆取暖、骑马游玩等许多早年乡村生活场景。

    置身其间,我又想到自已早年时的一些劳动场景,还有农耕的快乐与艰辛。但场中的确有些已在民间消失许久的器物,甚至于有一部分我也是第一次见到实物,读着粘在上面的文字,才知道是作什么用的。这些与农事、与乡村生活曾经很密切的器具、器物整体呈一种灰暗的色调与色彩,如果说这偌大一个房间还有一点亮丽色彩的话,那就是搁在背墙脚两顶华丽的“神轿”了。

    两大间展室里收集、陈列的器具、器物种类繁多,还真让人看得眼花瞭乱了。但大体可分为“劳动用具、生活用具、交通用具”三大类。民俗馆各种器具上随意地贴着的标签,让本来就乱的展馆显得更凌乱。室内连一个管理人员都管不见(可能只有人负责开门、锁门而已),而且陈列的东西可由游客随意摆弄,也由此可见展馆的地位,只是一个对旅游“陪衬”的作用。民俗馆也仅成为一个噱头,根本没有谁会从中感受到农业的神圣。

    也许,这与我从事过农耕生产有关,看到这些熟悉的东西时,就不由得让人心生亲切感与亲近感。虽然展馆管理无序、陈列杂乱无章,的使是这样,展馆中的这些我曾经使用过、没有使用过的每一件器具、器物,在我心目中都是神圣的。农业喂养了我们的祖先,也喂养着我们。这使我无法忘怀,也是我不能忽略的一种真实存在。尽管这种真实已变得越来越模糊。

    在民俗馆逗留了很久。在逗留时反观自已的内心,才发现自已也已变成一个物质人。步出民俗馆时,我沉重的心情中又增添了一种叫作“沉痛”的物质,让我的步履失去了来时的轻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