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张筱
【锣鼓家什敲响了年味】
咚、咚、锵;咚、咚、锵;咚、咚、锵;咚、咚、锵……
咚、咚、锵;咚、咚、锵;咚、咚、锵;咚、咚、锵……
锣鼓声在城隍庙院内,激烈地响成一片。一条长板橙上,坐着的四个汉子,分别司着一面鼓,一面锣,两对钹。随着汉子挥动的鼓棰、先是两下鼓声,然后是擂鼓的、敲锣、叩钹的汉子按一样的节拍,让家什合奏,铿锵浑厚的音韵就飞散开来,热闹了这一片天地,鼓荡已围满了场地一圈的观众们期待、盼望的心潮。
我进入门楼后,戏楼上的戏刚结束。敲敲打打的锣鼓声却又响了开来。“咚、咚、锵”,这是打小就熟悉的声音。高亢的锣鼓声,围观的人群,热闹地就象过大年。童年遥远的记忆,又被城隍庙锣鼓声摇动。
每到逢年过节,这样的声音几乎都是村村响着。记得每年从腊月三十开始,就有人在村子里的大场上敲敲打打起来,一直到正月初五前后,这浓稠的鼓点,才一点稀疏起来。大年初二走亲访友,每到一个村子,几乎都会听到这种单调、重复的锣鼓声。
咚、咚、锵,咚、咚、锵;咚、锵、咚、锵、咚、咚、锵……
咚、咚、锵,咚、咚、锵;咚、锵、咚、锵、咚、锵、锵……
咚、咚、锵、锵、咚、咚、锵;咚、咚、锵、锵、咚、咚、锵;……
敲打的节奏是舒放、缓慢的或急骤的,鼓点是变化多端的。随着鼓手鼓棰擂在鼓面上的轻与重、缓与急,加锣与钹的配合,会敲打出多种不同的效果。一般好的把式擂鼓擂得抑扬顿挫,敲锣的、叩钹的虽只是配合,但也要练得久了,几个之间才能达成默契。上面的三组排列只是示意,远远不能道尽锣鼓声的意韵与意味。
锣鼓声的千变万化,还与这支队伍的阵容有关:最少三个人,一人擂鼓、一人敲锣、一人叩钹;也可以是多人组合,一般是鼓多于锣与钹或是它们的倍数。年节随处可闻的锣鼓声,这是传弟民间喜庆、欢乐的音韵。虽然它是那样简单、重复,但又是那么热烈地堆积、延伸着人们对“年”的祝福与祝愿。这是中国的、民间的、喜庆的、欢乐的乐章!它已传递了千万代,响彻了数千年!
听着激越锣鼓声,我开始考量城隍庙南大殿,见正殿前悬着一块匾额,它看上去给人的感觉是笨拙而古朴,便向边上一位大伯问起“汉代孤忠”这四个大字的含义。从大伯的口中,我了解到的是这样的信息:城隍庙原址初为秦州刺史狄青的议事厅,故又称“狄青府”,始建于宋仁宗宝元年间,明神宗万历二十五年,改为守备府,是一条城守备军指挥部的所在地,清世宗雍正二年改建为城隍庙。大殿左右两侧的鼓楼、钟楼是重建的,还有雕梁画栋的门楼与戏楼,也是近年重修的。城隍庙是当地人们进行文化交流、休闲娱乐的场所。他还解释说上面提到的“一条城”,是青城原名。听前辈人讲,小镇最早只有大约二里许,东西长、南北狭,故叫做“一条城”,在民国时期,简称为“条城”。后来为了纪念狄青,改称为现在的青城。
欢快的锣鼓声,粘住了游客的脚步,吸引了邻近的乡民。场院里人越聚越多,好戏马上将要开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