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茗香逸远
一抹心香逸红尘
文/ 王秋霞
坐在阳台上,手捧一本由中国作家出版社出版的精美散文集《青春行旅》,封面版图是蔚蓝的天幕,昏黄的地平线。那种空旷优雅的意境,让人不由得想跟作者走进“青春行旅”、“心路旅痕”、“伏龙散札”、“漂泊之风”、“男人的玫瑰”、“不老的风景”之中,体察其淡泊、达沉、丰厚的思想境界,和作者对生命及生存的种种感悟与灵魂流放所凸显的平实的哲思色泽。
张筱是我十多年前认识的文友。由于生计,他一直漂泊在外,也有好多年没有他的音讯。当走到《青春行旅》这本书里时,才看到了他的行踪,了解了他的思想动态。他仍以守清为本,创新为髓,从而使作品清丽绝妙,雅宜超凡,字里行间透出他高雅的心态和独特的神韵;也透出由个人生命历阅而成形的一种特殊的文化氛围,飘逸着醉人的江湖气息。
在文学的辉煌大殿里,散文是一种最古老而又始终充满青春活力的文体,它的真实性亲切性和随意性的特点,决定了这一文学样式最能反映作者的学识、才华、文化素养和生活功底,也最能显示和体现出作者的个性与气质。正是牧歌式的乡村生活,砺炼着他细腻的性情与不屈的个性;而在以生命为代价的羁旅生涯中,又坚守契而不舍的精神。他虽然半生经历了许多坎坷,但信仰之灯不灭,在丰富的精神世界里仍然燃烧着理想主义者的火花。读他的散文集也是一种辗转与他结伴而行的感觉,能看到他爱读书、爱思考,对生活、对大自然、对朋友都充满热情,怀着深挚的爱,像表面平静的水在汩汩的流淌,显出一种恬淡、柔婉、温馨的美,形成一种温婉清丽优雅秀美的风格。他仿佛是和好友闲聊似的,以自然、率真、洒脱的神态、畅达冼炼、蕴藉的笔触,在写他的所见、所用、所感、所思,在写恬静、安逸、怡然的心情。他在情景结构上带有浓郁的诗意,在语言思想上富有诗情哲理。《触摸家园》时:疲惫的心泊在温柔的港湾,思乡的情溶在亲人的爱中。他说《昨夜无眠》:是有序的生命被无序的生活敲打的满目疮痍,生命被世俗的枷锁囿于一个悲惨的境地——缺乏激情、缺乏创造,殁失了少年的勇猛、无畏、果敢、刚毅。可洛河的水给予了他坦荡的秉性。他在《生活的答卷》里说:上帝就是我,就是真诚、守信坦率的谦谦君子之风;就是刚正不阿、嫉恶如仇的傲骨;就是坚忍不拔、百折不回的志气;就是朴实、善良、清纯、博爱的美德。内心的高贵,让我一次次倒下又站起来,顶着风雪、踏着泥泞、擎着烛火一次次上路,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我曾经读过他的散文诗集《漂泊之魂》,他用诗的语言、小说的意境、哲人的思维和目光去领悟、书写。而在《青春行旅》这本散文集中,对我感触最深的是《幕前幕后》。他说:每个人都在选择着不同的上演场所和自己喜爱的角色,真正能把握生命涵养与青春激情,能够自导自演的人毕竟缪若星辰。历史往往被强权奸污。一个时代的兴盛繁荣与否,不是由宗室王权商贾豪富来定位,而应当是村夫布衣与庶民百姓神暖腹胞的生活写真。在我们惊羡科技发展的盛世背后,还有多少人忍受着同类的盘剥与欺辱。在我们礼赞文明社会的同时还有多少人在街头巷尾酗酒、吸毒、赌博、嫖娼……他用敏锐的视角摄下了一幅社会全景图;他用漫画的形式描写了五光十色的真实场面。
“青春行旅”中他这样描写:如果生命是一列客车,生活就是旅行的过程。穿越一条条隧道的黑暗,抛弃一座座城市的喧哗浮躁,超越一个个站台的虚荣与失落。在秦州山道上乘坐客班车时,看着一位山村老大娘,一边跑着向前赶,一边挥动手臂高喊“停车”。滑稽的样子,都忍俊不住笑出了声。大娘读懂了他人笑脸上的嘲弄。她上车只是善意的笑了笑。我从内心深处对老大娘油然生出一种敬意:她不理会别人的嘲弄,搭上这一趟早班车是她的目的。可见张筱时时观察、处处留心,对生活有自己一套独有感悟,视角独特、思想性极强。他从《栖在黄河源头》用《阳光洗濯》《黑色情结》:忽然想起了祖父——祖父望着四野里沉甸甸的麦穗,抚须微笑的姿势。祖父不会说成功二字,却把自豪写在沟壑纵横的脸上。张筱这些晶莹剔透、灵巧秀丽、耐人寻味的篇章既汲取了散文诗的语言精华、含蓄而又节奏感的长处,又舍弃了它过份拘谨的形式上的附属,显得更为摇曳多姿、自由流畅、洒脱不羁,因而丰富厚实、优美动人。
张筱还在《痴花》中这样感慨:要是把人的良知、道义、情操、美德或世上的一些美好的事物、情义……都能象花一样培植出诱人的芬芳,那该多好!张筱的美好愿望,其实就是他选择文学的根本。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