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张筱
青铜绝唱
一
有一种金属的声音,在日月交替的时光里漫游,从古到今一直飞扬了数千年,成为穿越时空的绝唱。这种金属就是青铜,这种声音就是铜钟发出的音韵:浑厚、悠扬、辽远!
羁居的地方,距南山很近,故时不时能听到南山传来的悠扬钟声。不论是春夏还是秋冬,不论是天晴还是天雨……钟声没有规律,却时不时传入我的耳鼓,令人心潮起伏,久久怀想。南山钟院,在城南的天然屏嶂和第一高峰皋兰山顶座落。在此腑瞰远望,黄河穿城而过的都市万千气想象尽收眼底。
早晨六点,在五泉山广场见面后,我们仨顺着五泉村坑洼不平的小巷,穿过红泥沟,在上山的水泥台阶攀爬,朝目的地——皋兰山顶三台阁逼近。顺着朝上涌动的人流,四十分钟后,我们爬到了一个平台:伏直公路。在这处,人群一分为三,大部分人在原地散步休息,一部分人顺着山腰平缓的柏油路往回走,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人穿过公路沿台阶继续攀登。我与小峰夫妇当属最少那部分人之列。
途经南山钟院,我们去院子里摸弥勒佛。这尊铜铸的弥勒佛左手抚膝,右手托着一个硕大的金元宝,腆着大肚子笑容可掬地坐着。传说谁能闭眼向前走八步伸手摸到金元宝,此人必财运亨通。我们仨中,小峰闭前行走八步后,很准确地摸到了金元宝;小峰妻子摸到了弥勒的肚皮,而我什么也没摸到(摸空了)。临上钟楼时我忍不住回头又望了一眼笑弥勒,发现他的肚皮、手上的金元宝锃光铮亮,想是摸到的人多吧。不过仔细一相,我也就释怀了(这两个部位最凸出),其实摸着摸不着与福气无关呀。
上了钟楼,小峰说要为我们敲响平安祈福钟。就在他敲响第一下时,我按下了相机快门。钟声响了起来:一下、两下……浑厚、悠扬的钟声,在皋兰山顶飘荡,飞过二台阁、飞过五泉山,最后才在城市的喧嚣声中沉落。整整敲了六下,如同六只曲子,在天地之间纵横穿越……这是这天早晨最早最悠扬、悠远的钟声。
那天傍晚发了一场暴雨。暴雨过后,当我站在山腰欣赏城市难得一见的彩虹时,南山的晚钟,不知又被谁敲响了。天边的彩虹,远处传来的钟声,令人感到正置身于一个梦幻的境地:心也悠悠,情也歌唱。
二
铜钟,已成为历史的遗迹,遍布在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角落;铜钟,已凝聚为一种文化,传承着历史联接着现代;铜钟,已成为一种生命生生不息的象征,栖居着厚重的人文底蕴与未来崭新的期待!
铜是人类最早认识和使用的金属,也是人类用以制造工具的第一种金属。人类从居无定所到定居,以及到从事农业生产和饲养牲畜,一直在使用铜。在中国,4000多年前的夏禹时代就有了青铜器。迄今为止,还出土了商殷时期的铜钱、铜镜、铜鼎、铜钟等文物,它们充分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达程度和中华民族先辈的高度智慧。而在阿纳托尼亚,人类社会最早使用铜器是公元前5000多年前;在中东地区的西奈荒漠中,出土了公元前3500年前的最早的铜炉。
对钟最早的认识,我依稀记得是高家庄村口大树上的那只铜钟吧。当敌人来犯时,高老钟拉动了绳索,敲响了《地道战》中的这口钟。那是一只警钟,其寓意是很深的。直至今天,我们还会时不时听到、看到这样一个词:警钟常鸣。钟,它已经不是一种器皿,而很自然地成为一个提示、警醒的指征,一个深存于人们思想中的意象。
上初中时,去乡(那时还是公社)所在的中学参加运动会,在乡中学的后院,也见到过一口大钟。只是年代久远,对这口钟的质地现已记不清了。听堂兄讲他们上学时上下课不用按电铃,是敲钟。恐怕堂兄讲的就是这口钟了。那所乡中学是在一座寺院的旧址上改建的,这口钟可能是寺院的留存吧。这个寺叫铁佛寺,据说寺院大殿供奉着一尊铁佛像,寺名便缘于此吧。铁佛寺中的铁佛像早就轶失,那口钟也不知归处,除了现存的几株古柏、古松外,先辈们口中流传的铁佛寺,早已被历史风云淹灭了。
再后来,就是青年时代参加县文联举办的创作学习班时,在县文化馆的大院,见到了一口巨大的铁钟,记得介绍文字表明它是明、清时期的一口铁钟,钟上的一些铭名已模糊不清。钟被栏栅围着,属省级保护文物。一晃多少年过去了,只是再没有机会再去文化馆,也不知那口大铁钟还在不在。
三
最早的金属钟是编钟,是我国古代的重要打击乐器。在中国古代,编钟是上层社会专用的乐器,是等级和权力的象征。编钟音乐清脆明亮,悠扬动听,能奏出歌唱一样的旋律,又有歌钟之称。
具有“乐钟之王”的美誉曾侯乙编钟是中国古代最辉煌、最完美的乐钟。这套编钟工艺精美,音域可以达到五个八度,音阶结构接近于现代的C大调七声音阶。另外,编钟上还标有和乐律有关的铭文2800多字,记录了许多音乐术语,显示了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先进水平。曾侯乙编钟是目前中国出土数量最多、规模最大、保存较好的编钟,被誉为人类文化史上的奇迹。当埋葬在墓穴中已经长达2411年的曾侯乙编钟出土的时候,中国音乐界、考古界震惊了,用它演奏的音乐征服了世界。
“歌钟”从皇宫始兴,最早出现在商代,当时多为三枚一组,它是依钟的大小不同而有次序地悬挂在木制钟架,用木棰敲击发音,音色清脆、悠扬,穿透力强。
商代编钟造型别致,钟柄部分是空心的,并与内腔相通,钟的表面有简单的兽面纹饰。在殷代大型王室墓葬妣辛墓中,出土的五枚一套的编钟,可构成四声音阶序列。
编钟兴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西周中晚期,编钟已由三枚或五枚发展为八枚一组,能发出相隔一个小三度或大三度音程的两个音级。当时编钟经常用于宫庭宴会,被称为“钟鼓之乐”。至春秋中晚期,又增为九枚一组或十三枚一组。战国初期的曾候乙墓编钟,共六十五枚,每个钟体上都刻有错金篆体铭文,被称为我国古代编钟之王。
秦汉以后,在历代宫廷雅乐中所使用的编钟多呈圆形,形制上有了很大改变,且每钟只能发出一个乐音。在经历了500多年黄金时代后,它由盛兴而衰退。自宋以后,迄止清代,编钟铸造技术鲜为人知,钟乐也渐被淘汰。
古人常把“钟鼎”联结在一起,由此可见钟声,更是历朝历代国运昌盛的一种象征。而1999年世纪之交建成的108件大型“中华和钟”,则是编钟在当代演绎出的一个成功范本,奏响一曲久远而不绝的铜之歌。
四
晨钟幕鼓,梵音不绝的景象,自当是民间的一大奇观了!著名的少林寺、南华禅寺、开元寺,还有鸡鸣寺、大佛寺……凡有寺院必有钟器,而许多大寺院中也建有钟楼、鼓楼。据史料表明,保存最早的佛钟铸造于南朝陈太建七年(575),可惜它已东渡重洋,为日本东京井上源太郎所收藏,而国内留存铸造时间最早的就是唐钟了。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的这首诗把枫桥与寒山寺的优美意境融为一体,成了闻名中外的千古绝唱,寒山寺也因而名扬天下。诗中所营造的种种优美的意境,成为多少人崇仰的精神家园。特别是那“夜半钟声”的孤决意味,更令多少人心向往之。真不知又有多少人因为这一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而来到寒山寺,也想听一听那打动了一位诗人心灵的钟声。
寒山寺位于苏州城西阊门外枫桥古镇,始建于南朝时期的萧梁代天监年间(公元502-519),曾名“枫桥寺””。到了唐代贞观年间(627—649),传说“寒山”和“拾得”二位高僧曾由天台山来此住持,遂更名寒山寺,故寒山寺因此而得名。寒山寺在历史上曾迭遭火灾,屡经兴废。清光绪22年陈夔龙拓门构堂,并建钟楼,铸钟悬其上,以存古迹。后又重建大雄宝殿,一时又成为吴中名刹。
但凡古都,都有钟鼓楼。已无法考证,最早的钟楼是那个朝代的那个城池。如北京、西安、南京等都有钟鼓楼;较大一些的城邦,也曾有过钟鼓楼。只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现代建筑的钟楼,已不是安置巨大的铜钟、铁钟,而是被时钟替代了。在每个城市的中心广场、车站、码头这样一些场合,从都市到县城,几乎都能发现各式各样的电子时钟。电子时钟,已成为划时代的一个符号存在于寰宇内外。
“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久违的你一定保存着那张笑脸,多年以后,能不能接受彼此的改变?……”
生活在改变,世事在改变,时代在改变,而历史的涛声依旧,而青铜的音韵依然飞扬着——成为我们灵魂的绝响。
2007-07-26 西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