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张筱
张筱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8,517
  • 关注人气:1,02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 筱:当诗歌以斤“卖”——兼论记者的立场与诗歌的地位

(2007-07-24 13:34:18)
标签:

张筱

诗歌以斤“卖”

立场

地位

分类: 评论、杂谈
张 <wbr>筱:当诗歌以斤“卖”——兼论记者的立场与诗歌的地位 张 <wbr>筱:当诗歌以斤“卖”——兼论记者的立场与诗歌的地位

         

        当诗歌以斤“卖”

      ——兼论记者的立场与诗歌的地位

 

    其实,文章(严格地说是书刊)以斤论价,并不是什么稀奇事。但是,当我得悉这又一诗歌事件(估且称之):“自称诗人的苏非舒在北京大山子798艺术区内的一个橱窗前吆喝着。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二十多斤诗歌先后被卖出。”时,喘息声还是不由有些沉重。据说,苏非舒以百元一斤价格卖出的诗歌,购买者以“圈内人”居多。我不知这是不是这次诗歌事件的真相,但在对这一事件的描述中,我却注意到了两个词。它是那样刺目。

    在这里,“吆喝”为什么不换成“销售”;卖出的“诗歌”,为什么不能是卖出的“诗集”呢?由此可见媒体是怎样为一个诗人自已推销、销售文化产品推波助澜的。也由此可见一些“记者”的良心、价值取向上的心理疾瘤。

    假如说,是一个生产商在街头推销产品,记者们能如此“热心”地在媒体上帮着吆喝么?答案一定是否定的。可是,为什么偏偏对这件事很热衷呢?窃以为无非是在看诗歌的“笑话”,无非是借机抛制一个吸引眼球的“亮点”来达到炒自已(媒体)的目的。对于一些记者而言,哗众取宠已成为利益最大化的支撑点。以“独家”好新闻稿件多换取一些薪水,本是无可厚非的事情。但读完对这一“诗歌事件”的报道,我却对于记者的立场有着以上不同的看法。

    接下来,作为一个写作诗歌的人,我想对诗歌目前所处的地位谈点自已的看法。我以为在现行市场机制还待完善的情形下,诗人或者说仅靠诗歌(出版诗集)是不能够养活自己的(更别提养家糊口)。一个诗人如果仅想用诗歌(文化产品)来解决自身生存问题,那是很大的问题(当然,不包括各级文联名下领财政工资的那一部分诗人们)。

    再说这次诗歌事件,如果诗人以百元一斤价格卖出的是诗集的话,我以为只是转换了一个计量单位,把按“册”卖变成了按“斤”卖,其行为中最本质的“核心”没有变。单从价值上讲,“百元一斤”的价格与按“册”、“本”计价出入没有多大。如果说“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二十多斤诗歌先后被卖出。”,我以为诗人的推销是成功的。没有必要为这一事件惊叹或“大呼小教”,诗人只不过是在市场尝试、完成了一次“文化产品”的交易而己,当为诗人的姿态喝彩!

    任何东西,都不是高高在上的,也不可能高高在上,诗歌也不能。高高在上的只有一种东西,那就是神!

    在我的心目中,诗歌首先是一种精神产品,然后才是文化产品。我更愿意把诗人看作是一种荣誉与荣耀,而不是一种谋生的职业。我想,除了诗,我们还能不能放下架子,做点别的?!

    诗歌的确受到了冷落,诗人也受到了冷落。这是不可否认的现状。也有人问:诗歌目前的问题(没有市场)出在那里?前行的路为何如此坎坷?自救的道路又在哪里?这些的确都是很难回答或根本就没有答案的问题。但我还是要说,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在诗人以灵魂来坚守荣誉与荣耀的进程中——尽管这个过程很长,但好在还有一些人热爱着诗歌、写作着诗歌,这就够了。

    我想,如果我的诗集出版后,除了书店之外,我也愿意走上街头与读者互动,这并不丢人,也并没有让诗歌蒙羞。

 

                       2007-07-23  西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