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ipo发审委承销商投行路演 |
分类: 股市春秋 |
当一支股票IPO上市时,这意味着它将在市场中获得大量资金,巨大的财富效应中随即显现。谁将从中受益呢?利益链之间的关系如何?对股票市场又将产生怎样的影响?这是一个值得花点时间了解的课题,因为,它很有可能在不知不觉中触动你手中的利益蛋糕,至少,你可以明白,在利益面前,一些人可以不择手段,让投资者付出代价。
一只股票如要IPO上市,首先,公开募股的公司必须向监管部门提交一份招股说明书,通过审核该公司才能继续被允许公开募股,该审核工作正是由证监会负责完成。IPO审核流程分为受理、见面会、问核、反馈会、预先披露、初审会、发审会、封卷、会后事项、核准发行等主要环节,分别由不同处室负责。自2004年以来,中国新股发行实行核准制下的保荐制,目前,该制度弊端正日益显现。一是监管部门对股票供应进行管制,严重影响股市供求关系,加剧了新股发行高市盈率、高发行价、高超募资金的“三高”现象。二是拟上市公司为达到上市目的,往往会充分“包装”,调优财务数据,造成大量财务造假、欺诈上市等行为。三是监管部门掌握新股上市的生杀大权,而过度行政干预容易产生权力寻租动机,是滋生腐败的根源。
接下来,IPO公司需要四处路演以向公众宣传自己。经过路演,一些机构投资者会对IPO的公司产生兴趣,他们将作为风险资本投资者来投资IPO的公司。需要说明的是,风险资本投资者并非想入股IPO的公司,他们只是想在IPO上市之后再抛出股票来赚取高额的差价。所以,从风险投资者的角度而言,只要能发行出去,IPO后的股价自然是越高越好。为了想更多地套现,就把股票发行定价拉高,可能原本只有40倍市盈率,就把它拉高成70倍甚至更高市盈率,而股东的这种高市盈率套现行为,实际上就是在二级市场坑害股民。
然后,有一个金融机构会被聘请为IPO公司的承销商,由承销商负责IPO新发行股票的所有上市过程中的工作,并负责将所有的股票发售到市场。IPO新股定价就属于承销商的工作,IPO新股定价过程分为两部分,首先是通过合理的估值模型估计上市公司的理论价值,其次是通过选择合适的发行方式来体现市场的供求,并最终确定价格。作为承销商,其好处就是按发行价和发行数量获得一定比例的佣金,大致在1%至3%左右,这巨额的佣金,足以驱动承销商拼尽全力推动股票IPO高价发行。
IPO成功之后,上市公司的好处就是获得了大量的资金,缓解了公司的资金困难,不用再依靠银行贷款,可用于公司发展和扩大再生产。而对于原始股东而言,其极低价股份可以在公开市场上高价套现,这回报可能是10倍甚至100倍以上。于是,奇怪的现象发生了,大规模高管在IPO上市套现辞职,其背后透露出来的信号是,IPO巨大的财富效应,让不少拟上市企业只以追求上市,而后套现离场为目的,这些曾经的企业家们完全将主营业务抛诸脑后,因为从IPO上市后的套现过程中,他们已经赚到了数以亿计的财富,一辈子都花不完。另外,有数据表明,2001年以来,中国主板市场年均退市率仅0.5%左右,而纽约证交所超过6%,伦敦证交所超过11%,反差较大。A股基本上不会退市,业绩不行大不了并购重组,再重新创造一个概念股,又可以继续在市场上圈钱。
IPO的盛宴,除了投行(承销商)、原始股东之外,还有会计师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来分享,他们属于配角,收入相对要少一些,相当于投行的3%—8%之间。不过,如果律师事务所和会计师事务所里有人担任了发审委委员,或者在证监会里有人脉,那拿到的就绝对不会少。在IPO链条中,会计师和投行的捆绑关系非常明显,常年和公司打交道的会计师们,很清楚如何与投行做“利益互换”。
IPO利益链中蕴藏的巨大财富效应,很容易使拟上市公司、投行、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财经公关公司、保荐人、部分官员等各方捆绑在一起。从审批这个源头开始,寻租的范围被层层扩大,而广大投资者则成为这些寻租行为的最后埋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