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高送转次新股年报高管套现填权抢权股票 |
分类: 股市春秋 |
每当年报密集披露期的来临,高送转和分红行情常常同时演绎。那么,在A股历史上,是否存在高送转和分红行情的规律?而高送转行情的市场环境是什么,市场溢价多少?什么样的公司会演绎高送转行情,主要判断的依据又是什么呢?
高送转行情的由来
分红和送转股票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现金股利分红,我们用股息率指标来衡量。二是送红股和资本公积转增股本,我们用每股送转比例来衡量。纵观A股市场,我们不难发现,投资者对高送转的敏感度更高于股息分红,高送转股票平均获得的超额收益远超过高股息率的公司。
从本质来看,“高送转”股票在大比例送红股或大比例以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后,公司股本总数虽然扩大了,但公司的股东权益并不会因此而增加。也就是说,“高送转”股票对净资产收益率没有影响,对公司的盈利能力也并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影响。
高送转受追捧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是心理因素,例如某股10元一股,年报时10股送10股,股价拦腰一半成了5元,视觉上价格降低了一半,很容易吸引新股民的跟风,因为跟风的并不会感觉到价格高。其次,投资者对高送转股票公司的未来业绩往往会有更好的预期,希望通过填权行情,从二级市场的股票增值中获利,利用这种预期,主力常常将“高送转”演绎成为年报出台前的炒作题材。
从过去十年的高送转获得收益情况来看,在牛市情况下,高送转概念往往能获得更高的超额收益;而市场表现较疲弱时期,虽然收益较牛市有明显下滑,但高送转概念的股票仍能保证5%以上相对大盘的超额收益,这说明在弱市情况下,高送转主题仍是市场关注的热点所在,高送转作为一种题材,在A股市场经久不衰。
市场环境和行情表现
通常,高送转股票的表现是“三高一新一小”。“三高”则指高股价、高业绩、高积累的股票,这“三高”通常是高送转的必要条件,高股价通过送转可以大幅度降低股价吸引人们跟风,高业绩说明公司成长性不错,丰厚的公积金可以保证高比例转增股本,而每股未分配利润则代表分红潜力高低。拥有“三高”特征的公司,市场往往看好其成长性,而上市公司管理者也难免有套现的冲动,特别是每股公积金高的公司更是如此。
“新”是指次新股,次新股送转一般比较积极,这是因为,刚上市的公司财务状况普遍较好,特别是普遍存在超募现象,因此高送转有财务支撑。而且,在上市一年后,一些公司高管、股东持有的股份陆续解禁,高送转能激活股性、活跃成交,高管和原始股东减持时也就相对会很容易。
“小”是指股本规模偏小,在2011年年报中,统计显示,截至目前的91家高送转公司中,沪市主板股票有12只,占比为13.19%;深市主板股票有2只,占比为2.20%;创业板股票有35只,占比为38.46%;中小板股票有42只,占比为46.15%。我们不难发现,中小板、创业板股票在2011年年报高送转板块中的占比超过了8成。
由于2011年市场偏弱,高送转股票大幅填权的几乎没有,但除权前的“抢权”行情则仍然相对清晰,不少高送转股在除权前都经历了较大幅度的上涨。事实上,从统计数据上也可以看出,在抢权期间表现较佳的个股,往往在除权后会陷入低迷。而在抢权期间表现低迷的个股,除权后则相对强势,但也很少能走出大幅上涨行情。在大多数情况下,有高比例送转概念的股票一般还是会远远跑赢大盘。
如何掘金“高送转”
每到年报如火如荼披露之时,高送转概念都会成为市场热点之一。在市场中掘金高送转概念,必须认清形势,把握行情脉搏,不可盲目出击,必须提前潜伏,避免在投资高送转概念时成为最后的接棒者。
散户之所以容易成为最后的接棒者,一是因为散户没有信息优势,二是散户很难把握变化的节奏。总的来说,“三高一新一小”是判断高送转股票的基本条件,已公布预案的多数公司均符合上述条件,从往年的经验来看亦是如此,拥有“三高”特征的公司往往都会推出高送转方案。市场转暖时,普通投资者要把握高送转的机会,最佳方式就是研究上市公司财务数据,提前在“三高一新一小”公司中“潜伏”下来。
从原理上来说,股本扩张是公司规模扩张的自然要求,高送转与高成长互为因果,因此,导致股价上涨的原因实质上并不是高送转,而是隐藏在背后的高成长。而当市场对高送转题材的炒作有些偏离实质时,投资者须理性对待。
一般来讲,次新股上市公司都手握巨额超募资金,为自己和广大股东发放一些红包,也为激活股性,上市公司对高送转往往乐此不疲。但是,也会有高送转属于资金故意炒作,更糟糕的是,机构与上市公司联手,吸引普通投资者跟风接盘,配合大股东和高管套现,或者借机抬高机构解禁期快到但股价还处于破发或盈利很少个股的股价,这样一来,最终受伤的只会是中小投资者。
总之,上市公司实施高送转的原因千差万别,在参与此类投资之时,投资者还是应该尽量从上市公司本身的经营状况出发,找到真正值得投资的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