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行一:初会莫斯科

标签:
莫斯科前苏联单轨列车莫斯科地铁联邦公路 |
分类: 欧洲纪行 |
午餐过后,我们告别苏兹达尔,乘车前往俄罗斯首都莫斯科。我们的旅游大巴沿联邦公路行驶,联邦公路相当于中国的国道,是俄罗斯的高等级公路,途中也设有专门用的休息区。令我感到惊讶的是,虽然俄罗斯人均收入高于中国很多,但迄今为止,俄罗斯还没有一条标准的高速公路。
一路上,两边是广袤的草原,茂密的森林,还有野旷掩映的木屋,构成了人与自然和睦的风景。偶尔会看到路边的墓地,旁边摆着鲜花,墓地如此静谧,很美,很安祥,超过了所谓的豪华墓宅,长眠于此的人,真的是与大自然溶为了一体。
离莫斯科越来越近,车越来越多,路上越来越堵,大车小车,挤满了公路。在路的边上,还有一些的货摊,摆着大量的卡通玩具、充气小船等物品,大概是为满足莫斯科人郊游而设。我还看到一大片焚毁的树林,显然是去年举世瞩目的莫斯科森林大火留下的痕迹。
经历4个小时的旅途颠簸,我们抵达莫斯科。进入城区,路很宽敞,马路两边多为苏联时期建筑,很少见到现代化高楼。城区很大,在城里穿行好长时间,终于到达莫斯科城区北部的一家宾馆下榻。一想到马上就可以看到就举世闻名的红场、神秘的克里姆林宫时,我的心不禁开始激动起来,因为少儿时期苏联电影中的镜头就将呈现在眼前。
莫斯科是俄罗斯的心脏,是欧洲最大的城市,人口超过一千万。莫斯科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交通拥堵,街头车水马龙、好不热闹。私车、公交车、有轨电车,有时就行驶在一条道上。路边,到处都是随意停放的私家车,占满了路边以至行车都很困难。和许多国际化大都市一样,莫斯科也患有行路难的“城市病”,让我感到难以理解的是,莫斯科城区人口少于北京,面积却是北京的四倍,尽管车辆总数都差不太多,但莫斯科的拥堵情况却丝毫不亚于北京。
后来,我观察发现,莫斯科全城除跨河或跨铁路的桥梁外,几乎看不到立交桥,市内停车场也寥寥无几,而随意停车几乎是莫斯科人的通病。另外,莫斯科有轨电车太多,这种苏联时代的有轨电车速度慢、占道多、噪音大,其实也是莫斯科交通拥堵的重要原因。不过,由于它载客能力强,节能环保零排放,所以它还是受到莫斯科人的厚爱。
值得莫斯科人骄傲的是它的地铁,莫斯科地铁全长接近 300公里,是世界上载客量最大的地铁之一,一直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漂亮的地铁。在后来的行程中,导游特意安排我们坐了两站地铁,我算是亲身体验了一下举世闻名的莫斯科地铁。
走进莫斯科地铁,它的陡和深令人十分惊叹,感觉上要比北京的地铁深两三倍,据说距地面有一百米左右,从滚梯上往下看,远远的看不见底。莫斯科地铁为什么要建那么深?据说是历史原因,因为莫斯科地铁早在1935年就已经开通,当时苏联政府出于军事方面的考虑而修建,为了备战防止空袭,有意将地铁建得很深,一直延续到现在。
我看到的两个地铁站的建筑造型各异、华丽典雅。每个车站都由著名建筑师设计,建筑格局也各不相同,多用五颜六色的大理石、花岗岩、陶瓷和五彩玻璃,镶嵌除各种浮雕、雕刻和壁画装饰,以名人、历史事迹、政治事件为主题。照明灯具十分别致,好像富丽堂皇的宫殿,享有“地下的艺术殿堂”之美称。
地铁车厢除顶灯外,还设计了便于读书看报的局部光源,在车厢门口安装了报站名用的电子显示屏。车厢里,人虽然也不少,但远没有北京地铁那样的拥挤,人们或看报听歌,或闭目养神,悠然自得。莫斯科地铁四通八达,覆盖面广,莫斯科人离不开地铁。
我们住的地方在莫斯科市区北部,离全俄展览中心不远。宾馆是典型的苏联时期建筑,楼层很高,墙壁很厚,和大多数俄罗斯的宾馆一样,电梯小、床小、卫生间也不大,真不知道人高马大的俄罗斯人怎么能住的习惯。
因为白昼很长,每天回到宾馆,天都还很亮,所以我们还要到附近走走。由于不在城市中心地带,这里显得安静,没有拥堵,周边除了公园,就是森林,还有小河,空气特别好。在马路上,时常会有飚车速度很快的摩托车手,在小河中,能看到划桨漂流的青年男女,看来莫斯科人业余生活相当丰富。莫斯科绿化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40%,街心花园、文化休息公园、绿化园林带比比皆是,这是一座真正的花园城市。
附近有一家电影制片厂,铁门比较旧,看上去很不起眼,一看门牌原来是大名鼎鼎的高尔基电影制片厂,许多著名苏联电影就是从这里出来的!随着苏联的解体,这座电影制片厂想必是已经风光不再,不过,制片厂旁边一座前苏联标志性雕塑───工人和集体农庄女社员,还是能让人想到它昔日的辉煌。
雕塑旁边有一座高架单轨列车线,上面跑的列车看起来很像磁悬浮列车,这是莫斯科新修建的旅游观光线路,是属于现代技术的轨道交通。单轨铁路线对面,是莫斯科有名的宇宙宾馆,暗红色的二十多层建筑,呈长长的椭圆形向莫斯科中心张开怀抱,显得时尚大气。让我感到好奇的是,宾馆大门口立着法国原总统戴高乐的塑像,后来一打听,原来宾馆还真是由法国人设计和投资建造的。
城市很大绿化不错,交通虽然拥堵,但地铁十分发达,这是莫斯科给我的最初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