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读评子川 |
与历史共存亡
——子川诗歌的一种印象
叶橹
(《诗刊》下半月2006年10期)
我认识子川,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当时他还在泰州市文化馆任职,我因为一件小事得到他的帮助,感到他做事踏实负责,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后来他送过我一本《总也走不出的凹地》,这本诗集的书名让我体验到一种永恒的象征的意味,而那些具体诗作则给我留下了清新流畅的良好印象。
后来他调到了南京,但同我没有什么联系。只是他调到《扬子江》诗刊后,又有了少数几次的接触。这些年他写的一些诗,倒是经常寄给我的。也正因为如此,我对他的诗才有了全新的印象和解读。
最近一次同他交谈时,我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对他说,“你可以用‘与历史共存亡’的题目写一些诗。”他说考虑过类似的问题,但操作起来并不容易。我则说不是要你写大而无当的东西,而是要在大题目下作小文章。他默然,我也默然。
现在我就以此为题,谈谈我对他的诗作的一种印象。
我虽然比子川大了十多岁,但在某一历史阶段的经历上,却有着许多类似的体验和观察。譬如他写上世纪70年代的农村生活的诗,不仅勾起我的一些沉重的回忆,而且也加深了我对华滋华斯所说的“诗是宁静中的回忆”的理解。我还为此写了《1970年发生了什么……》(见《名作欣赏》2006年第5期)一文。我从他诗所看到的“历史”,虽然已经随风远逝,但文字所留下的真实,却是无法磨灭的。
以前在大学读书时,对个别老师总是津津乐道于“野史”而对“正史”似乎不屑一顾,往往并不能理解。如今经历了数十年的人世沧桑,总算是明白过来了。而诗人进入历史的方式,恐怕得另辟蹊径才行。子川那些写“1970”年的诗,在一些“大手笔”书写“正史”时,也许是不屑一顾的,但对于我们这些“时间的虱子”们而言,却是最真切不过的历史。子川写道:“秋风梳篾大地/人是时间缝中一堆虱子”所以我希望在他的诗中读到的,正是这“一堆虱子”的跳蹦,而不是“大手笔”所书写的“历史”。再譬如,子川写的《向日葵》,从凡高那“灿烂得令人起疑”的“一次次扭曲我所熟悉的向日葵”到“曾经向着永远不落的红太阳”的向日葵,前者的“扭曲”是艺术,而后者的真实却意味着荒诞。艺术能够与历史共存,而荒诞却随着历史而消亡。因此,人们从子川那“信手抓起一把葵子/不小心嗑出一堆1966年的阳光”中,“偷窥”到了一种对历史的调侃与嘲弄。
诗人进入历史并与历史共存亡,这好像是一个很宏大的话题,其实,如果从平民的视角使其微观化,这本是一个很实际很具象化的话题。只要诗人不妄想叱咤风云,不无端地编织自我陶醉的英雄梦,不自作多情地充当什么代言人,而是把自己当作一个诗意栖居的普通人,那么,进入历史并与历史共存亡,便是一件十分普通而正常的事情。就像子川在《黄昏》一诗中所写的那样:“从黄昏切入生活/有一种微醺似清香型佳酿/飞鸟入林去,行人走在回家的路上/这是清晨所没有的感觉/也是晌午所没有的感觉/黄昏令人陶醉/一千年前,婉约的词风吹我/两千里外,钢蓝的海风吹我”。就是这种“切入”的方式与姿态,使我们感受到了什么叫做诗意的栖居,什么叫做普通人的生活与历史。这样的普通人,与生活同在,与历史共存亡,不是十分自然的吗?
与历史共存亡这一话题的自然又必然的延伸,自然是诗人所必须具备的历史感。谁都知道历史感是一个很沉重的话题,但是在普通人身上,它其实又是一个很具体很实际的问题。《黑镜框》也许是子川为了怀念某位亲人而写下的悼亡之作,但是我在读到“茶几上时钟依旧在走/命运齿轮上,我生命的链条依旧在转/你已经没有未来”这样的诗句时,有一种悲从中来的味道,但也有一种豁达的启迪。死者长已矣,生者情意绵,人生代代无穷已,不就正是这种生死的延续吗?我同子川谈论过,我们这些人所经历过的,对于现在的青年一代来说,几乎是难以理解甚至是不可信的。而对于有的人来说,这种“难以理解”和“不可信”,恐怕正是他们窃窃私喜地盼望着出现的“历史”呢!
任何一个具体生命的存在都是有限的,一个具体的生命消失了,他们的历史也就结束了。所以“你已经没有未来”并不是什么特别令人难堪的事实。可对于那些生命的链条依旧在转的人,如果对逝去的历史茫然无知,作为个体,我们会为他感到悲哀。可是,如果是一个民族的集体失忆,那将是一个什么样的后果呢?
的确,历史似乎让人永远也说不清道不明,因为在很大程度上,当代的“在场者”,特别是那些需要维护自身现实利益的“权重者”,他们需要以自身的利益权衡历史,于是便有了“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之说,有了“历史是一笔永远算不清的糊涂账”之说。不过,在我们这些芸芸众生看来,自己的亲历所见所闻,才是实实在在的历史。因此作为诗人的子川,也只能以自己的切身体验进入历史并与它共存亡了。至于后人将怎样看待这段历史,有谁能预料得到呢?如烟的是往事,并不如烟的也是往事,就让这样的往事成为历史,给后人一个判断和抉择的参照吧。
——子川诗歌的一种印象
叶橹
(《诗刊》下半月2006年10期)
我认识子川,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当时他还在泰州市文化馆任职,我因为一件小事得到他的帮助,感到他做事踏实负责,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后来他送过我一本《总也走不出的凹地》,这本诗集的书名让我体验到一种永恒的象征的意味,而那些具体诗作则给我留下了清新流畅的良好印象。
后来他调到了南京,但同我没有什么联系。只是他调到《扬子江》诗刊后,又有了少数几次的接触。这些年他写的一些诗,倒是经常寄给我的。也正因为如此,我对他的诗才有了全新的印象和解读。
最近一次同他交谈时,我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对他说,“你可以用‘与历史共存亡’的题目写一些诗。”他说考虑过类似的问题,但操作起来并不容易。我则说不是要你写大而无当的东西,而是要在大题目下作小文章。他默然,我也默然。
现在我就以此为题,谈谈我对他的诗作的一种印象。
我虽然比子川大了十多岁,但在某一历史阶段的经历上,却有着许多类似的体验和观察。譬如他写上世纪70年代的农村生活的诗,不仅勾起我的一些沉重的回忆,而且也加深了我对华滋华斯所说的“诗是宁静中的回忆”的理解。我还为此写了《1970年发生了什么……》(见《名作欣赏》2006年第5期)一文。我从他诗所看到的“历史”,虽然已经随风远逝,但文字所留下的真实,却是无法磨灭的。
以前在大学读书时,对个别老师总是津津乐道于“野史”而对“正史”似乎不屑一顾,往往并不能理解。如今经历了数十年的人世沧桑,总算是明白过来了。而诗人进入历史的方式,恐怕得另辟蹊径才行。子川那些写“1970”年的诗,在一些“大手笔”书写“正史”时,也许是不屑一顾的,但对于我们这些“时间的虱子”们而言,却是最真切不过的历史。子川写道:“秋风梳篾大地/人是时间缝中一堆虱子”所以我希望在他的诗中读到的,正是这“一堆虱子”的跳蹦,而不是“大手笔”所书写的“历史”。再譬如,子川写的《向日葵》,从凡高那“灿烂得令人起疑”的“一次次扭曲我所熟悉的向日葵”到“曾经向着永远不落的红太阳”的向日葵,前者的“扭曲”是艺术,而后者的真实却意味着荒诞。艺术能够与历史共存,而荒诞却随着历史而消亡。因此,人们从子川那“信手抓起一把葵子/不小心嗑出一堆1966年的阳光”中,“偷窥”到了一种对历史的调侃与嘲弄。
诗人进入历史并与历史共存亡,这好像是一个很宏大的话题,其实,如果从平民的视角使其微观化,这本是一个很实际很具象化的话题。只要诗人不妄想叱咤风云,不无端地编织自我陶醉的英雄梦,不自作多情地充当什么代言人,而是把自己当作一个诗意栖居的普通人,那么,进入历史并与历史共存亡,便是一件十分普通而正常的事情。就像子川在《黄昏》一诗中所写的那样:“从黄昏切入生活/有一种微醺似清香型佳酿/飞鸟入林去,行人走在回家的路上/这是清晨所没有的感觉/也是晌午所没有的感觉/黄昏令人陶醉/一千年前,婉约的词风吹我/两千里外,钢蓝的海风吹我”。就是这种“切入”的方式与姿态,使我们感受到了什么叫做诗意的栖居,什么叫做普通人的生活与历史。这样的普通人,与生活同在,与历史共存亡,不是十分自然的吗?
与历史共存亡这一话题的自然又必然的延伸,自然是诗人所必须具备的历史感。谁都知道历史感是一个很沉重的话题,但是在普通人身上,它其实又是一个很具体很实际的问题。《黑镜框》也许是子川为了怀念某位亲人而写下的悼亡之作,但是我在读到“茶几上时钟依旧在走/命运齿轮上,我生命的链条依旧在转/你已经没有未来”这样的诗句时,有一种悲从中来的味道,但也有一种豁达的启迪。死者长已矣,生者情意绵,人生代代无穷已,不就正是这种生死的延续吗?我同子川谈论过,我们这些人所经历过的,对于现在的青年一代来说,几乎是难以理解甚至是不可信的。而对于有的人来说,这种“难以理解”和“不可信”,恐怕正是他们窃窃私喜地盼望着出现的“历史”呢!
任何一个具体生命的存在都是有限的,一个具体的生命消失了,他们的历史也就结束了。所以“你已经没有未来”并不是什么特别令人难堪的事实。可对于那些生命的链条依旧在转的人,如果对逝去的历史茫然无知,作为个体,我们会为他感到悲哀。可是,如果是一个民族的集体失忆,那将是一个什么样的后果呢?
的确,历史似乎让人永远也说不清道不明,因为在很大程度上,当代的“在场者”,特别是那些需要维护自身现实利益的“权重者”,他们需要以自身的利益权衡历史,于是便有了“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之说,有了“历史是一笔永远算不清的糊涂账”之说。不过,在我们这些芸芸众生看来,自己的亲历所见所闻,才是实实在在的历史。因此作为诗人的子川,也只能以自己的切身体验进入历史并与它共存亡了。至于后人将怎样看待这段历史,有谁能预料得到呢?如烟的是往事,并不如烟的也是往事,就让这样的往事成为历史,给后人一个判断和抉择的参照吧。
前一篇:子川诗印象·张桃洲
后一篇:逆水而上的子川·张清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