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原创作品醉花阴文化杂谈诗歌 |
分类: 图文游记 |
【醉花阴】节前随感
清夜无眠思旧梦,历数呈绝影。不日到春节,喜庆忙年,灯火人潮涌。
静心打字如临境,百绪神觉醒。集比趣飞扬,壮美河山,鼎盛欢歌颂。
英伦印象(十四)大英博物馆(一)
参观大英博物馆,是我很期待的一件事情,必定它是西方人眼中的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就想看个究竟。据说,这么一座影响巨大,国字号的博物馆,里边竟然没有一件它们本国的文物。这也不免让人联想到侵略和掠夺的字眼,堂而皇之的展览,不是在炫耀曾经的历史辉煌吗。日不落帝国时期,世界上四分之一的土地被它占为殖民地,大英博物馆的展品,自然有好大一部分与殖民文化有关。鸦片战争以来,仅我国文物流失海外的就超过1000万件,仅在大英博物馆就藏有中国文物2.3万多件,其中有大量珍品和绝品。真是静下心来思考这一问题,这就是历史,很难更改的。何况博物馆的收藏是多方因素形成的,对于世界各地的游客来说,可以通过历史文物的“聚宝盆”,去更多的了解世界,也是很难得的一件事情。
大英博物馆又称不列颠博物馆,位于英国伦敦新牛津大街北面的大罗素广场,成立于1753年,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伟的综合性博物馆之一。目前博物馆拥有藏品1300多万件,但由于空间的限制,目前还有大批藏品未能公开展出。说起它的起源,那还得追溯到一个著名收藏家,他是英王乔治二世的御医,汉斯·斯隆爵士。他收藏的8万余件文物和标本,还不包括他的植物标本和图书馆里的藏书与手稿。斯隆本想把自己的收藏交给乔治二世国王,献给国家,但是由于当时没有博物馆能摆放这些藏品,只有通过发行彩票,等到建馆资金到位后,斯隆才最终如愿以偿的将藏品交给国家。就在1753年博物馆成立那年,这位收藏家爵士也去世了。直到1850年经过二次改建的博物馆基本上就是今天这个样子了。
大英博物馆有十个展馆,馆藏文物太多,面积也太大,有限的时间,到里边一转腰子就看不到多少东西,一些重要文物还可能被漏掉。好在重点参观,我们旅行团都安排有当地导游专门解说,戴上耳机,边走、边看、边听他讲文物的来龙去脉,就有意思多了。给我们解说的是一位五十多岁的光头当地华人,就在大英博物馆业余讲解接团有十多个年头,可见他对里边的熟悉程度。他很善谈,讲的游刃有余,别有风趣,我们还是挺喜欢他的。特别是讲馆藏三宝及古埃及、希腊、罗马、中国文物等,让我们听的津津有味,乐此不疲的紧跟着他屁股后边,生怕漏掉点什么,好在有耳机,隔着几米也都听的清楚。
大英博物馆的室内中央广场还是极具感染力的,顶部架构是用1656块不规则形状的玻璃组成。广场中央高大的圆形建筑便是古老而著名的圆形阅览室。此阅览室,就是当年马克思写资本论时的图书馆。阅览室四周的楼梯通向各大展厅。自广场中庭建成后,这里就成为了大英博物馆的中枢地带。广场内还有古老的雕塑及希腊风格的内门,和现代的屋顶设计形成极大的反差。偌大的空间像是在对着时空喊话,就让你叩问这新老建筑完美结合的美妙之处,会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想像。我倒是立马想到了巴黎卢浮宫门前的玻璃金字塔的设计,和这玻璃屋顶钢结构造型不同,却同工异曲,给人一种全新的美感,在这上上下下的格子空间里,你就像游荡在妙不可言的神圣殿堂中,在时空的闵闵遐想中,打开一道道神秘的隧道之门,找到你想知道的,也是奇妙世界插曲中,一个个不可多得的答案。
大英博物馆的看点数不胜数,最负盛名的当属希腊罗马艺术馆。馆内设有22个陈列室,涵盖了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5世纪的
希腊馆中最著名的文物是高台上的一个小屋子,它就是上边提到的希腊帕特农神庙。该庙是为供奉
据当地导游讲,现在的希腊帕特农神庙只剩下孤零零的几根石柱供人凭吊了。虽然那座寺庙仍然屹立在雅典
罗塞塔石碑,当初是法国人在埃及罗塞塔发现的,后来在英法战争中
大英博物馆的古埃及文物中,那尊拉美西斯二世的花岗岩雕像也是非常著名的。拉美西斯二世是古埃及第十九王朝法老(在位67年,前1304年—前1237年),是古埃及历史上最著名的法老,其执政时期正是埃及新王国最后的强盛年代。拉美西斯二世进行了一系列的远征,以恢复埃及对巴勒斯坦的统治。雕像很精美,他表情平静,庄严肃穆,巨大的头颅从高处俯瞰着整个展厅,气势非凡。不难看出,在其左侧那个网球大小的孔,是
埃及文物馆中令不目不暇接的是众多的古埃及木乃伊。提起这几个字,咋一想还有点发憷。当看到当地导游绘声绘色的谈及这些图案各异,姿态百出的木乃伊及华丽的棺木,再没有人会因为那些被岁月风干的千年尸首而感到阴森、恐惧,反而呈现出对艺术品的欣赏和对古老埃及文化的浓厚兴趣。从古埃及木乃伊身上,也让我们感受到古埃及在这方面的成就,木乃伊呈现了古埃及人的智慧。看那一排排站立的木乃伊,就像在向过往的游人行注目礼,油然在内心产生对他们的敬意。
除了满大厅抢眼的人、兽木乃伊,这里还展有古埃及大型的人兽石雕、碑文壁画、镌石器皿及金玉首饰等,其展品的年代可追溯到
待续:英伦印象(十五)大英博物馆(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