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英伦印象(十四)大英博物馆(一)

(2021-02-07 15:36:45)
标签:

原创作品

醉花阴

文化

杂谈

诗歌

分类: 图文游记
英伦印象(十四)大英博物馆(一)

【醉花阴】节前随感

 

 

清夜无眠思旧梦,历数呈绝影。不日到春节,喜庆忙年,灯火人潮涌。

静心打字如临境,百绪神觉醒。集比趣飞扬,壮美河山,鼎盛欢歌颂。 

 

 

英伦印象(十四)大英博物馆(一)

 

 

参观大英博物馆,是我很期待的一件事情,必定它是西方人眼中的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就想看个究竟。据说,这么一座影响巨大,国字号的博物馆,里边竟然没有一件它们本国的文物。这也不免让人联想到侵略和掠夺的字眼,堂而皇之的展览,不是在炫耀曾经的历史辉煌吗。日不落帝国时期,世界上四分之一的土地被它占为殖民地,大英博物馆的展品,自然有好大一部分与殖民文化有关。鸦片战争以来,仅我国文物流失海外的就超过1000万件,仅在大英博物馆就藏有中国文物2.3万多件,其中有大量珍品和绝品。真是静下心来思考这一问题,这就是历史,很难更改的。何况博物馆的收藏是多方因素形成的,对于世界各地的游客来说,可以通过历史文物的“聚宝盆”,去更多的了解世界,也是很难得的一件事情。

 

大英博物馆又称不列颠博物馆,位于英国伦敦新牛津大街北面的大罗素广场,成立于1753年,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伟的综合性博物馆之一。目前博物馆拥有藏品1300多万件,但由于空间的限制,目前还有大批藏品未能公开展出。说起它的起源,那还得追溯到一个著名收藏家,他是英王乔治二世的御医,汉斯·斯隆爵士。他收藏的8万余件文物和标本,还不包括他的植物标本和图书馆里的藏书与手稿。斯隆本想把自己的收藏交给乔治二世国王,献给国家,但是由于当时没有博物馆能摆放这些藏品,只有通过发行彩票,等到建馆资金到位后,斯隆才最终如愿以偿的将藏品交给国家。就在1753年博物馆成立那年,这位收藏家爵士也去世了。直到1850年经过二次改建的博物馆基本上就是今天这个样子了。

 

大英博物馆有十个展馆,馆藏文物太多,面积也太大,有限的时间,到里边一转腰子就看不到多少东西,一些重要文物还可能被漏掉。好在重点参观,我们旅行团都安排有当地导游专门解说,戴上耳机,边走、边看、边听他讲文物的来龙去脉,就有意思多了。给我们解说的是一位五十多岁的光头当地华人,就在大英博物馆业余讲解接团有十多个年头,可见他对里边的熟悉程度。他很善谈,讲的游刃有余,别有风趣,我们还是挺喜欢他的。特别是讲馆藏三宝及古埃及、希腊、罗马、中国文物等,让我们听的津津有味,乐此不疲的紧跟着他屁股后边,生怕漏掉点什么,好在有耳机,隔着几米也都听的清楚。

 

大英博物馆的室内中央广场还是极具感染力的,顶部架构是用1656块不规则形状的玻璃组成。广场中央高大的圆形建筑便是古老而著名的圆形阅览室。此阅览室,就是当年马克思写资本论时的图书馆。阅览室四周的楼梯通向各大展厅。自广场中庭建成后,这里就成为了大英博物馆的中枢地带。广场内还有古老的雕塑及希腊风格的内门,和现代的屋顶设计形成极大的反差。偌大的空间像是在对着时空喊话,就让你叩问这新老建筑完美结合的美妙之处,会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想像。我倒是立马想到了巴黎卢浮宫门前的玻璃金字塔的设计,和这玻璃屋顶钢结构造型不同,却同工异曲,给人一种全新的美感,在这上上下下的格子空间里,你就像游荡在妙不可言的神圣殿堂中,在时空的闵闵遐想中,打开一道道神秘的隧道之门,找到你想知道的,也是奇妙世界插曲中,一个个不可多得的答案。

 

大英博物馆的看点数不胜数,最负盛名的当属希腊罗马艺术馆。馆内设有22个陈列室,涵盖了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5世纪的 希腊文明。其中来自雅典帕特农神庙的埃尔金大理石雕,自1816年进入大英博物馆起,就是该馆的镇馆之宝。特别是一进展馆最先看到的,大约是在公元前8世纪的亚述帝国的人面牛身城门石雕给人很震撼的感染力。 亚述是继巴比伦之后兴起的强大帝国,当时的国王萨尔贡二世建造了一座有七个城门的城堡,城门有高约四米的人面牛身守护神。人面是国外的面孔,高冠长胡须,而公牛是两河流域神性的象征,故而浮雕还加上了翅膀。巨型人面狮身带翼石像,出自公元前865年的亚述王朝。还有赫沙巴德皇宫中的巨大石雕萨尔贡大帝阿卡德,是古代阿卡德王朝的开创者,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常备军的君主。他是美索不达米亚两河流域最早的统一者,古代近东地区最伟大的君主之一。我还在想,这些巨大而笨重的文物当初是怎么弄到伦敦来的,真是不可思议。

 

希腊馆中最著名的文物是高台上的一个小屋子,它就是上边提到的希腊帕特农神庙。该庙是为供奉 雅典城的保护神雅典娜而建。这里展出的帕特农神庙墙板上的浮雕显示了 雅典人庆贺 雅典娜节游行的盛况。人们兴高采烈地骑着马,高举着礼品,奉献给雅典娜。浮雕中的人们和马匹神态各异,刻画得很细腻。1799年,英国第七世额尔金勋爵被任命为驻君士坦丁堡大使,他派人把帕特农神庙洗劫一空,带走了可以搬动的一切宝藏。包括15块墙面装饰板,36 块中楣,从三角墙上割下的19个浮雕, 13 大理石雕的头部和一个女像柱。在拆卸过程中,很多雕塑遭到了损毁。所有这些,装满了4艘船运回 英国 1816年以三万五千英镑卖给了英国政府,成了现在大英博物馆里的抢眼文物。

据当地导游讲,现在的希腊帕特农神庙只剩下孤零零的几根石柱供人凭吊了。虽然那座寺庙仍然屹立在雅典 ,但是帕台农神庙里最好的雕塑却在19世纪初就被搬到了大英博物馆,并且还被冠以了那位夺取这些雕塑的,强盗般的英国大使的名字:额尔金大理石雕。虽然希腊政府曾对失去石雕进行过抗议,但英国人却认为是他们拯救并保存了石雕。真是强盗逻辑!这不禁让我想到圆明园,正是他的儿子第八世额尔金伯爵参与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 年,作为 英国 的谈判代表和全权公使与清政府谈判 北京条约,他亲自下令火烧圆明园。把一座美丽的皇家园林,变成了中国人心中永远铭记的耻辱标记。

 

罗塞塔石碑,当初是法国人在埃及罗塞塔发现的,后来在英法战争中 法国人战败了,于是石碑落到了英国人手中。这块玄武岩石碑是古埃及公元前196年的珍贵文物,它独特的三语对照写法使它成为解读古埃及象形文的关键。因为三种语言中只有古希腊文是近代人类可以阅读的,利用这关键可以比对分析石碑上其它两种语言的内容,看明白这些失传语言的文字与文法结构。罗塞塔石碑的重要价值就体现在此,这块石碑也成了后世考古学家研读埃及象形文字的钥匙,成为研究古埃及史的重要里程碑。

 

大英博物馆的古埃及文物中,那尊拉美西斯二世的花岗岩雕像也是非常著名的。拉美西斯二世是古埃及第十九王朝法老(在位67年,前13041237年),是古埃及历史上最著名的法老,其执政时期正是埃及新王国最后的强盛年代。拉美西斯二世进行了一系列的远征,以恢复埃及对巴勒斯坦的统治。雕像很精美,他表情平静,庄严肃穆,巨大的头颅从高处俯瞰着整个展厅,气势非凡。不难看出,在其左侧那个网球大小的孔,是 法国人试图搬走它造成的,最终它还是被 意大利人贝尔佐尼运到了伦敦。他初抵 伦敦时,是当时 英国公众所见过的最大的 埃及 雕像,也是第一件让人们感受到古埃及人民辉煌成就的雕刻作品。雕像仅上半身就高达2.5米,重达7吨,如此巨大的石头雕像不由自主就会产生敬畏这感。

 

埃及文物馆中令不目不暇接的是众多的古埃及木乃伊。提起这几个字,咋一想还有点发憷。当看到当地导游绘声绘色的谈及这些图案各异,姿态百出的木乃伊及华丽的棺木,再没有人会因为那些被岁月风干的千年尸首而感到阴森、恐惧,反而呈现出对艺术品的欣赏和对古老埃及文化的浓厚兴趣。从古埃及木乃伊身上,也让我们感受到古埃及在这方面的成就,木乃伊呈现了古埃及人的智慧。看那一排排站立的木乃伊,就像在向过往的游人行注目礼,油然在内心产生对他们的敬意。

 

除了满大厅抢眼的人、兽木乃伊,这里还展有古埃及大型的人兽石雕、碑文壁画、镌石器皿及金玉首饰等,其展品的年代可追溯到 5000年以前。也许这就是古埃及王国灿烂的历史文化所致,吸引了世界各地游客的眼球。据当地导游讲:各种各样的古埃及藏品数量达7万多件,已远远超过中国的 2.3万件。我还在想,那曾经不可一世的大英帝国,不光是弄走了那么多中国的稀世珍宝,世界各地搜刮的更是不计其数,就仿佛将古埃及文物都搬到了英国。随之感叹,一个国家不能强大,就要受到列强的欺负与蹂躏。中国人任人宰割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待续:英伦印象(十五)大英博物馆(二)




英伦印象(十四)大英博物馆(一)
大英博物馆正门
英伦印象(十四)大英博物馆(一)
古老的圆形阅览室
英伦印象(十四)大英博物馆(一)

英伦印象(十四)大英博物馆(一)

英伦印象(十四)大英博物馆(一)
大英博物馆的室内中央广场
英伦印象(十四)大英博物馆(一)

英伦印象(十四)大英博物馆(一)
亚述帝国牛身城门石雕
英伦印象(十四)大英博物馆(一)

英伦印象(十四)大英博物馆(一)
希腊帕特农神庙
英伦印象(十四)大英博物馆(一)

英伦印象(十四)大英博物馆(一)

英伦印象(十四)大英博物馆(一)

英伦印象(十四)大英博物馆(一)

英伦印象(十四)大英博物馆(一)

英伦印象(十四)大英博物馆(一)

英伦印象(十四)大英博物馆(一)

英伦印象(十四)大英博物馆(一)

英伦印象(十四)大英博物馆(一)

英伦印象(十四)大英博物馆(一)

英伦印象(十四)大英博物馆(一)

英伦印象(十四)大英博物馆(一)

英伦印象(十四)大英博物馆(一)

英伦印象(十四)大英博物馆(一)

英伦印象(十四)大英博物馆(一)

英伦印象(十四)大英博物馆(一)

英伦印象(十四)大英博物馆(一)

英伦印象(十四)大英博物馆(一)

英伦印象(十四)大英博物馆(一)

英伦印象(十四)大英博物馆(一)

英伦印象(十四)大英博物馆(一)

英伦印象(十四)大英博物馆(一)

英伦印象(十四)大英博物馆(一)

英伦印象(十四)大英博物馆(一)

英伦印象(十四)大英博物馆(一)

英伦印象(十四)大英博物馆(一)

英伦印象(十四)大英博物馆(一)

英伦印象(十四)大英博物馆(一)


英伦印象(十四)大英博物馆(一)
埃及罗塞塔碑
英伦印象(十四)大英博物馆(一)
埃及拉美西斯二世
英伦印象(十四)大英博物馆(一)

英伦印象(十四)大英博物馆(一)

英伦印象(十四)大英博物馆(一)

英伦印象(十四)大英博物馆(一)

英伦印象(十四)大英博物馆(一)

英伦印象(十四)大英博物馆(一)
古埃及木乃伊
英伦印象(十四)大英博物馆(一)

英伦印象(十四)大英博物馆(一)

英伦印象(十四)大英博物馆(一)

英伦印象(十四)大英博物馆(一)

英伦印象(十四)大英博物馆(一)

英伦印象(十四)大英博物馆(一)

英伦印象(十四)大英博物馆(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