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原创作品清平乐杂谈图片历史 |
分类: 图文游记 |
【清平乐】土家族今昔有感
清江秀岭,四境交三省。史记明晰识真胜,幽谷城池修永。
内乱迁徙波折,相争岁月守国。匡继土司历载,文化璀璨如歌。
恩施——土司城
到恩施自然少不了要去土司城看一看。临去湖北前就铺垫了一些这方面的历史知识,对土家族颇感兴趣,特别是去了女儿城,更加感受到一个民族的兴衰,是与历史紧密相关的,能在今天留下璀璨的文化,实属不易。
恩施深藏在群山峻岭中,这里风光秀美,如诗如画的清江绕城而过,有一种半城山色半城湖的意境之美。又有谁会想到这里是苍劲雄浑的武陵余脉,又有谁会知道这里有着千年历史的土司文化,唐崖土司城遗址等建筑群还被列为了世界文化遗产。
就说这地界不大的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首府——恩施,地处湖北省的西南部,东连荆楚,南接潇湘,西临渝黔,北靠神农架,因为地处山陵地带,植被覆盖率极高,与张家界同属武陵山脉,你不管是乘坐火车还是乘坐汽车,都会被这里纯天然的自然风光所感染,特别是一路进入眼帘的都是郁郁葱葱,天然的氧吧,真是让人心旷神怡。
作为游客,到哪想要真正的了解一个地方,就要从它的文化开始,恩施城的土司城也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虽说我们要去参观的土司城,乍一了解是个类似的复制品,不能与唐崖土司城遗址等相提并论,但还是真实的再现了土司城的历史风貌,有着特殊的意义和价值,否则当地民委也不会在1998年会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来修建这个土司城了。我们重点是要了解到土家族地区土司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历史,以及看到那时的土家族古老而独特的民风民俗,还是很有意思的。
土司城前面有个广场,迎面矗立着一座青铜器复制品:虎钮淳于。淳于为古代一种乐器,由淳与盂两种器形复合而成。淳于传入清江流域及三峡地区的巴人区域时,则逐步改变了原有的特征,以虎为钮,让虎的威严凌驾于淳于之上,使之成为巴民族的象征,并以此物祈求虎神的保护。战国到秦汉时期,以虎钮淳于为特征的青铜文化成为这一时期巴文化中最具特色的文化。
土家族历史悠久,为远古巴人的后裔。巴人早年生活在江汉平原一带,后楚人强大,巴楚相争,巴人失败。巴人退入现在叫清江古称为夷水的一带沿夷水西进,势力达到川东地区。在春秋时期建立了巴人第一个奴隶制诸候国巴子国。公元前361年被强大的秦国所灭,部分巴人则退居到湘鄂川黔山水毗连的武陵地区,并与当地的一些部族相融合,形成土家族。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或“贝京卡”。宋代时则称这一带生活的巴人为“土人”,以后土人称外来汉人为“客家”,称自己为“土家”。
土司制度是历史上中央封建王朝,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归属中央,权力自治的一种政治管理体制。土家族地区的土司制度,则起于元代止于清朝雍正13年的“改土归流”,历经元明清三朝,前后450余年。土司与中央封建王朝的关系,就是土司对中央封建王朝纳贡称臣,中央王朝对土司实行册封,准予自治。土司土地不入中央王朝版图,人口不入中央王朝户籍,生杀在掌、称雄一方。土司王,实际就是一个地方的土皇帝。
天下着小雨,导游带我们先上城墙,这是土家人仿照长城的样式而建。整个城墙全长2320米,宽1.2米,依山取势修造,逶迄延绵,雄伟壮观。在城墙的东西面还分别建有钟楼和鼓楼。据说土司时期,各土司为发展壮大经济实力,一方面广泛开恳荒土,发展生产;另一方面又相互间争田夺地,甚至劫掠百姓,扩充劳动力。造成土司间攻城掠寨的战争不断发生。各土司修筑城墙、寨墙进行戌守,就成了重要防护手段。不过我们现在看到的城墙也是建土司城重修的,以前的古城墙在多年的战火中早已不复存在了。
从城墙我们直接进入到九进堂的高处。其实,土司城的核心部分就是九进堂了。导游说,九进堂由333根柱子、333个石柱础、330道门、90余个窗、数千个雕花木窗、上千根檩子、上万根椽木组合而成,是目前国内罕见的纯榫卯相接的木结构建筑。随着导游,我们边说边看的欣赏着这座后人仿造的土司皇城,虽说我们参观的顺序有点乱,按照示意图认真捋一遍,思路也就清晰了。
九进堂第一进是土王府门楼,分设龙、凤、虎三门。土家崇虎,虎门居中,左为死门,右为生门。门前是两尊白虎,两边山崖上,有武士塑像,守护着土司皇宫。第二进是戏楼,戏楼高19米,三层飞檐高耸,我们还赶上歌舞表演,里三层外三层的都是看客,好不热闹。第三进是“议事厅”,供土司及职官们商议有关政权治理的事务。第四进是摆手堂,摆手堂是土家族特有的祭祀性建筑,土家人都喜欢去摆手堂唱摆手歌、跳摆手舞,以此祭奠祖先和祈求庇佑。第五进是后院门楼,有门与前面祠堂相通。第六进是土司王府的仓廪之地,左边是粮食仓库,右边青砖砌封的叫“储备库”,藏着金银珠宝或钱财。
再往里走像是生活区,第七进是土司子女的住所,左边叫“翰墨轩”的是公子的书房,右边称“芹香阁”的是小姐的绣楼。第八进是内宫的中堂,称“宾悦楼”,主要是接待、宴请朝廷使臣及友邻土司来宾的地方。第九进为后堂,土家叫“惹巴楼”,意思是很美的地方,主要是土司的寝宫和家庙,属内府中最高贵圣洁之地,共四层。第一层是土王妃子的居室;第二层是土司王看书、写字、抚琴、赋诗、颐养心田的地方;第三层是土司王和原配夫人的起居室;第四层供奉着土家族神和历代先祖神位,是土司王宫家庙,也是九进堂的最高处,每到岁末年节,土司都带着王室宗亲进行隆重祭拜。
土司城里还有一处值得看的是土家族崇尚的先祖廪君庙。廪君庙为三层三进重檐廊柱式建筑,坐西朝东,雄峙山腰。紧傍庙宇,沿山壁绘有长卷壁画,记载了廪君的一生壮举。巴人及其后裔土家族崇尚廪君,相传廪君是生活在长阳武洛钟离山的巴姓人之子,名叫巴务相。蛮荒之初,没有头领。五姓人氏商定以投剑于石穴,投中者尊为头领、遂举巴务相统领巴人。巴务相胸怀大志,嫌钟离山狭小,决意要为巴人另创基业。便率领五姓巴人,沿古称为夷水的清江而上,开疆拓土。直到古称夷城的恩施地方,留住下来,建立了巴国。巴人由此便从以渔猎为生的原始落后生活方式转为了较先进的农耕生活。后巴务相坐化升天,死后化为白虎。巴人为缅怀巴务相功德,建廪君祠立像祭祀,同时感女神熬盐济世之恩,便也塑女神像陪于廪君之侧,称巴务相为廪君,称女神为德济娘娘。
与夫人沿着护城河,我们找到恩施土司城的正门,这是一座赫然高耸的土司城的门楼了。门楼也称土司朝门或看楼,是显示土司威仪和功德的纪念性建筑。极其注重外观的庄重华丽,建筑内容上则集中体现了土家族的人文思想、空间观念和技术上的聪明才智。横在大门立柱之上的牌匾“恩施土司城”几个字还是社会学家费孝通题写的。门楼前面左右两座神人牵着龙的雕像,叫作“天王送子”,表现的是土家人“望子成龙”的心理。看来,“望子成龙”的观念并不是我们汉族才有。
门楼是栋纯粹榫卯结构的木楼。远远望去,红红的灯笼更衬托出它高大壮观。听讲解员讲,门楼的布局精巧合理。两边走马转角楼梯可盘旋至顶,层层相通相连。门楼门窗由200扇门,189块镂空雕花图案组成,内容多为戏文及民间传奇故事。有趣的是,整座门楼还隐含着许多奇巧而又寓意双关的数字,如门楼高4层、12根柱、24根梁。意味着一年中的4季、12个月和24个节气。还有门楼屋顶上数只蝙蝠拱托着一枚古钱的装饰雕塑,它叫“福在眼前”。福是借指蝙蝠,钱就是那枚铜钱了。如此巧妙的安排,是让参观的人们想不到的。
说实话,要不是先有所了解,还真分辨不出土司城是后来仿造的。导游告诉我们,土司城内好多物件都是建造前在土家族居民家中收集来的,比如一些雕刻精美的窗户、摆设、门廊、石柱等,古朴的风韵还在。特别是看到历代土司头领的像还悬挂在那里,就如同真是进入到了古老的土司城,让人流连忘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