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湖北——可爱的故乡(二)
(2020-03-01 16:00:30)
标签:
原创作品七律难忘的湖北情感诗歌 |
【七律】形势向好
九省通衢控疫情
艰急妥善止攀升
三军携手除妖厉
万户同心筑泰宁
几缕寒霜终敛去
一腔热血化征程
韶华阵阵提佳气
庚子苍苍立空明
难忘的湖北——可爱的故乡(二)
在黄鹤楼上看到长江和汉江的的交汇口,触景生情,让我联想起那曾刻骨铭心的经历,念念不忘的当然是老船长。自从下放到湖北,结识了许多值得我尊敬的人,与他们相处共事,学到了许多书本上都学不来的东西,受益匪浅,他们的人格魅力至今还在感染着我,老船长就是其中之一。
说来话长,我刚参加工作也是一波三折。刚到单位报到就参加新工人培训班,让我没想到的是,我们这批新招上来的知青有600人,马上要投入到国家重点工程的国内首条500千伏超高压输变电工程的大会战,以及葛洲坝等一系列国家重点电力工程项目中。说心里话,当时我还是挺兴奋的,一参加工作就能投身于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项目中,能成为其中一份子,就觉得有干头,视野一下也宽广了许多。
真是赶上了好时代了。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的进军号。我们是1979年3月到单位报到。在新工人培训班就了解到,武钢要上的1.7米轧钢机,需要电网大容量承受负荷冲击,而当时湖北电网的总量都满足不了这一条生产线。可见改革开放之初,国家的落后局面。正是在这种前提下,为保武钢生产,为保湖北电网的安全稳定,国家批准修建跨豫鄂两省的平武500KV输变电线路。可见,这只是湖北,当时国家电力有太大的缺口,也的确是太落后了。
我的工作日记中至今还记载着:平武线路北起河南省平顶山市姚孟电厂的50万伏升压变电站,经17个县市到达终点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凤凰山变电站,全长594公里。全线有1514个基塔,跨越长江和汉水,跨距分别为1166米和1065米,两组跨越塔全高分别为 135.5米和120.5米。全线有3个变电站,总容量300万伏安,设计最大输送容量为120万千瓦。计划工程总投资3.78亿元。1979年9月开工,1981年12月建成。
在我们单位与兄弟单位的共同努力下,我国首条500千伏超高压输变电工程于1981年12月22日正式竣工。这条线路也成为了改革开放电力工业发展的里程碑,它为发展更高电压等级输电线路奠定了基础,开创了我国电网的新时代。离开原单位30年了,经常在电视新闻里看到送电工人在高压铁塔上矫捷的身影,真是为他们骄傲。特别是我国特高压输变电工程已跨越式的发展到今天的1100千伏,技术早已领先世界。作为曾经的电力基建员工,感到无比荣耀。
前面提到我参加工作后也是一波三折,现有回想起来却成了有趣的故事。新工人培训学习结束,我被分配到送电一工区当炊事员,当时听到这个消息头都大了,满怀的希望瞬间成为了泡影。我在农村历经磨难,好不容易走出来,就想在事业上大干一场,哪想到会来这么一出,真是想不通。后来才知道,挑选出的炊事员都是年龄偏大的。我真是无语了,下放农村那年我才15岁,转眼快28岁了,不是大龄青年又是什么。真该感谢人事部门才对,单位是为照顾这些大龄知青,送电工相对辛苦多了,还具有危险性。
我主意已定,可600人的定向分配,哪能在这时候节外生枝,给人事部门添乱。待这一切全部过去再找人事部门提出自己的诉求才是合宜的。我是个认死理的人,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甚至想到如不行,就恳请单位把我退回去,那可不是黄陂老家,而是招来时的孝感茶店知青点。先别绕弯了,黄陂、孝感的,扒拉不开,交待不清会让读者犯糊涂,早晚要回到那里,摘出几个事由就是可谈的话题,同样也会出彩。
很快,我们几个分配为炊事员的人就被安排到武昌大中华酒楼学习半年。住在单位宿舍,每天按点往那里跑。武汉当时对于我来说还是陌生的,有过几次那只能算作过客,唯一一次算是深入腹地,还是坐着村子里12匹马力的手扶拖拉机进的武汉,那是去看望随女儿迁到江口水塔附近的三伯父、三伯母,只感觉他们住的那块挺热闹。现在可好了,又回到都市生活,繁华的街景比比皆是。单位在武昌杨园,乘车到司门口,再到解放路,大中华酒楼就在解放路里边的彭刘杨路上,它的对面正好是武昌邮局。那时这一片就算武昌比较繁华热闹的地段了。
去大中华酒楼学习前,人事部门就给我们介绍,大中华酒楼在全国都很有名气的。1956年毛主席在东湖宾馆就吃过大中华菜馆烧制的清蒸樊口鳊鱼,伟人在吃过后留下了“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的词句。闻名荆楚的武昌大中华酒楼,你们要有幸从一楼升到三楼学习,就能得到名师指点,那将终生受益。
我启心里不想学厨师,不管将来从事什么,还是要珍惜这半年的学习机会,多学多受益呗。我当时还在想,电力基建单位就是有钱,还出大手笔,居然派我们到大名鼎鼎的大中华酒楼去学习,回来后不就是在食堂抄个大锅菜吗,能有什么发展。当时想的多也不为怪,必定改革开放了,不是原来还在比较封闭落后的农村,人总归还是有自己的理想,从前只能说是作梦,现有却是想把理想变为现实。要不怎么说时代在进步,人也在转变哪。
说干就干,在农村吃过那么多苦,这又算的了什么。在学习人员中间,我是每天来的最早的,拉炉渣,点炉火,打扫厨房,待师傅们上班来都会眼前一亮。大中华酒楼一楼是小吃和大锅菜,二楼是不错的小炒,三楼则是高级菜肴。来了几天就听一位师傅讲,你们好好干,争取升到二楼,所学就差不多了。只怕这位师傅都没想到,半个多月的功夫,我就被破格提到二楼学习;刚满二个月,我又被破格提到三楼学习。直到半年结束,来学习的十几个人,只有我一人被提到三楼,还足足在三楼学习了三个多月,得于黄昌祥及卢永良师傅手把手的教,最后的一个月更是站上灶台直接烹饪高级菜肴,两位师傅轮流站在边上给我指点、把关。我最得意的是“松鼠桂鱼”,曾得到过师傅们的好评。
后来才知道,黄昌祥老师傅是我国著名的鄂菜大师。卢永良比我还小三岁,1954年生,1971年参加工作,就拜师黄昌祥大师门下。1983年的全国首届烹饪名师技术表演鉴定会上,29岁的卢永良以“茄汁鳜鱼”、“海参武昌鱼”、“清汤橘瓣鱼氽”、“白云黄鹤(食雕)”等四大作品一鸣惊人,一举跻身“全国十佳厨师”之列。曾获“中国烹饪大师”、“高级烹饪技师”、“高级经营师”、“全国百名技术能手”、“湖北省特等劳动模范”等称号。此外还担任了中国烹饪协会常务理事,湖北省烹饪协会副会长,鄂菜研究所所长等职务。我算是服了,真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半年学习期满,回单位人事部门报到,还得到好评,并通知我及时到一工区报到。问题来了,按计划我提出了更换工种的诉求,当然被驳回。也是的,单位白培养我了。再则,牵扯600人新工人的分配,哪能说变就变。可我不这么想,半年了,新工人早已都到各自的部门报到,应该是回归到平时的自然状态,个别问题应该还是会有回旋余地的。我坚持没去工区报到,而是每天到人事报道。我还是认那个理,自己坚持请缨上一线,并没有什么错。
功夫不负有心人。苦等一个多月,人事部门终于有信了,正式通知我,到供应科的101号货船上报到,还是从事炊事员的工作。我知道,我最终的期望有望了。对于基建单位,供应科属于后勤部门,我坚信单位最终会有我的用武之地。这才有了我上篇结尾惊心动魄的那一幕。
待续《难忘的湖北——我可爱的故乡(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