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参观《齐物等观——2014 国际新媒体艺术三年展》

(2014-07-13 18:45:27)
标签:

原创作品

齐物等观

新媒体艺术展

世直摄影

彭世直

分类: 感悟随笔

       参观《齐物等观——2014 <wbr>国际新媒体艺术三年展》

 

我是怀着好奇的心理来参观中国美术馆举办的《齐物等观——2014国际新媒体艺术三年展》,说实话,乍一看,百思不得其解,心里还在想,这跟艺术怎么能扯到一块那?可静下心来,当你仔细阅读每件作品说明,你会发现串联、整合在一起的这些物件,其实都有生命的。

 

当你走入展览大厅,进入眼帘的就是一个有170年历史的老沙发,像“金鸡独立”的斜立在那里,可实际上它是在运动,靠一条腿支撑着,一直保持着平衡,像个不倒的陀螺。实际上这是艺术家通过精密设计,以内部反应力来对抗外部力量精心设计的。这是由美国艺术家,雅各布—托斯基设计完成的,它的作品名为《源于内部的平衡》。通过对这件作品的认识和理解,你会感觉到新媒体艺术给大家展现的是魔幻世界,和其它文艺作品一样,都具有艺术感染力,只是展示的手法不同。

 

进一步拓开思路,打开手机迅速查找“齐物”一词,早在春秋、战国时,这就是老庄学派的一种哲学思想,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都应同等看待。这一思想,集中反映在庄子的《齐物论》中 刘琨 答卢谌诗一首并书》:“远慕老庄之齐物,近嘉阮生之放旷。”宋 王安 《季子》:“昔庄周丧其妻,鼓盆而歌;东门吴丧其子,比於未有。此弃人齐物之道,吾儒之罪人也。”可见历史上早把这一思想归为哲理,只不过人们习惯的是直观的去看待事物,而忽视了内在而相连的太多东西。《源于内部的平衡》作品让我们眼前一亮,原来世间万物都是脉络相通,只需给它搭座桥,就会产生奇特的效果,也会具有一家的艺术价值。

 

正如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所言:“人类对“物”的认识自古以来不断拓展与深化,在新媒体时代,物的形态和属性得到更深层次的揭示,“齐物等观”这个主题联系着中国传统的自然观、物质观和宇宙观,在展览的策划和作品的遴选中体现了中国文化的自主意识,通过展览有助于推动对媒体艺术文化性的认识。”

 

去年的汉字听写大会和刚刚结束的中国成语大会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参与及关注,来参观《齐物等观》的年轻人更是占了多数,说明新媒体艺术思想正逐步得到年轻人的认可,要知道享受时尚生活也是要与时俱进才能跟得上多彩的时代列车,正是新媒体艺术让人们更加开阔了视野,过往的串连赋予了新的生命,将一些老家用电器一个个连接到一个点上,计算机不停的绘出字符与符号,还有图形,你好像看到他们起伏和跳动的心脏,生命不息。

 

我能感受到这次展览主题“齐物等观”还是意在关于事物本质的探究,从而引发在科技条件下对物体的属性与生命涵义的深刻思考。这次展览分为“独白:物自体”“对白:器物之间”和“合唱:物之会议”三个部分,看似不太多的参展品,其实有来自22个国家的58个组件媒体艺术作品集中展出。您千万别把它形象的夸张为抽象派的作品,每一件参展的作品都有一个或多个故事,用栩栩如生来形容它们也是不恰当的,因为它们有顽强的生命力,展览本身体现的就是艺术中非人性成分的自主性,以及主体与平等之间的关系,展览内容可称的上是“包罗万象”,不是简单的不懂看看热闹,而更多的应该是学习,只有新的认识和新的知识得到更新和充实,才能提升自身的修养,才能分享到其中的精彩。

 

来参观这种新媒体艺术展是要补课的,得知这次展览得到了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中国)的支持,其中六件作品就是来自德国。伯约恩 舒尔克的 超音速5”(2012年),是齐柏林飞船和公牛的结合体;拉尔夫 贝克尔的“非理性计算”(2012年)是一个半导体水晶玻璃装置,探索了介于“准确”和“混乱”边缘的诗意元素;尤里乌斯 俾斯麦和本雅明 毛斯的“永久讲故事仪”(2008年)是一个能不停地从专有图样中发掘出故事的绘图机器;皮娜 约尔达斯的“过量生态系统”(2013年)旨在打造一个后人类时代众生和谐相处的生态系统;罗萨 巴尔巴的装置“舞台档案”(2011年)以及沃尔夫冈 斯岱勒的“路”(2011年)这不仅是一个体积庞大的装置,同时也是一次追求永恒的尝试。 

中国艺术家王郁洋的《呼吸—财务办公室》也很有意思 怎么看都是一间普通的办公室,但定下神来仔细看才发现,办公室里所有物品——电脑、桌椅、电话、书本、文件夹、麦当劳纸袋……都在呼吸,均匀地或者急促地,你一定会有不知所措的感觉,其实创作者初衷是让人造物具有生命,让它们有生理机能,改变空间,人与物形成合作关系,不光是人看物,物也在看人。我们再不能像在办公室里不管机器的死活,大量不间断的复印,复印机在冒烟,是人也要累坏了。人与人之间可以说是换位思考,人与物那?何尝不是。

 

让我解读,参观这些似懂非懂的作品,且又是世界顶尖大师级之作,就是学习和收益的过程,趋势和走向,也是在新文化语境下的必然发展。说自己开阔了视野其实有点大,真正的是从事在这个领域里的艺术家们,不论成就大小,都要紧跟时代脉搏,要勇于挑战新生事物,拓宽思想境界,就能创作出划时代的作品。正如《永远讲不完的故事》,德国艺术家独具匠心,将现代艺术与现代科技结合在一起,创作出了极具震撼力的作品,看似简单的串连,其实内含强大科技支撑。一架不停地绘图机器,一副永无止境的画卷,一个能发掘故事的打字高手,当你真能看懂这件庞大而复杂的作品,在你感觉惊讶的同时,定会感到世界真奇妙。

 

边参观,边自己在问自己,这一切都与生命有关?!我还在好奇那,可古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这些哲学思想了,可见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要发扬光大,正如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我们中华文化不但要传承,还要不间断创新。这次展览突显了多元生态条件与生命的关系,人与自然物质的关系,以及万物之间的关系,正如专家们总结的:透过展览,观众既可以模拟进入微观的生命体,体验不同于自我的生存感受,也可以在对艺术家创作动机与作品不同形态的理解中,提升关注自然生态现实的参与意识。

 

参观这样的展览是个走心的活动,不光是开阔视野,让自己在感触中悟出好多东西。大千世界,神灵赐给万物是均等的,齐物等观就是这个道理,包容、和谐才是万物之本。不光是艺术家,我们都来参与其中,摆脱固有的思维方式,用艺术的手法去解析社会,世间定会更加美好。

  

参观《齐物等观——2014 <wbr>国际新媒体艺术三年展》


参观《齐物等观——2014 <wbr>国际新媒体艺术三年展》


参观《齐物等观——2014 <wbr>国际新媒体艺术三年展》

 

参观《齐物等观——2014 <wbr>国际新媒体艺术三年展》

 

参观《齐物等观——2014 <wbr>国际新媒体艺术三年展》


参观《齐物等观——2014 <wbr>国际新媒体艺术三年展》

 

参观《齐物等观——2014 <wbr>国际新媒体艺术三年展》


参观《齐物等观——2014 <wbr>国际新媒体艺术三年展》


参观《齐物等观——2014 <wbr>国际新媒体艺术三年展》

 

参观《齐物等观——2014 <wbr>国际新媒体艺术三年展》

 

参观《齐物等观——2014 <wbr>国际新媒体艺术三年展》

 

参观《齐物等观——2014 <wbr>国际新媒体艺术三年展》


参观《齐物等观——2014 <wbr>国际新媒体艺术三年展》

参观《齐物等观——2014 <wbr>国际新媒体艺术三年展》

 

参观《齐物等观——2014 <wbr>国际新媒体艺术三年展》


参观《齐物等观——2014 <wbr>国际新媒体艺术三年展》

 

参观《齐物等观——2014 <wbr>国际新媒体艺术三年展》


参观《齐物等观——2014 <wbr>国际新媒体艺术三年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