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圈门——潭柘寺

标签:
原创作品五绝历练心境潭柘寺世直摄影 |
分类: 图文游记 |
挥汗穿峡谷,恬愉托万间。佛堂思圣境,心涌闭门安。
自从去年二次穿越门头沟的蘑菇山—定都峰—桑峪峡谷,就计划着要从门头沟的圈门穿越到潭柘寺,因平时还在上班,到了休息日,不是空气不好,就是还有其它活动,一直没能如愿。无巧不成书,上周三就在天气预报上得知这个双休日天气不错,特别是气温回升,能达到20度,本来与一个朋友约好外出游玩,可又冒出一个酷爱运动的同事想跟我去郊游,还声称:“你去那,我跟着你去那。”
朋友无所谓,可不能怠慢了同事,因兴趣不同,也没法拉到一块,只有通知朋友改期。我这位同事,也算是个朋友吧,因为这是我们第三次一同去郊游了。他从小在东北山里长大,可还是喜欢跟我去爬北京周边的山,因这里是皇城,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更有讲不完的故事,行走在深山里,有回归自然的感觉,热血沸腾,更有使不完的劲,心情自然舒畅,也格外有意思。
今天要穿越的起点是圈门,也是门头沟的源头,门头沟区的名字,就是从这里来的。门头沟中的“门”字,其实就是指的“阜成门”,这条沟正对着阜成门的。“门头”就是阜成门的前头,阜成门前头的“沟”。原来的北京城有九座门,每个门的具体功能都不一样。比如,西直门是送水的,东直门是运木材的,朝阳门是运米的,德胜门是凯旋门,安定门是皇帝进出京城的必经之门,阜成门其实就是运煤的门。门头沟是山区,煤也出在这里。
圈门,是过街楼上的一个拱形的门,这个门,现在看来主要是山洪下泄时走水的。在河道旁边,就是一条京西古道,是众多京西古道中的一条吧,现在,成为了村道,也没有了过去的那种繁盛,也少了过去的神韵。门头沟人还是很重视历史的,在古道旁边,立了好多青铜雕塑,当你看到有骆驼、马匹、驴之类的运煤的队伍,不能不想起那悠悠的岁月。不管是什么年代,都不能忘记过去,就像我们人类不忘记自己的祖先,一座城市的发展史同样要载入史册。
今天要从这里向南翻越南大梁到达潭柘寺。其实在历史上这里就是一个进香古道,历史上称为门潭古道。攀爬穿越过京西的阳台山—妙峰山和妙峰山—阳台山—大觉寺的古香道。圈在公园里的,靠山下的路段还能得以维修,高处的路就不怎么样了,经常会遇到危险地段。今天要穿越的整条路线就是羊肠小道,没有一点人为的修建,其实就是驴友们称之为的野山。翻过山梁,就盘山而行了。我在想,要是有云雾缭绕,来段山歌,那种感觉一定会更好。
穿越一词,在我的定义中,我把它与探险一词合并在了一起。不管你是一个人,还是和朋友在一起,你会在这个区域里享受苍天给你的恩惠。你可能在整个穿越过程中遇不到几个驴友,你可能在局部空间时段里就一个人在与大山对话,你可能在荆棘丛生中寻找出路,你可能在险象环生中倍受刺激,你可能会突发奇想不知又想干什么,你也可能像云贵高原上的喊山人一样,也吊起嗓子喊上几句,那都是很自然的事,因为你投入其中,找的就是这种快感,好自在。
历史上潭柘寺就香客云集,香火很盛。从金代以后,每个朝代都有皇帝到这里来进香礼佛,后妃、王公大臣更是数不胜数,平民百姓则更是难以胜记,特别是从明代之后,潭柘就已经成了京城百姓春游的一个固定场所。潭柘寺地处深山,交通不便,在历史上曾形成了多条古香道,从不同的方向通往潭柘寺。潭柘寺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潭柘山,距市区
快翻上山梁就遇到了叉路口,在这鬼不生蛋的地方只能碰运气才会遇到同喜好的驴友,要不然就只有你自己辨别方向了。向北望去,这座山脉我有极深的印象,那还是从蘑菇山穿越过来时记住的。我们决定往高处铁塔方向爬,我估计,翻上山头应该能看见定都峰山顶上的定都阁。我们一口气爬上山顶,远远看去,定都峰就屹立在远处的山头上,再联想到刚才那条岔路,那是通往石门营的一条道,要不说爬野山,特别是没有爬过的路线,最安全的办法就是请向导,或跟驴友们同行,在山区,迷失方向后,要想走出来就费尽了。
再翻过一道梁,我看到了远处三根并排在一起的铁塔,那不就是我第一次一个人从蘑菇山穿越到那里,想从那里再穿越到潭柘寺的一个交叉路口吗,因当时已是下午两点多钟,杂草丛生,盘山小道有些路段还在崖壁边上,不像冬季,草木枯萎死了,能看清路和周边环境,那个秋季,丛林茂密,路都难分辨,遇到叉路就会不知所措,走回头路都难。为了安全,当时就决定上到定都峰,从桑峪峡谷穿出去。现在看来那个决定是对的,就这枯萎敞亮的还要走一个多小时才能到潭柘寺,其中还有两个叉路口,上次因走了桑峪村和桑峪峡谷,远看那个山,还有那个村,知道潭柘寺就在桑峪村山后的山沟里,才有了方向感。
正如上次在定都峰上驴友告诉的,从并列三铁塔盘山过去可直接进入潭柘寺内。当在山顶上看到潭柘寺时很是兴奋,从一个拐点,也不是一条很好走的碎石山路向下攀爬过去,从潭柘寺外围的斋房旁门进来,果真进到了潭柘寺内。咫尺之遥的山门外就是收票门栏,55元的门票,就我这老头子持证还要30元那,是寺里有意给走老香路的香客留一门洞就不得知了。可想,就是这里可敞开进,又能有多少人翻山越岭从这里入潭柘寺那,感动苍天之人,佛门也有破例之规啊。这不,进门来还吃了免费的斋饭,这是佛门让你懂得感恩,怎么不能铭记在心那。
北京素有“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之说,因为潭柘寺始建于西晋时期,远早于今天的北京古城。潭柘寺在鼎盛时期的清代有房999间半,三进三出格局,俨然是故宫的缩影,据说明朝初年修建紫禁城时,就是仿照潭柘寺而建成的,上次穿越途经定都峰时就让我更深的了解到这一历史。潭柘寺真是历史悠久,西晋时期(265-316年),名嘉福寺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唐改建为龙泉寺。金代扩建为大万寿寺。明代皇家几次赐名修建。至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起,又大事重修,清圣主于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亲赐寺名“敕建岫云寺”。寺名历代更改不一,唯独潭柘一名,传久不衰。
潭柘寺坐北朝南,背倚宝珠峰,周围有九座高大的山峰呈马蹄状环护,这九座山峰从东边数起依次为回龙峰、虎距峰、捧日峰、紫翠峰、集云峰、璎珞峰、架月峰、象王峰和莲花峰,九座山峰宛如九条巨龙拱卫着中间的宝珠峰,规模宏大的潭柘寺古刹就建在宝珠峰的南麓。山门内第一进院落为天王殿,殿中供弥勒佛,背面塑韦驮像。大雄宝殿上檐匾额“清静壮严”为康熙皇帝手书,下檐匾额“福海珠轮”是乾隆手笔。殿中供奉释伽像。院中的两颗银杏树称为帝王树,为乾隆所题。毗卢阁位于中路的最后一层,高二层,木结构,也有康熙手书“毗卢阁”匾额。
去过潭柘寺多少次我记不起来了,小时父亲带我来过,在武汉工作时陪同事去过,回北京后自己来,陪朋友和客人来,记忆最深的的就是潭柘寺天王殿前的一口大铜锅,还有龙玉殿前廊的石鱼,方丈院东侧的猗犴亭。那口铜锅,直径1.85米、深1.1米,是和尚们炒菜所用。此锅原在东跨院北房西次间,现在那里还有一口更大的锅,直径4米、深2米,一次煮粥能放米10石,需16个小时才能煮熟。由于锅大底厚,文火慢熬,故而熬的粥既粘且香。关于这两口锅,还有“泼砂不漏米”之说,原来,锅底有“容砂器”,随着熬粥时的不断搅动,砂石会沉入锅底的凹陷处,古人很聪明的,简单的东西都有巧妙的道理。
流杯亭正名猗犴亭,亭内地面为一巨石,汉白玉铺成,石面上刻有一条弯曲盘旋的石槽。从南向北看像龙头,从北向南看像虎头。乾隆在游寺期间,经常与王公大臣们围坐在亭边,将一只带有双耳的竹制酒杯盛上酒,放在流水的入口处,让酒杯随水漂流,如果酒杯在谁的面前倾倒或者停住,就要对谁罚酒一杯或赋诗一首。乾隆曾特意为流杯亭题诗一首,名为《猗犴亭》,“扫径猗猗有绿筠,频伽鸟语说经频。引流何必浮觞效,岂是兰亭修歧人。”
爬山即兴奋也刺激,陶醉在大自然中,心情无比舒畅。进入寺庙,即向往,也感到神圣,在佛门胜境,你会默默的聆听梵音,内心无比宁静。还有那丰富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交融,会很享受那种乐趣和清静,这正是:挥汗穿峡谷,恬愉托万间。佛堂思圣境,心涌闭门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