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行(九)厦门~南普陀寺

标签:
原创作品临江仙3南普陀寺世直摄影彭世直 |
分类: 图文游记 |
【临江仙3】游南普陀寺
古刹舟山相对,普陀南北名扬。
石刻铭怀佛理,禅经云驾穹苍。
从泉州到厦门,要去的第一个景点就是南普陀寺,它可是与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浙江舟山群岛上的普陀山有着源远流长、紧密相关的佛教根源。它地处普陀山的南面,起名为南普陀寺,与普陀山隔海相望。去了九华山、峨嵋山、五台山,这次也算是跨到了普陀山的边缘(观世音菩萨做道场的地界)。早晚要去普陀山,那也是我积蓄多年的心愿。
我平日里虽不学佛学,但也喜欢读一些禅宗趣事,从中悟出一些哲理,也曾想过要进一层,更深的触及到它的法理,最终还是感到自身慧根肤浅,不敢涉及,可每到一地游玩,只要有寺庙,总是要去造访。在佛面前,自感渺小,心灵得到净化,思绪得到梳理,很享受那种气息和清净。
我在想,佛门圣地紧临厦门大学,清规戒律、修身念佛和十年寒窗、饱读诗经,这两种相异又和谐的意境,是古朴和现代的融合,也是寺内悦耳的钟声和学府琅琅读书声的共鸣。这真是佛门与学堂并存,思想别类,可哲理相同。每当步入这种境界,心都会自然而然的静下来,都会让我联想起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是在延续,也是传承。
一下车就看到南普陀寺外的牌坊,上边鎏金“鹭岛名山”四个大字格外醒目,两侧对联是“广厦岛连苍海阔,大心量比五峰高。” 牌楼上“鹭岛”指的是厦门岛,“名山”就是指的五老峰,南普陀寺就在其中。再往里走就是极具地方特色、轩昂宏伟的天王殿,两只威武的大石狮雄踞门廊东西两侧。跨门进殿,两侧四大天王怒目而视。正中弥勒菩萨坦腹露胸,开口含笑,传递和谐和美好。
寺内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殿、藏经阁都是依山而建,步步升高,梵宇琳宫,参差落错,所有殿堂都是雕梁画柱,重檐飞脊。据史料记载,明朝初年,寺院荒芜,清朝康熙年间(1662-1722年)才得到重建。这座建于唐朝末年,当时称泗洲寺,宋治平年间(1064-1067年)又改名为普照寺的寺院,从此香火兴盛,名僧辈出,成为规模宏大的闽南名刹。
天王殿后是全寺最宏伟的建筑大雄宝殿,重建于1921年,是一座两层蹿角式的建筑,绿瓦石柱,雕梁画栋,屋上铺琉璃瓦,殿顶绘有九鲤化龙、麒麟奔走、龙凤呈样等磁画,色彩鲜丽,金碧辉煌。殿内供奉三世佛及千手千眼观音像,雕塑工艺精湛,为塑像之上乘。殿内路上有“清影摇风”,“楚江秋吟”等山水乌画,以及“禅河沐浴”、“六年苦行”等释迦牟尼诞生及修行的壁画。
藏经阁里珍藏有缅甸玉佛,宋代古钟、香炉,明代铜铸八件,二十四臂清代瓷制观音,济公活佛佛典经书。著名的有《明大藏经》《日本大藏经》等。藏经阁后有摩崖石刻多处,其中有块大石,镌刻着一个特大的“佛”字,高一丈四,宽一丈,笔划丰满有力,粗犷豪放雄健有力。这就是清光绪年间(1905年)振慧和尚所书,它吸引了许多善男信女来此烧香磕头。
在“佛”字左侧,有景峰和尚与喜参和尚墓塔。西侧穿过石径有转逢和尚墓塔,塔下有普照寺遗址,早先普照寺以洞为室,洞壁上有“飞泉”二字,洞外有“息心断臂”四字。这里林木蓊郁,亭塔桥栏、奇石嶙峋,洞壑幽深,岩泉清冽、临流照影、曲径幽深。我和夫人是一路紧赶,来到南普陀寺,不攀登到峰顶平台,那会留下遗憾。
这五老峰,山峰非不高,可在海边,时有白云雾气缭绕,再加之丛林葱郁,山石林立,远远望来,好像是五位须发皆白、历尽人间沧桑的老人。翘首遥望茫茫大海,这就是厦门八大景之一“五老凌霄”胜景。我和夫人登上顶台,已经是大汗淋漓,可放眼海天深处,碧波荡漾,渔船和轮船点缀其中,如临仙境,此时心胸顿时感到无比开阔。环视鹭岛新姿,绿树掩映,大厦参天。俯瞰足下,梵宇琳宫浮现于云雾缥缈之间,恍若置身蓬莱仙阁之上,飘然欲仙,真是一派好风光。
几十人的一个旅行团队,就我和夫人攀爬到了山顶,不敢在山上久留,匆忙下山。行到半山,突然听到僧人的吟唱,像是从大殿里飘来,更像是透过古树飞檐传入我的耳鼓,那是吟还是唱,我也说不清,只感到梵音婉妙而悠扬,沁心的旋律,直入我的心田。你不得不把心收拢,沉浸消融,把所有污秽抛向九霄云外,一门心思的接受佛门洗礼。这是心灵的净化,身心倍感轻松。
一次次静静地走进佛门圣地,一次次沐浴到佛主的圣洁洗礼;一次次默默地聆听苍天话语,一次次感悟和叠加人生的哲理。到这来是游玩还是膜拜?以前还真没想那么多,随着年龄的增长,现在来了就想得到佛主的福音,祈福我和我的家人,还有全天下的好人都能幸福!安康!
南普陀寺,我来了,下次再来就是普陀山上,我没归顺佛门,可我心里有佛,也一定会一北一南的跪拜观世音菩萨,也好了结我多年的愿望。不虚此行的南普陀寺,再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