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行(八)泉州~开元寺

标签:
原创作品暗香泉州开元寺世直摄影彭世直 |
分类: 图文游记 |
到泉州来,除了南少林寺,还特别值得去的地方就是已有1300年历史的泉州开元寺了,要知道它曾与洛阳的白马寺、杭州的灵隐寺、北京的广济寺齐名,享誉海内外。要知道开元寺初名“莲花寺“,后改为“兴教寺”、“龙兴寺”。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9年)唐玄宗下令全国各州建一座开元寺,遂改现名,才有了那么多寺庙叫开元寺。
我们乘坐的大巴车到开元寺已经是下午三点多钟了,日晕渲染了七彩的斑斓,低挂在一片红瓦飞檐之上,暖光映照在寺庙的双塔上,阴影下的竹松更加显得青翠了。
喜好旅游之人到那去游玩总喜欢讨个究竟,这不,一对夫妇就迫不及待的在山门外问导游这寺庙因何建在这里,导游说:“要我讲,这就是个传说。早在一千多年以前,有一位白发白胡子老人到大财主黄守恭家化缘,请他在他的桑园建一座庙。黄守恭想推辞,故意刁难老人说:如果三天内我的桑树能开出白莲,我就捐地建庙。不曾想,第二天,他的桑园果然开满了白莲。这个奇迹让他目瞪口呆,知道这是佛祖显灵,自己许下的诺言,不能反悔,遂捐地建成此庙。”
说进山门,其实处在闹市区里的开元寺离山还远着那,与凡世的隔绝只靠山门前这堵象征性的屏障一紫云屏,这无形中缩短了尘世与佛门的距离。缺少名山大川的陪衬,却多了善男信女的亲近,这就是泉州开元寺的独特之处。僧人们隐身在高山峻岭之上固然好,与世无争的修身养性不会分地界,能有一亩三分地静下心来去做就好。这就是僧人的境界。
普天下的寺院都会善待香客,别说名扬天下的开元寺了。戒香是指佛教谓戒律能涤除尘世的污浊,所以才有那么多人信奉她。就说那座让我们眼前一亮的别致建筑就是开元寺的山门,也叫天王殿。它建于唐武则天垂拱三年(公元687年),前后已经过几次火灾烧毁与重建,现存建筑是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修建的。看那呈梭子状的石柱,学名梭柱,据考证为唐朝的石柱风格,年代已十分久远了。石柱上还悬挂有一木制对联“此地方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这是南宋大理学家朱熹所撰,近代高僧弘一法师所写的。这体现了浓厚宗教文化色彩的古城风貌的真实写照。
开元寺主轴线是由紫云屏、天王殿、大雄宝殿、甘露戒坛、藏经阁等建筑组成。中轴线两侧还分布有檀樾祠、小开元、功德堂、尊胜院、水陆寺及东西两座石塔。值得称道的是正殿“大雄宝殿”,相传建大雄宝殿时有紫云飘绕盖地,故又称紫云大殿。又因整座大殿有86根大石柱,故也叫百柱殿。这些石柱有海棠花式柱、圆柱、方柱、楞梭柱、蟠龙柱等,都是极为珍贵的建筑古迹。尤其是殿后廊檐间那对16角形辉绿岩石柱,雕刻着古代印度和锡兰流传的古印度教大神克里希那的故事和花卉图案24幅,是宋元时期泉州海外交通繁荣发达,中外文化友好交流的历史见证。
大殿外檐下悬挂的巨匾上书“桑莲法界” 四个魏碑风格的大字应证了“桑开白莲”的故事。现在在百柱殿的后侧西边,还保留着据说开过白莲花的千年老桑树,被称之为“桑莲古迹”。围在墙内的老桑树看起来是三棵桑树却是三树同根,犹如三条蛟龙,向着北、东、南三个方向张牙舞爪般延伸开来,枝繁叶茂,生气勃勃。
还值得一提的是大雄宝殿前有一个大石庭,香火旺就不必说了,庭前面中间置立着一座2米多长2米多高精工细雕的大香炉,八根盘龙柱支着大顶盖,就像宫殿的屋顶似的,四角站着四条小龙,脊上也雕着双龙护珠,香炉身上刻着“佛暦二五五一年”“大开元寺”等字样。
石庭两边各有四棵大榕树,它们那裸露在地面盘根错节的根枝和阴翳蔽日的树冠,展示着它们悠远的树龄,据记载,最小的已有200多年,最老的则有800多年了。石庭两面排列着十余座唐、宋、明时期不同形式的小香炉、古经幢、小舍利塔等。香炉两侧,还有两座南宋绍兴十五年(公元1145年)泉州南厢柳三娘捐建的印度萃堵波的方形石塔,塔上刻有萨锤太子舍身饲虎的故事。
大殿后面的甘露戒坛,建在中轴线的第二台阶上。现存建筑是清康熙五年(公元
站在拜亭,可以看到拔地而起的东西塔和宽敞明亮的东西两廊对称地排列在两旁,而我们所在的位置就在开元寺的中轴线上。佛教传入我国巳有一千多年历史,并在中国落地开花,与中国文化融为一体。开元寺的布局就突出了我国古建筑的南面为尊和中轴线为主的特点。
开元寺最有名的是它的双塔,东为“镇国塔”,西为“仁寿塔”,它们都是五层六角形,有40多米高,挺拔秀美,据说是我国最高的一对石塔。塔每层的门龛两旁有武士、天王、金刚、罗汉等浮雕像。双塔历经风雨侵袭,仍屹然挺立,它是泉州古城的独特标志和象征,也是中国古代石构建筑的瑰宝。
参观开元寺,联想到的是大自然与佛学思想交融在一起的中国历史文化,它是辉煌和灿烂的。人世间,万物之根本,在于人的灵魂不要偏离正常的轨道。短暂的人生不能没有思想,私心杂念侵蚀着我们的肌体,抵御是修身的保护,更是一种情节。人生路漫漫,不一定非要皈依佛门,有那种境界,向那些杰出的榜样看齐,也是精神的升华和身心的提练。不一定非要做成什么样子,在大千世界中能做到问心无愧,在佛祖面前腰杆都能挺直就是好样的。
每当来这里这种地方,就像来接受洗礼,去除身上浑浊的东西,再现人之根本,是来参观,也是来学习,身心及精神上的补充和获取,练就的是不变的情怀。人生一世,还是学点佛学的好。